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庄子易读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0.2
7.2折
¥
42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张洪源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62085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4030728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庄子探赜
对于研究古人的经典名著,我抱着一颗无限崇敬的心,尽力想穿越时空回到他们身处的时代,走进他们的著作里去探赜索隐。历朝历代研究庄子的学者很多,对其注疏也颇多,但理解却很不一致,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对有些句子的注疏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一切我们也无法去深入探究,因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语意和语境不同,因此对古人的理解也就不同。憨山道者德清(明建邺)在《老子道德经解》中这样写道:“老言古简,深隐难明。”由此可见,你想用今天的白话文去解释翻译文言体的古经典,差不多也像英语翻译汉语一样,只能译个大概,甚至有的根本无法翻译明白。譬如用英语翻译中文的“武术”二字,翻译成了“中国功夫”,中国各行各业“功夫”多的是,难道只有武术吗?“五四”以后中国古汉语是什么情况这里我们就不谈了,今天想用白话文去解读深隐难明、简而古老的古文言,的确是一件困难之事。因此,有时候也只能是张说张的、李说李的,解读的深浅与否也只能凭个人的修为了。历来不乏学者在研究这些古经典时非常喜欢玩断章取义的文字把戏,当然这也无可厚非,老子云“无可,无不可”嘛!
庄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大意是:“道未曾有准确的界限区分,言语未曾有准确的常理,为了证明自己的‘是’而有了边沿界限。我们来说明一下这个界限:天地间是有左有右的;人类文化是有伦有理的;人类理念是有分有辩的;人类生活是有竞有争的,这八类可称谓八德。天地四方之外,圣人怀有而不辩论;天地四方之内,圣人辩论而不决议。”
庄子所处的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等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佛、道之间有很多东西是那么相似,甚至一致。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两句话,道尽了禅机,可以说是禅的根本法则。“拣择”“憎爱”,不是挑选,也不是爱恨,是取舍分别之义。其实语言文字也是拣择,也是一种分别知识的过程,而后才有言语,便是拣择。只要我们张开嘴巴一讲话,就是分别拣择的开始。有人要说了,既然这样那还说什么?是的,问题来了,还说什么?用禅宗的话讲这也是个话头,我们可以好好地参一下。我曾经在我的画上题写过这样一首诗:“智人遥指天上月,是为迷人解心惑。莫把指头当月亮,明心见性是真诀。”这里我们不谈什么平仄关系、工整对仗和韵脚,因为言论没有永恒的真理和标准。所以庄子说:“天地四方之外,圣人怀有而不辩论;天地四方之内,圣人辩论而不决议。”
庄子云:“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大意是:就算是我与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输了,难道你的结果就对了,我的结果就错了吗?如果我胜了,你输了,难道我的结果就对了,你的结果就错了吗?那么究竟我们两个谁的对,谁的不对呢?还是我们两个都对,或是都不对呢?我与你不可能相互知道,世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偏见偏信,谁又能给我们做出正确的裁判呢?使用观点和你相同的人来裁判吗?既然观点与你相同,哪能做出公正裁判呢?使用观点和我相同的人来裁判吗?既然观点和我相同,哪能做出公正的裁判呢?使用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来裁判吗?既然观点不同于我和你,哪能做出公正的裁判呢?使用观点与我和你相同的人来裁判吗?既然观点与我和你相同,哪能做出公正的裁判呢?因此我与你还有别人,全都不能相互知道,那还等待谁呢?辩论中言辞变化是相互对立的,要想他们不相互对立,和平相待就要顺从自然的分际,分际的边缘要顺从自然的圆环,原因是一年到头循环往复没有始终。
为什么说和平相待就要顺自然的分际呢?“对”与“不对”一样,“是”与“不是”一样。对你结果“对”了,而对不同于“对”的“不对”也不用争辩说“不对”了;是你结果“是”了,而与“是”不同的“不是”也不用争辩说“不是”了。舍弃生死忘掉是非,游心于无穷,所以寄辩说于无穷。
这一段中庄子的言外之意是让我们从宇宙“实相”之理中去领悟,证悟了“实相”也就回归“自性”。《菩萨戒经》中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因为我们的自性里本来就清净,什么都没有。《六祖坛经》中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要见得清净自性,就需要在妄心中觉悟,其实妄心也就是清净心!并不是妄心之外有个什么清净心可觅得的,离开妄心就无净心,净心由妄心而得,所以说:“净心在妄中。”修道者,只要能行正道,忘掉死生,忘掉是非,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见自性清净,便处处般若,在在般若。不著三界,不离三界,那么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也就不消自净,不空自空了,在在处处皆放光明。因此圣人们不去分辨是非,总把自己寄托于自然均衡、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
导语摘要
在研读庄子的《齐物论》以前,开篇就引用了庄子的几段话,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是想说解读古人的著作是无圭臬可寻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都可能打开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可以浮想联翩地探索古人著作中的奥妙。但是,古人的智慧和学问是不能用今天我们的一般常识和思想去解读的。那么,在研究古人经典著作时,我建议尽量把精力放在原典中,按自己的修为能力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对他人的释义论著只是略加参考,防其左右你的思路。释迦牟尼佛在入灭之前为他的弟子们做过这样的“四依法”开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可见佛陀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预知,在末法时代的人们对经典会做出这样和那样的不同解释。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历朝历代的学者们对古人经典的解释也正是这样,因其修为程度的不同而各有其解,所有学者都是带着各自的主观思想来释义著论的。我们也无法评判哪个对哪个错,因为每个人的修为不同。所以我感觉,要想真正做好学问,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原典入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作者简介
张洪源,1962年出生,山东省莱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培训班导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目录
《齐物论》1
感悟一 物我两忘大道是谁17
感悟二 道不可说无是无非33
感悟三 实相无相非彼非我53
感悟四 执着成心无有为有80
感悟五 放弃自我不用明鉴96
感悟六 触目菩提随缘任运125
感悟七 无内无外无法超越138
感悟八 无始无终无大无小157
感悟九 万物同性无分无辨193
感悟十 梦有六趣觉无大千217
感悟十一 是非一如争辩不能238
感悟十二 梦醒一如一切物化256
内容摘要
在研读庄子的《齐物论》以前,开篇就引用了庄子的几段话,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是想说解读古人的著作是无圭臬可寻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都可能打开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可以浮想联翩地探索古人著作中的奥妙。但是,古人的智慧和学问是不能用今天我们的一般常识和思想去解读的。那么,在研究古人经典著作时,我建议尽量把精力放在原典中,按自己的修为能力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对他人的释义论著只是略加参考,防其左右你的思路。释迦牟尼佛在入灭之前为他的弟子们做过这样的“四依法”开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可见佛陀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预知,在末法时代的人们对经典会做出这样和那样的不同解释。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历朝历代的学者们对古人经典的解释也正是这样,因其修为程度的不同而各有其解,所有学者都是带着各自的主观思想来释义著论的。我们也无法评判哪个对哪个错,因为每个人的修为不同。所以我感觉,要想真正做好学问,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原典入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主编推荐
张洪源,1962年出生,山东省莱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培训班导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精彩内容
《齐物论》【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
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日:“敢问其方。”子綦日:“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呼
,而独不闻之蓼蓼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析,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突
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
乎?”子游日:“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日:“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
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手!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
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
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彀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日,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日:“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日:“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