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孙犁读本》面向大众,首次将孙犁的作品分门别类地作了归纳,包括《孙犁抗日作品选》《孙犁诗歌剧本选》《孙犁评论选》《孙犁书信选》《孙犁作品·少年读本》《孙犁作品·老年读本》《孙犁晚作选》《孙犁论读书》《孙犁论孙犁》《孙犁名言录》,共十种。孙晓玲、李屏锦主编的《孙犁书信选》是该套书之一。
商品简介
孙犁对于青少年十分关注。他的作品中常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为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再现了那个时期的学习、感受和思索。他的作品写战斗、写动物、写乡音,这些都是作者对青少年时期的人生意象,积淀了作家的思绪和情怀。孙犁独特的审美角度与人生况味,使得他的关于青少年的作品精神饱满、生意盎然,对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1] 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目录
一九四六年
致康濯、肖白(一封)
致康濯(五封)
致田间(一封)
一九四八年
致康濯(二封)
一九四九年
致康濯、秦兆阳(一封)
致康濯(八封)
一九五〇年
致康濯(十二封)
致田间(一封)
一九五一年
致康濯(一封)
一九五二年
致康濯(一封)
一九五三年
致田间(二封)
一九五四年
致康濯(二封)
致田间(一封)
一九六二年
致冉淮舟(七封)
一九六三年
致冉淮舟(六封)
致陈炜(一封)
一九六四年
致冉淮舟(四封)
一九七二年
致陈乔(一封)
致韩映山(二封)
一九七三年
致曹彦军(二封)
致韩映山(一封)
一九七五年
致韩映山(一封)
致陈乔(一封)
一九七六年
致韩映山(二封)
一九七七年
致韩映山(一封)
致郭志刚(一封)
一九七八年
致阎纲(一封)
致韩映山(二封)
一九七九年
致李蒙英(一封)
致韩映山(二封)
致从维熙(一封)
致李克明(一封)
致傅瑛(一封)
致阎纲(一封)
致铁凝(二封)
致柳溪(一封)
一九八〇年
致韩映山(二封)
致铁凝(三封)
致冉淮舟(一封)
致刘心武(一封)
致丁玲(一封)
一九八一年
致铁凝(一封)
致姜德明(二封)
致鲍昌(一封)
致贾平凹(一封)
致冉淮舟(三封)
致韩映山(二封)
一九八二年
致冯健男(一封)
致韩映山(一封)
致XX同志(一封)
致繁峙县地方志编委会(一封)
致贾平凹(一封)
一九八三年
致贾平凹(一封)
一九八四年
致丁玲(一封)
致苏予(一封)
致李凖(一封)
致姜德明(一封)
致李贯通(一封)
一九八五年
致贾平凹(一封)
致某刊编辑(一封)
致吕剑(一封)
致谌容(一封)
致杨栋(二封)
致韩映山(一封)
致房树民(一封)
致葛文(一封)
一九八六年
致某函授中心(一封)
致何流(一封)
致姜德明(一封)
一九八七年
致姜德明(三封)
致卫建民(一封)
一九八八年
致姜德明(一封)
致一位中学生(一封)
致李华敏(一封)
致卫建民(一封)
致刘梦岚(一封)
致郭志刚(一封)
一九八九年
致邢海潮(三封)
致韩映山(二封)
致邹明(一封)
一九九〇年
致邢海潮(四封)
致韩映山(二封)
致曾镇南(二封)
一九九一年
致韩映山(一封)
致鲁承宗(二封)
致姜德明(一封)
致耿见忠(一封)
一九九二年
致徐光耀(三封)
致卫建民(二封)
致邢海潮(三封)
致鲁承宗(一封)
致韩映山(一封)
致李屏锦(一封)
致铁凝(一封)
致吴云(一封)
一九九三年
致铁凝(一封)
致李安哥(一封)
致卫建民(二封)
致韩映山(三封)
致徐光耀(六封)
致姜德明(一封)
致邢海潮(四封)
致刘绍棠(一封)
致段华(一封)
致鲁承宗(一封)
一九九四年
致葛文(一封)
致徐光耀(六封)
致卫建民(二封)
致郭志刚(一封)
致韩映山(七封)
致段华(八封)
致梁斌(一封)
致肖复兴(五封)
致万振环(一封)
致周翼南(一封)
一九九五年
韩映山(一封)
致李安哥(一封)
致徐光耀(四封)
致段华(二封)
致邢海潮(一封)
编后记
主编推荐
编 者 的 话《孙犁读本》是孙犁作品的普及本。孙犁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风格独具的文学大师。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只有一个孙犁!孙犁对中国革命文学的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广大作家和读者所敬爱。孙犁的抗战小说写得*好*多,《荷花淀》誉满天下。孙犁的《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被誉为共和国中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孙犁一生不随波逐流,坚持讲真话,愈到晚年,思想愈臻成熟,行文尤其老辣,他的《耕堂文录十种》不同凡响,其思想之深邃与节操之坚贞,*终成就为作家良心的光辉形象。孙犁饱览群书,博古通今,知识渊博,是学者型作家。他的文章、题跋、书衣文录等,给予读者智慧和力量;他广泛阅读新人新作,扶植他们健康地走上文坛,有口皆碑。《孙犁读本》面向大众,首次将孙犁的作品分门别类地作了归纳,包括《孙犁抗日作品选》《孙犁诗歌剧本选》《孙犁评论选》《孙犁书信选》《孙犁作品·少年读本》《孙犁作品·老年读本》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康濯兄:这两天我在旧存的《解放日报》上剪读了你的《灾难的明天》和陈辛的批评。这篇稿子寄到延安时,我正束装待发,没来得及看。
我以为陈辛的批评是不错的。
我觉得小说的好处表现在作者对生活的深人调查研究,用心地观察体会,因此它不与主题思想两张皮。我觉得一个南方人,对这里的人民生活和情绪体会到这样非常不容易。
从这篇小说唤起了我山地生活的印象,不瞒老兄说,我因为老是有个冀中作目标,我忽略了在那里生
活时对人民生活的关心,现在我差不多忘记了那里的山水树木。读过后,我觉得那里的人民是这样的简单可爱,例如老太婆,虽是常常耍个心眼,但是她也叫我同情,心眼也简单可爱呀!现在我才进一步想到人民斗争成绩的丰富和辉煌。在这样的地方,人民生活在极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这样美的动人的故事。
我和别人谈过,你老兄是谨严的小说作风,从这一篇我学习了不少东西,正好医治我这乱弹现象。我写就发展不了这么多情节过场,及至后来,你竟是低回往复地唱起歌来了。
另外,我觉得这篇凡是有关心理的描写都很好,好在它不是告诉人说:这是人物的心理呀!而是那么自然而深刻地与行动结合着,甚至引得我反复读,奇怪你为什么能弄得这么没有痕迹。例如婆媳在纺线上的纠缠便是。
我自然也同意陈辛说的那故事进行有些滞碍。例如中间那一段“就从退租说吧……”,我觉得就有碍人前进阅读的不妥地方。
关于老太婆年轻生活的插写一段,就好些。这自然也许是我爱好的偏见。
关于用语,邓康说有些南腔北调,我只觉得在语言上还不完全精练,你不爱雕词琢句,也是你的好处,不过像:“老把式到底可强哩!”就不如说成:“还是老把式!”我想编一套农村生活小说丛刊,供给农村阅读,我想这篇算一册,我写篇“怎样读和怎样写”附在后面。
后面谈谈我的现状,现状没有分别,八中走了,少了兼课,轻闲一些,写了一篇《冰床上的叮咛》,寄上。身体如常,工作顺利,一切勿念。
沙可夫同志来信,备极关心,甚至要我去张家口,我想是传说我的生活困难,有些过于夸大的缘故,事实上,没有什么。我已经给他去信,我要在这里留一个时期,再说。
昨天读到了,《晋察冀日报》副刊上一位白桦同志对《碑》的批评。我觉得他提出的意见是对的,但有些过于严重,老兄知道,咱就怕严重,例如什么“读者不禁要问:这是真实的吗?”我不是读者,我是作者,但是我可以说是真实的,因为事情就发生在离我家五里路的地方。
批评者或许对冀中当时环境不甚了了。文章内交代的明白,战士是夤夜到村里,秘密过河行动,别的村人并不知道,他们迫进河流,已抵绝路,因此起初只有一家人那么沉重。
及至小姑娘给一些人说明,他们“感到绝望的悲哀”也不能说是“太寂寞了”,有什么寂寞的,那不是看戏,一群战士迫于绝路,又不能救助,低下头来,感到悲哀,并不是小资情绪。要怎样描写?拍手叫好?还是大声号哭?
并且,他们观战也不是“冷静的”“没有同情”“没有敌忾”,没有这个,没有那个。
文章写得明白,起初是长期对战争的渴望,他们来观战,这在平原上是常有的事。及至大雾消沉,看出形势不利于我们,他们才悲哀绝望。
我那一段描写,是太冷静了吗?怎样写才算热烈?
他还谈到老太太的“转变”,我那老太太并没有什么转变。什么她的转变不是基于对敌人的仇恨,批评者如何知道?难道一定要写一段转变的基本动机吗?
而那基本的东西是写过了的。
这个批评我觉得不够实事求是。
以上不过是说着玩玩,助兴而已,我不打算来个什么反批评。有时间多写一段创作也好。
冀中没什么新鲜事可告。听说不久成立文联,自然没有什么新鲜。河间有个大戏院,每天唱旧戏,观
众拥挤,《平原》增刊上来了一次佯攻,他们很不高兴。
崔嵬要成立科班。王林改小说和准备结婚。秦兆阳也在八年编委会。敬礼
孙犁
七月三十一日P6-8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