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4.5 4.9折 ¥ 49.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朱永嘉 著,胡杨文化出品,有容书邦 发行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ISBN9787510709241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5207562
上书时间2024-12-15
本书是朱永嘉先生解读明代思想家李贽的重要论著。朱永嘉先生以八十七岁高龄,精梳史料,抉幽发微,剖析了李贽的出身、仕途、交往以及为人宗旨和思想发展脉络,尤其结合史事,详尽解读了李贽《史纲评要》二十三条有关古代历史人物的评点,展现了这位独立启蒙思想家的言论风采。作为明史专家,作者也对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作了深入阐述。朱永嘉先生一贯秉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读史旨趣,行文时有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之处。
朱永嘉,历史学者,前上海市委常委,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31年生,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等文史名家,后从事秦汉史、三国史、明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奉*指示组织校勘注释大字本古籍。著有《晚年*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读史求是》《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等。
前 言 /01
上 篇 李贽的生平、思想与为人宗旨
开场白:从《明史》关于李贽的记载说起 /002
一、李贽的家世及其早年为官经历 /005
二、李贽在云南的任职经历 /014
三、李贽的致仕与出家为僧 /023
四、李贽著述的刊刻及其与耿定向矛盾的爆发 /037
五、关于李贽与耿定向争论的追溯 /047
六、李贽与耿定向的和解 /058
七、李贽的“童心说” /069
八、李贽论何心隐 /073
九、李贽对才、胆、识的议论 /080
十、李贽的佛教生活 /086
十一、李贽论友情 /103
十二、李贽晚年的读书生活 /107
十三、李贽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及其对正史与诸子的评论 /116
十四、李贽晚年的交游 /126
十五、李贽晚年在山西的读书问学 /130
十六、李贽晚年的著述 /138
十七、李贽晚年在南京的三件事 /144
十八、李贽对儒家的批判 /149
十九、李贽《遗言》中的生死观 /157
二十、李贽之死 /165
下 篇 晚年辑录《史纲评要》二十三篇释读
说 明:关于晚年阅读李贽《史纲评要》 /174
条 评管仲 /178
第二条 评吴起 /181
第三条 评商鞅、申不害 /186
第四条 评商鞅不从赵良劝说 /190
第五条 评孟子不言利 /194
第六条 评范雎说秦王 /199
第七条 评荀况之学 /220
第八条 评韩非 /227
第九条 评吕不韦 /239
第十条 评秦始皇置郡县 /250
第十一条 评李斯焚书之议 /261
第十二条 评秦二世胡亥继位 /273
第十三条 评赵高杀李斯 /283
第十四条 评子婴杀赵高 /293
第十五条 评刘邦痛骂郦食其 /297
第十六条 评刘邦击筑自歌 /301
第十七条 评董仲舒 /307
第十八条 评盐铁之议 /313
第十九条 评儒生献谶 /319
第二十条 评曹操 /324
第二十一条 评曹操之陈留起兵 /329
第二十二条 评曹操建安十五年令 /333
第二十三条 评诸葛亮 /341
附:读《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347
本书是朱永嘉先生解读明代思想家李贽的重要论著。朱永嘉先生以八十七岁高龄,精梳史料,抉幽发微,剖析了李贽的出身、仕途、交往以及为人宗旨和思想发展脉络,尤其结合史事,详尽解读了李贽《史纲评要》二十三条有关古代历史人物的评点,展现了这位独立启蒙思想家的言论风采。作为明史专家,作者也对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作了深入阐述。朱永嘉先生一贯秉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读史旨趣,行文时有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之处。
朱永嘉,历史学者,前上海市委常委,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31年生,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等文史名家,后从事秦汉史、三国史、明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奉*指示组织校勘注释大字本古籍。著有《晚年*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读史求是》《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等。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讲李贽的生平、思想及其为人宗旨,后一部分释读晚年辑录李贽《史纲评要》二十三条。前后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写作的次序是先释读《史纲评要》的二十三条,后写其生平、思想与其为人宗旨。从阅读的角度讲,先了解其生平和思想,再读《史纲评要》二十三条为宜,便于读者从李贽的生平思想入手,逐渐进入中国古代历史领域。
“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产物,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个标志,然而在明代中晚期,李贽便能提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的命题,以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式。这就值得人们去思考李贽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为人及其思想脉络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叛逆者,他确实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李贽是学而思者,他勤奋读书,又能独立思考,对中国历史有着超前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认真读他的书,确实能启发人去认真思考。这当然不是说他的议论全都正确,任何结论都是可以分析的,既有合理的一面,亦有不完善的一面。他的长处,是启发我们认真思考,去求索为人的宗旨,探求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找到如何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答案。
开场白:从《明史》关于李贽的记载说起
李贽,原姓林,名载贽,明嘉靖六年(1527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晋江,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考中举人后改姓李,为避穆宗讳改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官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 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 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弃官,后寄寓黄安(今湖北红安)、麻城芝佛院。万历三十年(1602 年),以“惑世诬民”罪名被捕下狱后自杀,享年七十六岁。
李贽从幼年起,就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他的思想和为人都反映了这种性格。他的作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和《史纲评要》,《藏书》是依纪传体评论历史人物,《史纲评要》是按编年体评论历史人物,《焚书》大部分是他与时人通信的辑录,以及对自己经历的叙述和所作诗文及史论的辑录,也有一些是表达他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思考 和评论。要了解李贽的思想及其为人,离不开他自己留下的作品。
《明史》没有为李贽立传,只是在耿定向的传记中提到他。耿定向兄弟本来是李贽的朋友,李贽在五十三岁以后,在黄安耿定向家为其子女任教职。李贽与耿定向的弟弟耿定理在思想观念上比较一致,耿定理去世以后,李贽与耿定向之间由于思想分歧而互相对立,从此二人成为两条车道上跑的车,从互相争论到互相指责,到后李贽被耿定向所逐。《明史·耿定向传》云:“定向初立朝有时望,后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四辅,皆能无龃龉。至居正夺情,寓书友人誉为伊尹,而贬言者,时议訾之。”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耿定向属于在朝执政的阵营,至于他的学术思想,其本传云:“其学本王守仁,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今湖北红安)。”在思想起源上,他与李贽都属于王艮的泰州学派,二人所走的道路则完全相反,实际上耿定向与弟弟耿定理在为人和思想倾向上也不完全一致。从行为上讲,耿定向是在朝为官,谋求仕途的发展,而李贽则是在野,思想倾向于禅宗讲道、讲禅,那么耿定向对李贽的态度发生变化也就容易理解了。史传称:“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从道理上讲,耿定向说不过李贽,就依仗权势来压制他。定向的弟弟耿定理则与其兄不同,《明史》称:“定理终诸生,与定向俱讲学,专主禅机。”耿定理不为官,不谋富贵,一心与李贽讲道,故耿定理一死,李贽便只能离开黄安了。关于李贽本人的经历,在《明史·耿定向传》亦有言及,其云:
贽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发,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黄安,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后北游通州,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
这里所言与事实有出入,李贽剃发是在麻城,是姚安知府任满后致仕,并非“勒令解任”。至于其中指责的“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他当时不是在黄安,而是在麻城,是周友山支持他在麻城安顿。李贽《与周友山书》称“不肖株守黄、麻一十二年矣”,这十二年只有三年在黄安,故主要不是在黄安,而是在麻城。所谓“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说的主要是在麻城的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