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敬隐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法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位长期被遮蔽的重要人物。*名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张英伦寻访欧洲各大图书馆,首次披露大量未公开的史料,撰写成《敬隐渔传(精)》,*大限度地还原了传主短促如闪电,却闪动过刹那光辉的传奇一生。
作者简介
张英伦,编辑,1938生,天津人。毕业于北大西语系和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室,研究生。历任社科院外文所实习研究员,研究生。历任社科院外文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专著《法国文学史》(合作),传记《大仲马》、《莫泊桑传》、《雨果传》,小说《被诅咒的孩子》、《玛尔戈王后》、《茶花女》,主编传记《外国名作家传》,专著《外国名作家大辞典》等 。
目录
部 奇特的出身
章 出生解谜
第二章 虔信之家
第三章 白鹿修生
第四章 悲欢成都
第二部 奇特的才华
章 “隐渔”辨析
第二章 上海工专学生
第三章 创造社中坚
第四章 两地书
第五章 文研会准会员
第三部 奇特的贡献
章 从上海到维尔纳夫
第二章 奥尔加别墅的倾谈
第三章 里昂的良好开端
第四章 把克利斯朵夫领进中国
第五章 诚挚的生日献礼
第六章 把鲁迅推向世界
第七章 敬译《阿Q正传》漫评
第八章 一部译作联结两个伟人
第九章 诡秘的杂音
第十章 “一封信”水落石出
第十一章 祖国,睡狮醒来!
第四部 奇特的病症
章 巴黎,别样的生动
第二章 “圆屋顶”的金发女郎
第三章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家作品选》
第四章 美的痴迷
第五章 拯与罚
第五部 奇特的结局
章 重燃生命之火
第二章 神秘的消逝敬隐渔年谱
敬隐渔年谱
后记
内容摘要
敬隐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法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位长期被遮蔽的重要人物。*名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张英伦寻访欧洲各大图书馆,首次披露大量未公开的史料,撰写成《敬隐渔传(精)》,*大限度地还原了传主短促如闪电,却闪动过刹那光辉的传奇一生。
精彩内容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不顾修院的戒律,“背着他们,自修中文”,这种为弥补对母语的缺失而求知若渴的自觉性,多么难能可贵!修院每周学习六天,上午授课,下午自习。敬隐渔完成作业以后,便抓紧时间在他那十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闭门学中文、练书法、读古今中文书。若有教师和同学来访,他还要巧妙掩饰。凭着高度的自觉,聪明的他中文修养日进一日。他那一手清秀的毛笔字,他的挥洒自如的中文写作能力,他作品中表现出的丰富的国学知识,以及他向人自夸的催眠术、看相、测字等国粹杂学,就是他在白鹿乡修院时期背着传教士打下基础的。
天主教川西代牧区费力办修院,是为了培养严重缺乏的本土神职人员,但结果并不如意。据统计,后成为神职人员的修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杜昂在《一八九四年教务汇报》中坦承: 负责管理修院的两位同事对自己的学生十分满意;但这并不是说所有这些年轻人有朝一日都会成为教士。对他们来说,神学班结束时是的考验。必须承认,他们在备修阶段和外界的接触,以及他们在哪怕是正直的人群里呼吸到的半异教的空气,总会让一些人离开我们。
“离开我们”的人中就有敬隐渔,而且他连高级拉丁班也只上了三年,就在一九一六年八月毅然离开白鹿乡修院,去了成都。他的离去不是像四哥显耀那样因为健康问题,不是因为学习欠佳,也不是因为“ 异教的空气”的影响,而是因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在他心巾升起。他不愿再背着传教士们学习中文,他憧憬着自由地用中文写作。另外,在学习法文的过程中,他已经被法国文学深深地吸引,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文修养,将来能够研究和翻泽这多姿多彩的文学。
七年前,母亲为幼稚的敬隐渔选择了献身天主;而今,刚到理智之年的敬隐渔选择了返回尘世。这一转折,将让他走上一条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三日,为了体察大小修院百年前的氛围,寻找敬隐渔这段历史的痕迹,笔者和夫人来到彭州市白鹿乡。震惊世界的二〇〇八年“五· 一二”汶川大地震刚过去两年多。位于龙门山地质断裂带的彭州市是这次地震的极重灾区,白鹿乡的灾情尤其惨烈。鱼霞松在白鹿河上建的那座双孔拱桥,为当地民众默默效力了一个世纪以后,一个桥拱被完全震毁,只有另一个桥拱还坚忍地残存。孟家林山腰的大修院,近百年来历经大灾小难,半个多世纪以来缺乏修缮和维护,被这场特大地震夷为废墟;礼拜堂的白色大理石正面只有部分尚存,但也岌岌可危。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白鹿乡小修院原址建设的白鹿中心学校,靠近山脚的百余米长的三层教学楼,在这场大地震的瞬间被整个儿拱起三米多高,墙体裂痕累累,居然屹立不倒,近千名师生得以安全撤离!地震时六对新人和摄影人员共三十三人正在大修院拍婚纱照,有人两分钟前还在楼内化妆,顷刻间,礼拜堂正面的石块纷纷坠落,楼舍土崩瓦解,而在场者竟无一人伤亡! 人们是那么珍视和怀念白鹿乡领报修院这座饶有特色的历史遗迹,震后不久国家文物局就着手照原样在原址复建,而今它重又屹立在青山幽谷之间,引来络绎不绝的踏古寻踪的游人。
白鹿乡,神奇的土地!你是中法文化紧密接触的那段历史的见证;一百年前,一个天才少年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文坛! P34-36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