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1.7 7.0折 ¥ 6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冀慧珍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7961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0元
货号23830099
上书时间2024-12-15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万众瞩目的巨大成果,但发展的不均衡性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明显,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贫困群体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处在改革发展深水区的当下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因而,从理论与政策相结合的视角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救助权颇有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权问题研究》一书脱胎于作者的博士论文,作者敏锐地抓住社会现实问题,从对贫困的解读切入,从分析公民的生存权利入手,对社会救助权的概念、价值内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些研究不仅对社会救助制度,而且对当代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意义。本书有以下特点:
,对社会救助权进行了理论论证,既丰富了社会救助的研究内容,也为贫困群体获得国家救助提供了理论支持。囿于传统观念和制度欠缺的影响,社会救助的获得到底是不是一项权利?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一直都停留在善的主观愿望的阶段,而对其进行严肃的理论论证还显薄弱,本书通过对社会救助和社会救助权的概念梳理,着重从福利国家理论、公民身份理论和可持续生计理念三个角度,论证了社会救助权成立的价值基础,并从中提炼出权利、平等、自由三个社会救助权的价值取向,比较丰富地完成了社会救助权成立的理论论证,从权利的高度对社会救助进行了研究,切合了现代文明社会对社会救助的要求和期望,有利于社会救助理论的深入发展。
第二,本书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对社会救助权进行了研究,这一点不同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作者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从社会救助政策出发,对贫困群体的相关权利进行了研究,在对社会救助权进行规范性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历史溯源和现实批判两个维度寻求原因,使社会救助权不仅停留在书面意义上,更强调其实践环境和过程。
第三,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拷问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社会救助权实现的路径。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关注到了尽管西方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但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救助权的实现有其独特性。作为一项积极权利,社会救助权的实现有赖于国家的积极作为,作者从社会救助权的这一特征出发,围绕国家责任、社会支持以及贫困群体话语权等几个方面提出在中国实现社会救助权的具体途径。
当然,社会保障的政治学研究任重而道远,本书对社会救助权进行了一个探索,一些问题如社会救助权的程序保障等问题本书尚未涉及,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对于作者来讲,她在社会救助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我期待她继续努力,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独立思考,寻求真知,不断进步。
李路曲
2015年6月于上海
贫困是人类发展中*的敌人,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政府和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的过程。权利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和表现,穷人之所以贫困盖因其权利享有不足,赋予贫困群体以社会救助权,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有着更为根本性的意义。社会救助权是与贫困群体的生存发展联系*为密切的权利,本书以福利国家理论、公民身份理论和可持续生计理念为基础,抽离出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三大价值内涵:权利、平等和自由。审视中国社会救助权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权利实现和制度变迁都与所处时代的思想意识、政治经济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需要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寻找其规律和启发,促进中国社会救助权的早日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万众瞩目的巨大成果,但发展的不均衡性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让贫困群体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处在改革发展深水区的当下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因而,从理论与政策相结合的视角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救助权颇有现实意义。……作者敏锐地抓住社会现实问题,从对贫困的解读切入,从分析公民的生存权利入手,对社会救助权的概念、价值内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些研究不仅对社会救助制度,而且对当代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李路曲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冀慧珍,女,1976年7月生,山西省平遥县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与教学,近年来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
目录
序/李路曲
章绪论
一、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书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贫困与社会救助权
一、对贫困的不同认识
二、社会救助与社会救助权
三、社会救助权的价值内涵
第三章 中国社会救助权问题的表现
一、中国社会救助权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社会救助权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社会救助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思想观念的原因
三、政策构成的原因
四、政府行为的原因
第五章 社会救助权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一、国外社会救助权的形成
二、国外社会救助权的当代发展
三、国外社会救助权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社会救助权的完善
一、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
二、以权利本位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三、从生存权保障到发展权保障
四、建立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制度
五、社会支持力量多元化
六、完善贫困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贫困是人类发展中*的敌人,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政府和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的过程。权利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和表现,穷人之所以贫困盖因其权利享有不足,赋予贫困群体以社会救助权,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有着更为根本性的意义。社会救助权是与贫困群体的生存发展联系*为密切的权利,本书以福利国家理论、公民身份理论和可持续生计理念为基础,抽离出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三大价值内涵:权利、平等和自由。审视中国社会救助权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权利实现和制度变迁都与所处时代的思想意识、政治经济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需要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寻找其规律和启发,促进中国社会救助权的早日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万众瞩目的巨大成果,但发展的不均衡性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让贫困群体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处在改革发展深水区的当下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因而,从理论与政策相结合的视角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救助权颇有现实意义。……作者敏锐地抓住社会现实问题,从对贫困的解读切入,从分析公民的生存权利入手,对社会救助权的概念、价值内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些研究不仅对社会救助制度,而且对当代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李路曲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冀慧珍,女,1976年7月生,山西省平遥县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与教学,近年来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
六十多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人民普遍生活于贫困之中,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开始走向全面小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实际上,贫困并未远离我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返贫和贫困的代际传递等现象仍很突出,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能力、机会和权利方面,赋予贫困群体以社会救助权,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有着更为根本性的意义。
(一)本书的研究背景
贫困是人类发展中的敌人,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政府和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的过程,从改革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就走上了解放生产力,实现经济全面增长的道路。为了应对贫困,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工作,更形成了一系列反贫困的政策和制度,如城乡生活保障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中国反贫困的成果举世公认,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贫困并未远离我们,以生活保障制度为例,中国并未实现“社会救助的全覆盖”,根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中国农村还有2328.7万贫困人口未获得社会救助。同时,贫富悬殊的问题愈加严重,有资料称,1985年以来,中国基尼系数的增长速度为世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0年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21—0.24,城市居民则是0.16—0.18,而2008年中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48,其实早在2004年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联合调查,中国内地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53或0.54,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远远超过国际社会公认的0.4的警戒线。除此之外,实践中因病致贫、因教育致贫以及返贫现象大量存在,社会救助的城乡差别仍很明显,这些问题都为中国下一步的反贫困斗争提出了挑战。
其实,如何应对贫困取决于如何认识贫困,人们对贫困的认识一直在发展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贫困就是收入不足、物质贫乏,后来,阿马蒂亚·森等人开始注意物质贫困背后的精神贫困问题,围绕能力、动机及权利等因素对贫困展开了新的分析,并逐渐引起学界注意。本书认为,权利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和表现,穷人之所以贫困盖因其权利享有不足。当然,权利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借用马歇尔(Marshall Thomas Humphrey)的权利学说,可将权利分为三种,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在当代中国,贫困群体的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已基本实现,而社会权利则存在较大不足,这也正是其贫困的根源。在社会权利中,社会救助权正是与贫困群体的生存发展联系为密切的权利,可以说,中国当代的贫困问题与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权享有不足有直接关系。
那么,当代中国公民为何不能充分享有社会救助权呢?这既与历史传统有关,也与现实环境有关;既与公民尤其是贫困群体的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有关,更与制度环境有关,“只要公共政策得当,一个物质丰裕的现代世界是完全能够杜绝饥荒发生的”,贫困群体积极脱困需要的权利资格和能力塑造必须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其中,政府是能也应当创造这一条件的主体。因而,本书不同于法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对社会救助权利的研究,而侧重于从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救助权进行分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