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大国院士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大国院士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42.1 7.5折 56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龙巧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2676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24029255

上书时间2024-12-1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龙巧玲著的《大国院士》集中记述了6位代表性的院士,他们大都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中国的发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典型事迹颇具大国院士的风采。如核辐射专家李德平院士,激光专家杜祥琬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原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核能专家、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地震专家邓启东院士,物理化学家张存浩院士六位专家。文稿用平实的语言,让高大上的精英人物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视野。

作者简介
龙巧玲,出生于1964年,湖南长沙人,曾用笔名:江霖、华韵,现为中国国史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专著《对话精英》(名人访谈),《情定张家界》(小说),与人合著《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纪实文学)。

目录
第1篇  水木清华:核工程专家、教育家王大中院士
  全面发展的中学时代
  清华200号工程
  820工程
  学习德国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
  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
  校长生涯制定蓝图
  学校发展的路线图
  精心布局
  建立理科特区
  讲席教授
  优先发展生物和信息学科
  与企业结盟
  紫荆公寓
  评估即诊断
  创新研究生培养的机制体制
  关于文化的观点
  把握绿色时代脉搏
  王大中谈成才的要素
  寄予青年
  采访札记
第2篇  选择崇高:物理学家及教育家陈佳洱院士.
  难忘的游戏
  “吝啬”的父亲
  选择崇高
  激情岁月
  北大来了个“小孩儿”
  546信箱
  结缘加速器
  派往英国
  寻找失踪的粒子
  “谐波加速之王”
  原子弹爆炸,中国人腰杆都硬起来了
  被定了“五宗罪”
  在逆境中创造契机
  科学的春天
  建设重离子实验室
  “夏一商一周断代工程”^
  “陈氏模式”
  甘当激光照排的推手
  北大校长
  名师出高徒
  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睡高低床很踏实
  要对得起北京大学
  与清华联手打造“985工程”
  第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年年都要搞,年年有新意
  降低门槛倾心育苗
  用心培育创新研究群体
  机会垂青于有准备之人
  “八不准”
  精心打造“双清论坛”
  十四专题
  出任北京市科协主席
  两届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从娃娃抓起
  诠释物理科学的人文魅力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采访札记
第3篇  享受辽阔:应用物理及强激光技术带头人
  杜祥琬院士
  双龙巷里定下人生理想
  痴迷的天文爱好者
  新的梦想
  完成了历史性的任务
  大爱无言
  组建中子物理室
  创造的尊严
  第二部“联合航母舰队”司令
  战略科学家
  华丽转身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提出新的能源安全观
  启动“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童话世界里的理性对决
  练好内功是根本
  平衡哲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德班的阳光
  关于气候问题的深度思考
  切肤之痛
  观念决定未来
  寄语青年
  采访札记
第4篇  科学铁人:地震专家邓起东院士
  追星少年
  梦想与抉择
  随遇而安
  崭露头角
  学以致用
  地震来了
  新的机遇
  山西惊魂
  沙洋干校的另类体验
  发现山西断陷带剪切拉张成因
  承担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的新任务
  苦中作乐
  地震就是命令
  放眼世界
  开始活动断裂定量研究
  练就火眼金睛
  重大可喜的收获
  生了第一场大病
  完成第一份活动断裂大比例尺地质图
  走向天山
  坦然面对疾病
  创新思维是关键
  六句话指明了方向
  城市安全评价必须高要求
  下海洋,上青藏,看全球,征途犹长
  关于地震预测的有关思考
  三峡工程里的地质学
  有志者事竟成
  采访札记
第5篇  为国而生:化学家张存浩院士
  传奇的祖爷爷
  母爱
  二小姐的影响
  叛逆的少年
  不要受美国人的气
  第一份工作
  重心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
  一心要打下U-2侦察飞机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永远的动力
  量子态分辨的传能取得重大进展
  据理力争“863”
  集聚智慧求发展
  乘势而上的杰出青年基金
  不可或缺的管理科学
  爱才若渴
  终生难忘的日子
  采访札记
第6篇  智慧之光:核辐射防护领域开拓者
  李德平院士
  在战火中成长
  幸得良师益友
  为核巨人装上“眼睛”
  建议采用国际标准
  “四块牌子”的专家
  一鸣惊人
  情急犯上
  科学的魔力
  成就快乐
  “肝炎策反团”
  指引方向鼎力“制造”
  厚积薄发
  获得国际公认
  关于辐射防护的哲学思考
  不囿旧制,组建大气实验组
  开环评先河
  担纲中日合作
  在对外开放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国家荣誉至上
  自行车的启示
  保持个性
  智慧之光蜡烛精神
  大智慧
  任核安全专家委员副主席
  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反省
  关于辐射防护的有益观点
  关于核安全的思考
  采访札记

内容摘要
 龙巧玲著的《大国院士》记述了6位代表性的院士,他们大都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中国的发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典型事迹颇具大国院士的风采。如核辐射专家李德平院士,激光专家杜祥琬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原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核能专家、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地震专家邓启东院士,物理化学家张存浩院士六位专家。

精彩内容
 水木清华:核工程专家、教育家王大中院士清华园里的工字厅有一幅著名的楹联,上联是: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下联是: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横批:水木清华。我曾多次流连于此,沉思与遐想为何要槛外山光?为什么是窗中云影?直到我开始走近曾经执掌清华十
年的核能专家王大中院士,追寻他的人生历程,才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
全面发展的中学时代1949年3月,天津刚刚解放,王大中作为初中二年级的插班生考入了南开中学。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百年办学历史使天津南开中学形成了“爱国、敬业、乐群、科学、开拓”的校风,在范孙楼中的物理实验室,物理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启发,培养了王大中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那时候,性格沉静内向的少年王大中在放学回家的途中,经常会从路旁地摊上买些破旧的电器零件,回家后自己关在屋子里装配出收音机、手电等一些小电器。南开中学的生活既紧张严肃,又充满活力与陕乐,课余生活特别丰富多彩。张伯苓校长当年亲自给学生上“修身课”,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还亲自带着学生徒步到外地搞调查,想方设法历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学校鼓励学生们阅读各种书籍,包括武侠小说。学校还特别重视体育,要求学生既要学习好,又要身体好,50年代的南开中学盛行垒球等体育活动,几乎每个班都有垒球队,包括一些身体瘦弱的同学也
组成了一支名为“大马猴”的垒球队强身健体,王大中就是这支队里的一员。南开的素质教育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
高中时代是青年人确定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刻。
通过在南开中学的各项学习和政治活动,王大中逐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初步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抗美援朝动员中,王大中也和很多同学一起报名参军参干,虽然最终由于年龄小未被批准,但这些经历不啻是一次革命的洗礼。在南开中学,在一些同窗好友的影响和帮助下,王大中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日子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结下了真
挚、深厚的情谊,令他终生难忘。他在南开中学度过了人生最难忘最宝贵的时光。学校优良的革命传统,严谨的治学风范,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培养,让他终生受益。王大中曾写下《南开育我,我爱南开》的文章,以表达对南开中学的依恋与感激之情。
1953年夏天,王大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正是中学时期受到的“重视体育”的熏陶,使得王大中在大学期间一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游泳、足球、棒球也有相当的水平。由于在中学有良好的基本功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清华大学垒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强健的体魄保证了他很好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除了体育锻炼,他还热衷于艺术,也曾是学生舞蹈队的主力,难度很高的鄂尔多斯舞跳得极其出色。1956年,为了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工程物理系,从电机、机械、动能等专业中抽调若干名成绩优异的学生,爱好广泛,成绩优秀又积极要求
进步的阳光青年,当时正在机械系念大二的王大中被抽调进入工程物理系,1956年5月,21岁的王大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清华200号工程1958年7月,清华大学决定建立以反应堆为中心的原子能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基地。工程物理系反应堆工程专业师生开始设计游泳池式屏蔽试验反应堆。已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助教的王大中边读在职研究生,边参加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与建造工作。1960年,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基地动工兴建,建筑工程编号为200。那时世界核能的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各国对核反应堆的研究非常保密,200号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展时,无论人才还是科研条件都十分匮乏。物质条件更是捉襟见肘。研究所不仅没有先进设备,就连拿到的一套苏联参考图纸也不完整,缺少关键部分的计算与工艺说明书,再加上200号选址在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深处北京远郊荒凉山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1960年春天,清华大学参加这座反应堆建设的有200多人,包括讲师1人,助教1O余人,学生10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他们住在帐篷或虎峪村老乡家中,在村里一座破庙露天开伙。首先自己动手从水库大坝修水渠通水,靠肩扛手抬修通从昌平到虎峪的第一条高压供电线路。接着就是挖地基,搞土建施工。从1960年冬到1963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建设人员逐渐减少,最少时只有20多人。1964年,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后,大批建设队伍又开进工地,加紧施工和安装。在反应堆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寻难而进,勇于创新”“尖端分解为一般,一般综合为尖端”“部分多次试验,总体一次成功”的指导思想。建设者们立下了“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誓言。P3-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