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7.3 6.9折 ¥ 6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陈光中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8149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25181575
上书时间2024-12-15
自序
这篇序文,当初本是想请我的朋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萧东发教授写的。
15年前,我由他所引,次前往燕南园61“你应当写写侯先生。”经他鼓励,终得书成,这其中的经过,他了解,请他作序,应是为合适的;交往多年,实为知心好友,若是提出请求,想必不会拒绝。
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读到60年前洪业先生写给侯仁之的一封信,颇有感触。此事已在书中有所叙述:1945“廿余年来,友好以著作来命作序文者,无虑数十起,业辄逊谢,弗敢执笔。……吾读书但恐无成,倘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而能有述作,当不求人为序。又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言,亦不敢为朋友文字作序耳。”随后侃侃列举古人著书之序,虽风格内容各有不同,“然其有一贯相同者,一律则自己之著作,自己为之序……未见有书成自我,序出友朋,借彼吹嘘,发此幽潜者也。”
“甚矣,此风之不可不革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当无待于外序,实无益于书”。
“序”,是断然不敢请别人作了!
“序”无定法。如洪业先生所言:“……或仅为目录纲要,或仅注意校雠完阙,或复纵论古今著述,或并兼道家人身世,亦自不必一律。”像顾颉刚的《古史辨》,序文,竟长达百页;而冯友兰的《三松堂自序》,为三十万言的长篇回忆录,实为“人生之序”,而非“著作之序”了。
我未曾想、也写不得如此的长序,倒是有些话,想与我的读者谈谈。
这本书,写的是一位学者,一段历史,一门学问。
这学者,自然是侯仁之先生──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侯先生是长寿之人。出生于辛亥之年,历战争之磨难,经运动之坎坷,始终坚持在科学之路上的艰苦跋涉,而成为一代学术巨擘,那独特的经历,实在是很有些值得追寻探究的地方。
“自小聪慧过人”的天才,但我认为侯先生不是。
侯先生幼时体弱,竟至几度辍学。若不是慈爱智慧的母亲教子有方,也许难以成才。至于他后来如何成就大业,书中自有介绍,此处无须赘述。但若要究其根本,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本人独有的个性。假如仅限用两个字概括,那应当是──坚韧。
“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时候,他都没有中断奔跑的脚步。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侯先生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科学的。
“长跑”的过程:他在这漫长的路途上,都经历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让我无奈而感动的,是每次认真的交谈,后往往变换了方向。在不知不觉间,话题就转到了他的那些老师身上:“顾颉刚老师好极了!洪业老师好极了!”这是他常说的话。
“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的肺腑之言,使他从历史走向地理;远赴英伦投至达比教授门下求学,又使他终于迈进历史地理学的大门……当然,还有司徒雷登校长呢,还有夏仁德教授呢,还有冰心先生呢,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呢……老师们对他的影响,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更有思想与精神上的熏陶。给我印象深的,还是那件事情:侯先生被日寇判刑后暂居天津,因意外情况面临再次被捕的危险,正当他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洪业先生带话过来:不能走!就是被判处死刑,燕大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死的”!──洪先生自己就是一个榜样:在日寇的监狱里,他不仅恪守气节,还教诲身边的学生要坚持民族大义,不畏威胁利诱。正是在这些贤师的引领与鞭策下,侯仁之才逐渐走向成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当中,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抗得住命运的播弄,耐得过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不仅成为学术泰斗,还是后辈学子敬崇的楷模。在这一代代杰出的学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治学之道和气节操守是如何薪火相传、经久不息的。
说到学问,侯仁之的名字是与历史地理学紧密相连的。作为这门特殊学科在中国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侯先生在学科基础理论的建立与实践,以及相关的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城市规划等诸多具体方面,都倾注了极多心血,并取得卓著成果。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内容精深、理论严谨的科学,要想深入系统而且通俗易懂地介绍这门学问,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既不是侯先生的学生,此前对历史地理学也一无所知,是完全彻底的外行。为了克服这一严重缺陷,我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自学。对我来说,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既艰苦又愉快的。说它艰苦,是因为不仅要正确理解侯先生本人的学术思想,还必须了解学界各种不同的观点,否则,便不足以全面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不过,受学力所限,我也许仅能做到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已。若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出现严重谬误,责任自然应当由我负;只希望读者不致被谬误所累,能正确理解侯先生的学术思想。
而那学习的愉快,则是我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当我逐渐进入历史地理学的领域之后,突然发现,它原来是那样一个新奇而广阔的天地!如果换一种眼光──历史地理学的眼光──……历史地理学的任务,用达比教授的话来说,就是“重建过去的地理”;用侯仁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使今日的地理情况还原它原来的面目”。这含义都是一样的。举一个未必适当的例子:从街头那弯腰弓背蹒跚而行的老妇身上寻找并复原她青春少女时期曼妙的身影,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一个历史地理学家眼里,一处干涸的沟壑、一截残墙的遗址、一座峻峭的山崖、一段废弃的古道……都具有可供深究的丰富内涵。因此,如我在书中所写:“我还是下决心大胆地尝试一下,力求使用虽显浅薄但比较通俗的语言,以引领读者和我一起轻轻揭开遮挡着那个美丽世界的帷幔,看看侯仁之以及许多像他一样勤奋的耕耘者们是如何通过艰辛的劳作,在科学的沃土上栽培出历史地理学这株璀璨的奇葩。”做学问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只要深入进去,其中自有无穷乐趣。如果有读者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对历史地理学开始产生兴趣,那真是对我的褒奖!
“浪费笔墨”,而应当去写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此前曾有人想要为他写传,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当然,在耄耋之年,能有人帮他回忆、整理那些散失的往事,他还是感到宽慰、感到高兴的。那些年,在燕南园61“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力求用一种平凡的语言来写这本书,以抒发我的感动。
“是需要‘读书’和‘行路’的”。这对我的写作是极大的启发。由此开始,我把作者的“亲历、亲写、亲摄、亲绘”作为基本的原则,把“图文并重”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体现“边走、边读、边想、边写”的写作特点,力求在书中人物、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对话的气氛,从而此引发思想与感情的共鸣。我的一些作品以“走读”命名,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也希望,如此有关“走读”的尝试,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书中配有180“后记”中,记述了一些“走读”的经历,其间的感受还是蛮多的。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地方不能亲至,也只能留作遗憾了。我的许多照片拍摄于数年前,经过时间的磨砺,那些景况必然会有很大的改变。也许重新拍摄并非难事,但我不想画蛇添足。就让这些照片作为历史的物证留在这里,而将重新探索的机会留给有兴趣的读者,让他们也有机会品味一下“走读”的乐趣吧。
光阴如梭,距离本书2005年初版,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侯先生于2013年10月22日逝世,享年102岁;他的夫人张玮瑛则于2015年10月27日去世,享年100岁;而当初引我走入侯先生寓所的萧东发教授,不幸于2016年4月15日英年早逝,年仅67岁。这怎能不让人感叹岁月之无情、人生之短促!
——包括当初“自序”结尾的那段话,如今读来,似乎更有了一些特殊的意义。
一个人的生命有长短,关键还在于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因此,我想节引61年前侯仁之先生为天津工商学院1944年毕业生写下的一段话,作为这篇序文的结语,送给本书的读者:
愿诸君有坚定的事业,愿诸君有不拔的士节,愿诸君有光荣的献身。
2017年5月修改于北京会城门
(修订本)作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曾数十次与侯仁之对坐长谈;并沿循他早年的足迹,三赴天津卫、两至张家口、一赴江西鲤鱼洲,进行实地考察;还用了一年的时间自学历史地理学,以图正确理解其学术思想。全书图文并茂,作者从实地拍摄的数百张照片中全新甄选出的图片、作者的手绘画作与侯仁之及其家人所提供的珍贵照片、取自侯仁之的著作的部分插图等交相辉映,既反映了侯仁之人生历程中的主要时空地点的变换,又逐步展现了作者边走、边读、边写、边想的独特风貌。走读侯仁之(修订本)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理解和研究侯仁之其人生经历与成就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史,具有比较丰富的史料价值;对于了解和还原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社会文化历史,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生活史,也提供了一个史料较为丰富的窗口;同时,本书也是对侯仁之先生的纪念。《走读侯仁之(修订本)》对前版《侯仁之》进行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全新设计;全新甄选出的181幅图片,进一步精心选取了3个印张的图片进行彩色印刷,增强了内容的层次感和细节的精致度;对文字内容、资料考证等进行了个别的修订与补充;同时,更换了印刷用纸和印刷工艺,提升了印刷效果,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本书从内容到形式,均弥补了前书的诸多不足。本书的全新出版,即是作为缅怀百岁智慧老人侯仁之的致敬之作,也将为中国社会提供文化的传承与长寿的智慧。
陈光中1949年9月生于大连;1966年随父母迁京,就读于北京八十中学。当过学生、插队知青、铁路养路工人、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工程师、文字编辑。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著述颇丰,包括:长篇传记《侯仁之》、《走读鲁迅》、《走读侯仁之》,以及《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北京胡同》、《走读京城角落》、《走读京城人物》,等等。部分作品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出版。
自序
一 人生之始
出生之时,辛亥风云正炽;幼岁体弱,几不得进学,先母订画报启蒙;少年求学辗转,先德州博文中学,后济南齐鲁大学附中,再通州潞河中学……
二 走进燕园
青年负笈燕大,燕园风光旖旎,同学少年多不贱;名师风流,学林宿儒,一时云聚……
三 投师名门
顾颉刚师、洪煨莲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使我得沐重化……
四 从历史迈向地理
顾亭林经世致用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颉刚师指导我参与后套水利调查,在煨莲师诲导下考辨陈潢
治河……
五 国难当头
当此之时,国事日忧,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六 身陷囹圄
因掩护学生抗日,惨遭日寇逮捕,人间炼狱,矢志
弥坚……
七 牢狱外仍是牢狱
出狱之时,小女馥兴已四月有余,家人重聚,牛衣对泣;弟之噩耗,次第传来,长歌当哭,不能自已……
八 流寓津门
流寓津门,教书度日,兼研天津史地……
九 远赴英伦
抗战胜利,重回燕大;旋游学英伦……
十 亲尝教炙
旋游学英伦,从师德贝教授,亲尝教炙,学益匪浅……
十一 重返燕园
建国前夕,我赶回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欢腾之情,永远难忘……
十二 开拓新学
院系调整,北大迁入燕园,开始了系统的学术研究……
十三 学以致用
教学之外,深入研究北京城的起源和演变,为首都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北入沙漠,考察西北沙区历史地理,探讨环境的变迁……
十四 第二次大劫难
“文革”甫来,即受冲击,肉体摧残,精神折磨……
十五 从“黑帮大院”到鲤鱼洲
挑砖、打柴、插秧、割稻……艰苦的生活使我的身心更加坚强……
十六 重新开始学术研究
“文革”后期,恢复工作,即应邀展开对邯郸、承德、淄博、芜湖等城市的历史地理考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十七 老骥犹有千里志
科学大会,春风化雨,时光可逝去,工作不拖后,重返西北沙区考察,收获颇丰……80年代,真是我学术生涯的大好时期……
十八中国“申遗”人
80年代多次赴国外交流讲学,同时开始对比研究中外城市的历史地理……
十九 钟情北京
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二十 心系燕园
我爱燕园,燕园是美丽的……
二十一 “名利于我如浮云”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
附录 侯仁之年谱简编
后记
插图索引
(修订本)作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曾数十次与侯仁之对坐长谈;并沿循他早年的足迹,三赴天津卫、两至张家口、一赴江西鲤鱼洲,进行实地考察;还用了一年的时间自学历史地理学,以图正确理解其学术思想。全书图文并茂,作者从实地拍摄的数百张照片中全新甄选出的图片、作者的手绘画作与侯仁之及其家人所提供的珍贵照片、取自侯仁之的著作的部分插图等交相辉映,既反映了侯仁之人生历程中的主要时空地点的变换,又逐步展现了作者边走、边读、边写、边想的独特风貌。走读侯仁之(修订本)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理解和研究侯仁之其人生经历与成就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史,具有比较丰富的史料价值;对于了解和还原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社会文化历史,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生活史,也提供了一个史料较为丰富的窗口;同时,本书也是对侯仁之先生的纪念。《走读侯仁之(修订本)》对前版《侯仁之》进行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全新设计;全新甄选出的181幅图片,进一步精心选取了3个印张的图片进行彩色印刷,增强了内容的层次感和细节的精致度;对文字内容、资料考证等进行了个别的修订与补充;同时,更换了印刷用纸和印刷工艺,提升了印刷效果,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本书从内容到形式,均弥补了前书的诸多不足。本书的全新出版,即是作为缅怀百岁智慧老人侯仁之的致敬之作,也将为中国社会提供文化的传承与长寿的智慧。
陈光中1949年9月生于大连;1966年随父母迁京,就读于北京八十中学。当过学生、插队知青、铁路养路工人、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工程师、文字编辑。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著述颇丰,包括:长篇传记《侯仁之》、《走读鲁迅》、《走读侯仁之》,以及《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北京胡同》、《走读京城角落》、《走读京城人物》,等等。部分作品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出版。
人生之始
……
——侯仁之
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这一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月10日,由革命党人发起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敲响了封建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
就在革命烽烟迅速地在神州大地四处燃起的时候,在华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镇上,一个男孩子悄然出生了。
那是1911年12月6日,侯仁之出生于隶属河北省枣强县的肖张镇。这里离他的祖籍所在地──山东恩县庞庄并不太远。
“棉绒细软洁白,为近州县之冠”,而成为声名远播的富饶之地。不过,作为一个行政辖区,它的隶属关系曾有多次变革。远的不说,在1952年以前,它曾是属于河北省的,那年10月,因省界调整,恩县划归山东。而到了1956年,山东省一下子撤销了24“恩县”这个地名了。
“恩县”,发现列出的相关条目并不少,竟有1000“侯仁之”名下的。一个已经消失多年的县名,竟会因为是一位名人的祖籍而得以留存,这也应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侯仁之写过许多回忆自己人生历程的文章,但是却很少谈到自己的童年和家庭。对于我们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根据一些极为简单的文字资料可知,他的父亲侯天成毕业于协和大学,在肖张镇一所教会学校中任教。侯仁之的母亲没有正式进过学校,她的父亲教她学会了识字读书。侯仁之于1918年入小学读书,那年刚刚七岁。但是,由于他从小体弱多病,曾经数次辍学。所幸母亲对他给予了真切的关注,为他订阅了不少画报作为特殊的启蒙教材,还经常讲述《旧约圣经》中的小故事启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的学业得以维持。由于父亲工作忙碌,在侯仁之的学习过程中,母亲始终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津浦路”“京汉路”──这是当时中国有名的两条铁路,有了这么个象征性的名字,哥儿俩觉得自己像个小火车头,扫得更带劲了。这些,为他俩以后独自去外地求学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1926年,15岁的侯仁之到山东德州博文中学读书。初次接触外面的世界,任何事情都让他感到新奇和兴奋。20世纪20……一大批优秀作家的作品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青年一代。那时的侯仁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不少书。他还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住在同一间宿舍的同学得到一本新书,是那同学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哥哥寄来的,书名叫《超人》,作者是正在燕京大学任教的著名女作家冰心。侯仁之如获至宝,一口气读完了。那是他离家年所读到的篇小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侯仁之自己所说:“它好像忽然把我引进到一个心灵中所能亲切感受的新境界,同时也就启发了我广泛涉猎当时正在蓬勃兴起的所谓新文学作品……”他后来所写的许多文章──甚至包括学术著作,都有很优美的文笔,如同一篇篇抒情散文,这与他少年时代所受到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侯仁之当时完全不会想到,后来自己竟会与这位了不起的女作家结下深厚的友谊。
“侯仁之,你参加长跑吧!1500”他吃了一惊,说:“我怎么能长跑?我从来没跑过!”同学说:&ldqu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