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理解消费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6.3
5.5折
¥
4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美)安格斯·迪顿 著,胡景北,鲁昌 译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23762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3953572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理解消费》是迪顿的重要代表性著作,迪顿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消费的许多不同领域,主要解答了消费者个体如何对不同物品分配开支、社会收入及其留存比例,以及如何衡量和分析福利与贫困等问题。他的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作者简介
安格斯·迪顿(AngusDeaton)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人,早期在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教。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国际事务教授与经济系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他还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成员、计量经济学协会成员、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目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健康、经济发展及家庭行为分析,特别是微观层面上的研究。他现在的研究集中在富裕与贫穷国家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印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贫穷的度量问题。他对家庭调查分析保持着长期的兴趣。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章理论基础
1.1简单的跨时选择模型和生命周期
1.1.1多时期和生命周期
1.1.2生命周期消费型式
1.2跨时偏好
1.2.1作为总商品的消费
1.2.2跨时偏好和消费结构
1.2.3无矛盾的跨时选择
1.2.4时间和偏好结构
1.2.5不确定性、可加性和预期效用
1.3跨时选择
1.3.1风险资产和跨时
1.3.2消费的演进
1.3.3跨时依赖的消费演进
1.3.4消费、保险和完全市场
1.4论个体行为的加总
第二章消费、增长和利息
2.1储蓄和增长
2.1.1简单的生命周期模型
2.1.2增加基本模型的复杂性
2.1.3经验证据
2.1.4矛盾的证据?
2.1.5增长和消费的年龄结构
2.1.6消费与收入的联系过于紧密?
2.2储蓄和利息率
2.2.1储蓄和利息的传统分析
2.2.2利息率和跨时替代
2.2.3代表性消费者和跨时替代
2.2.4跨时替代和消费加总
第三章消费和持久收入
消费的经济计量学函数
预期的处理
3.1持久收入假说的数学表述
3.1.1消费和持久收入
3.1.2持久收入假说和消费的鞅性质
3.1.3收入预期的形成
3.2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3.2.1Flavin对过度敏感性的检验
3.2.2过度敏感性和非静态收入
3,2.3过度敏感性和消费的时机
3.2.4过度敏感性、耐用消费品和消费习惯
3.3消费和持久收入:初步总结
第四章消费的易变性
4.1度量收入和持久收入
4.1.1预测非静态收入
4.1.2历史上的研究
4.1.3差分静态和趋势静态收入
4.2太平滑的消费?
4.2.1收入持续性的非参数估计
4.2.2估计劳动收入的持续性
4.2.3度量消费的持续性
4.2.4过度平滑:小结
4.3高级信息、平滑性和敏感性
4.3.1储蓄、消费和收入
4.3.2高级信息
4.3.3储蓄和收入的双变量模型
4.3.4来自双变量研究的其他见解
4.4消费的易变性:小结
第五章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1持久收入假说和微观数据
5.1.1数据和方法论的一般问题
5.1.2Hall和Mishkin的研究
5.1.3再解释:度量误差
5.1.4再解释:时间序列还是截面数据
5.2跨时选择的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
5.2.1对收入动态研究组数据的进一步研究
5.2.2来自“消费者支出概览”的证据
5.2.3对美国、意大利、日本、挪威和象牙海岸数据的其他检验
5.2.4暂时性总结
5.3居民间消费的相互影响
5.4微观和宏观证据的协调
5.4.1有限生命条件下的加总
5.4.2个别居民和加总信息
5.5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总结
第六章新方向:超越持久收入假说
6.1预防性储蓄
6.1.1近似与特殊情形
6.1.2无确定性等价条件下的消费计算
6.1.3复杂性:自相关与增长
6.1.4有预防性储蓄的消费演进
6.1.5预防性储蓄为什么重要?
6.2流动性约束
6.2.1信用约束的若干理论观点
6.2.2作为缓冲存货的资产
6.2.3序列相关的收入
6.2.4流动性约束和加总
6.3预防性储蓄与流动性约束
第七章理解消费
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理解消费》是迪顿的重要代表性著作,迪顿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消费的许多不同领域,主要解答了消费者个体如何对不同物品分配开支、社会收入及其留存比例,以及如何衡量和分析福利与贫困等问题。他的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精彩内容
所以,毫不奇怪,近的时间序列工作转向了对更加精确地提出问题进行更加有限度的研究。跨国研究的困难视各国具体情形不同。这些困难也导致了如上节那样的结果。首先,数据存在着严重问题。各国的会计制度并不总是可比的,特别涉及诸如折旧等事项时更不可比。人们也无法直接取得在各国间广泛应用且定义可比的测度实际资产收益的恰当指标。在发展中国家,困难就更大。在那里,官方信贷市场经常受到管制,自由市场或者是地下的黑市或者很难观察到。因此,在许多国家,名义利率为很低的个位数,而通货膨胀率却达到了两位数或三位数。在这种国家,选择一些适当的“样本”,我们可以获得几乎任何想要的结果。尽管如此,文献中仍然可以找到若干跨国研究,其中部分研究也得出了利率正效应的估计。参见如Fry(1987,第二章)。此外,我们很难知道有些研究做的是什么。一些研究受到其他学者的批评。而在某些研究中,标准的经济计量方法不能够提高我们对结果正确性和可重复性的信任。
值得提醒的是,我本人对经验证明的看法是储蓄受利率的影响不大。我们知道有关理论是模糊的,那么,数据分析不能得出清晰的结果,或者从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数据得到不同结果这两个事实,就不会使我们感到惊奇。但是,许多经济学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立场,他们相信储蓄真的对收益变动十分敏感,相信经济计量分析没有能够发现这一敏感性的原因是数据缺陷或者是经济计量程序缺陷,或者同时是这两种缺陷。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基础上来说服自己相信同样的立场。
我们观察下面一个简化的例子。假设不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持有现金资产At。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