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失去的胜利
  • 【现货速发】失去的胜利
  • 【现货速发】失去的胜利
  • 【现货速发】失去的胜利
  • 【现货速发】失去的胜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失去的胜利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3.4 4.7折 49.8 全新

库存362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埃里希曼施泰因 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6128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3768069

上书时间2024-12-1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作者前言
  这本书是一个军人的记述。我有意避开对政治问题或与军事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的阐述。人们或许记得英国军事著作家利德尔·哈特的一句话:
  “此次战争中的德国将领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称得上是他们这一职业中的成功产品。如果他们能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的理解力,会更优秀。但是,如果他们成为哲学家,那也就不再称其为军人了。”
  我尽量不从事后的角度,而是以当时的眼光描述我的亲身经历、个人所想和自己的决断。写此书的人不是历史学者,而是一个亲历这些事件的人。尽管我努力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人及其决定,但仍是一个当事者的主观判断。尽管如此,我依然希望我的记载对于历史学家们不无价值。因为,他们即使依靠档案和文件也无法获得事情的真相。重要的东西,即当事者的想法和判断,很少存在于档案或战时日志中,即使有也绝不会完整。
  在叙述1940 年西方战局计划的形成时,我偏离了冯·泽克特大将提出的“总参谋部军官要甘做无名英雄”的准则。我认为,在西方战局计划早已成为众人研究对象之后——我个人并没有介入——我可以将其公之于众了。是我过去的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以及我的作训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将这个计划的来龙去脉讲给利德尔·哈特的(可惜我本人并不认识利德尔·哈特)。
  当我在描述军事问题和事件时,也插入了个人的东西,这是因为个性的东西在战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书的后几章中缺少了这种个人的回忆,原因是那段时间里忧虑和责任的重负使我无暇顾及其他。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担负的职务,使我基本上是从高级指挥官的立场去看待所发生的事件。我只是希望我的描述不要使大家忽视了,决定性的东西是德国军人的忘我、勇敢、忠诚和尽职,以及各级指挥官的责任感和能力。正是这些素质使我们赢得了胜利。也正是凭借这些品质,使我们能够与占压倒优势的敌人对垒。
  同时,我也借撰写此书的机会,向在战争初期担任我的司令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致以谢意,他对我一直充满信任;我还要对曾在我指挥下的全体各级官兵,以及我的助手,尤其是我的参谋长和参谋们表示感谢。
  后,要感谢在撰写这本回忆录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人,他们是:我过去的参谋长布塞将军,以及我的参谋冯·布卢姆勒德尔、艾斯曼和安努斯;此外,还有建议我撰写这本回忆录的格哈德·京特先生,向我提供宝贵帮助的弗雷德?希尔登布兰德先生,以及为该书绘制地图的马特讷先生。
  曼施泰因

导语摘要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商品简介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

  德国陆军元帅,出身于军官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1953年因病获释。战后,被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联邦国防军。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戴耀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从业33年,一直从事德国军事研究,论著、译著十余种。主要有:《论德国军事》《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德国总参谋部》《总体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等。

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前言

  作者前言

  编 波兰战局

  章 暴风雨前夕

  德国总参谋部和波兰问题

  是战争还是恫吓?

  第二章 作战形势

  德国军队的兵力和作战计划

  波兰军队兵力及其作战计划

  对波兰军队部署的思考

  第三章 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

  在集团军群司令部

  初态势

  第14 集团军经加里西亚的开进

  第10 集团军对维斯瓦河的突破以及

  对拉多姆的合围

  集团军群司令部有人造访

  布祖拉河会战

  一段往事

  占领华沙

  桑河和维斯瓦河以东的后战斗

  怀念

  东方集团军群司令

  我们的民政管理领导

  终结

  第二编 1940 年西方战局

  第四章 陆军总司令部的失势

  希特勒——冯?布劳希奇——哈尔德

  第五章 围绕作战计划的斗争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反对意见

  “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

  “A”集团军群为作战计划的斗争

  第六章 第38 军军长

  成为旁观者

  向卢瓦尔河的突击

  第七章 两次战局间

  “海狮”行动

  第三编 对苏战争

  第八章 “装甲兵突袭”

  第九章 克里木战役

  接任第11 集团军司令时的情况

  两线的会战

  突破彼列科普地峡和亚速海畔的会战

  占领克里木

  争夺伊顺地峡的战斗

  追击

  对塞瓦斯托波尔的首次攻击

  斯大林攻势至占领克里木

  刻赤半岛态势的发展

  施彭内克伯爵将军的悲惨结局

  “斯大林攻势”继续进行

  “猎鸨”行动

  夺回刻赤半岛

  “捕鲟”行动

  夺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在罗马尼亚休假

  第十章 列宁格勒—维捷布斯克

  第十一章 希特勒执掌军队指挥权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路

  斯大林格勒城下态势的发展

  就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

  初印象和决断

  接管指挥权时的形势

  苏军对第6 集团军实施攻击

  奇尔河畔防线态势告急

  围绕必要的决断而做的徒劳斗争

  生与死的竞赛

  错过拯救第6 集团军的机会

  第6 集团军的后战斗

  第十三章 1942—1943 年在南俄的冬季战局

  冬季战局的战略背景

  作战主导思想

  阶段:解救第6 集团军的战斗

  第二阶段:为保障“A”集团军

  群后方通路畅通而进行的战斗

  第4 装甲集团军在顿河下游南岸的战斗

  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战斗

  第三阶段:为保障德军整个南翼后路畅通

  而进行的战斗

  第四阶段:“德军反突击”

  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会战

  哈尔科夫会战

  回顾

  第十四章 “堡垒”行动

  1943 年春的战略形势

  苏联人在作战上的几种选择

  实施后发制人的打击?

  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堡垒”作战的设想

  灾难性的拖延

  进攻

  总结

  第十五章 1943—1944 年的防御战

  指挥问题

  与九头怪物的战斗

  顿涅茨地区的首次会战

  别尔哥罗德西部的会战和哈尔科夫

  周围的战斗

  在南方集团军群整个防线展开激战

  向第聂伯河彼岸的撤退

  焦土政策

  争夺第聂伯河一线的战斗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会战

  基辅争夺战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第二次会战

  整个防线上的会战

  尼科波尔的丢失

  切尔卡瑟被合围

  罗夫诺

  清算的时刻……

  战斗在泥泞中继续进行

  附件1(节录)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军事简历

内容摘要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
  德国陆军元帅,出身于军官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1953年因病获释。战后,被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联邦国防军。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戴耀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从业33年,一直从事德国军事研究,论著、译著十余种。主要有:《论德国军事》《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德国总参谋部》《总体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等。

精彩内容
第五章 围绕作战计划的斗争

  直到战争结束后,替代1939 年10月29日由陆军总司令部拟制的“黄色进军计划”,并构成我们西线攻势基础的那个计划,才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知晓。根据那个计划,我们在西线迅速战胜法、英联军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个对这个“新计划”进行报道的大概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他依据的是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我们的作训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的报告,并以我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计划。
  因此,我认为,我作为主要参与者,现在应当依靠现有资料,对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作战计划的产生过程做一个描述。实际上,这个计划的基本思想确实出自我的头脑。我亲笔起草了多份备忘录,由集团军群司令转呈陆军总司令部。我们是想提出一个进攻作战的构想,以便能按照我们的观点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在我已经离开“A”集团军群参谋长位置后的1940 年2 月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亲自向希特勒陈述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通过集团军群司令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后,一直杳无音信,而在我见到希特勒后仅仅几天,陆军总司令部就依据我们的思想和建议,拟制了一份新的进军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将军以及我的同事布卢门特里特和特雷斯科夫一直同意我的思想,而且龙德施泰特先生还在我们呈送的报告上亲笔签名,以表完全赞同和全力支持。没有他的首肯,我们根本不可能一再向陆军总司令部呈文,以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
  对于研究战史的军官和历史学家而言,对这个围绕一份作战计划所进行的思想上的争论进行全程分析,或许是值得的。但是,我不想重复介绍集团军群司令部呈送给陆军总司令部的呈文,以免使读者感到厌倦。那些呈文所提出的要求和理由,对今天已没有什么价值,它是专门针对当时那个特定时刻的,当时如果争取的话还有可能实现。如果想进一步研究西线攻势前期的历史,可以将陆军总司令部的进军指令(其中的主要段落)和本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呈文当作基础资料。
  因此,我将首先介绍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的基本作战思想,然后再解释我是出于什么原因认为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希特勒)的战略方案是不完善的。接着,我将阐述与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相对立的基本作战思路,这也是我集团军群司令部战略方案的依据。后,我还要简单地描述一下,在经过长时间的无谓争论之后,原来依据集团军群司令部思路拟定的作战计划后又是如何被修改的——毫无疑问是根据希特勒的指示。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如果根据手头的陆军总司令部(和希特勒)的进军指令,首先对西线攻势所采取的基本战略思想做一个概述,我想这样来介绍:
  陆军总司令部(根据希特勒10月9日的指令)企图利用强大的右翼兵力,通过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击溃可能位于比利时的法、英军队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这个强大的翼侧突击应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主要突击。它由“N”集团军级支队A 和“B”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大将)组成,在下莱茵和北艾费尔展开。“B”集团军群由三个集团军编成。德军北翼共计30 个步兵师和快速师的大部(9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相当于德军在西线总兵力102 个师的几乎一半。
  “N”集团军级支队的任务是击败荷兰军队,“B”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则从吕蒂希B 南、北两侧,经比利时北部向前推进。进攻中,将利用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强大装甲兵力,一举将敌人击溃。(关于“A”集团军群的任务,我在下面再谈。)
  10月29日,对(10月19日下达的)个进军指令(见附件1)做了修改,荷兰被排除在外。这或许是依据陆军总司令部的建议。
  根据新指令,“B”集团军群以两个(第4、6)集团军为线,另两个(第18、2)集团军为第二线,由吕蒂希两侧向前推进。后来,荷兰再次被纳入作战计划中,并由第18 集团军负责对付之。
  担负决定性作战任务的“B”集团军群,其南翼安全由“A”集团军群负责。“A”集团军群下辖的两个(第12、16)集团军共22 个步兵师(但没有快速部队),在艾费尔南部和洪斯吕克展开,经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向前推进。
  第12集团军在“B”集团军群左翼成梯次配置,随“B”集团军群一起推进,以避免“B”集团军群在进攻中翼侧遭敌攻击。
  第16集团军在通过卢森堡之后,向南转,在萨尔河与色当东部的马斯河之间,紧贴着马其诺防线的北沿构筑防御阵地,以保障整个作战行动的纵深翼侧安全。
  “C”集团军群留下两个集团军和第18步兵师,以保障卢森堡边界至瑞士边界间西壁工事的安全。第17步兵师和两个快速师留作集团军群预备队。
  此次作战的目标,在10月19日进军指令的条中被作为“总企图”(根据10月9日希特勒签署的国防军统帅部指令)规定如下:
  “尽量多地击溃法军及其盟军,同时尽量多地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领土,作为未来对英空战和海战的基地,以及鲁尔区的辽阔前哨地。”
  陆军总司令部在该指令的第二条中,为两个集团军群规定的个进攻目标为:
  “消灭荷兰军队,尽量多地击溃位于边境要塞中的比利时军队,在比利时北部及中央迅速集中强大,尤其是快速兵团,为强大北翼的继续推进和迅速占领比利时各港口创造条件。”
  在10月29日的修正进军指令中,陆军总司令部对“总企图”做了新的界定,使“B”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扩展:
  “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领土上牵制和歼灭尽量多的法军部队,为继续在陆上和空中与英国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兵力配置和任务”一节中,陆军总司令部为“B”集团军群规定的目标为:
  “消灭位于索姆河北部地域的同盟国军队,一直突贯至海峡各港口。”
  “A”集团军群的掩护任务虽然大体如前,但实际也有所扩大;它的右翼(第12)集团军现在需在菲迈及其南部,以尽快的速度渡过马斯河,通过法国的边境工事地带,径直向拉昂方向推进。
  两份进军指令所规定的作战企图可大致概括如下:
  利用一次(强大的)右翼突击,击溃在比利时的法、英军,(较弱的)左翼负责对此突击实施掩护。就地域而言,作战目标为夺取海峡港口。实施首次打击后应当如何,指令并没有指明。

  反对意见

  这两份进军指令中所拟定的作战计划,首先给我带来的对立情绪更多是感情上的,而不是理智上的,这很特别。陆军总司令部的作战企图,基本是对1914年著名的施利芬计划的模仿。使我感到羞耻至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居然无能到除了重复一个陈旧的方案之外,再也提不出另一个良方的境地,尽管它是出自像施利芬这样的名人。如果重复一个陈旧的、敌我双方曾共同经历过的战争计划,结果会怎样;况且敌人肯定对这个计划的重新启用早有充分准备!因为,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军人都肯定明白,比起1914年对凡尔登—图尔—南锡筑垒防线来,德国人更不愿意也不可能攻击马其诺防线。
  提到我在感情上对作战计划的恶感,自然是冤枉了陆军总司令部。因为首先,计划是出自希特勒,而不是陆军总司令部;其次,事实上,这个计划并不是彻头彻尾地照搬施利芬计划。一种普遍认为是照搬照套的看法,其中只有两点是正确的。,1914年像1939年一样,德国都将进攻重点放在了北翼;第二,都必须通过比利时。除此之外,1914年的计划和1939年的计划截然不同。
  首先,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1914年还能像施利芬那样利用作战的突然性。尽管不是全部军队都需通过比利时,但将德军大部兵力集中在北翼,当时还是可行的。但是,1939年希特勒的类似企图无法掩敌耳目。
  其次,1914年可以像施利芬所希望的那样,法国人会提前向洛林发动攻势,从而给我们帮了大忙。但是,1939年不可能再希望敌人为我们帮这个忙。敌人会投入强大兵力,抗击我们取道比利时以及荷兰的突击,而且与1914年不同的是,敌人将会采取正面抗击的形式。法国人不首先在整个战线的中央采取主动,但它可能后发制人,对我们取道比利时的主力实施强大的反突击。因此说,施利芬计划决不能简单重复。
  此外,我已经搞清楚了,不管是陆军总司令部还是希特勒,都不曾想完全照搬施利芬计划的模式。施利芬计划的主旨在于全面、彻底地取得对法作战的胜利。也就是说,利用一次大规模的深远迂回,从北面将敌人包围,从而将法国北部的敌军一网打尽,之后经巴黎北部向前推进,终将敌人的全部军队压至梅斯—孚日山—瑞士边界一线,迫其投降。为此,要冒在阿尔萨斯遭敌反突击的风险。同时,希望敌人向洛林发动进攻,从而为德军大规模包围战取得全面胜利助一臂之力。
  而在1939 年的作战计划中,争取全面、彻底歼敌的思想是没有的。作战目标十分清楚,是取得对比利时北部同盟国军队的局部胜利;同时夺占空间,占领海峡港口,为后续作战准备基地。
  当时的冯·布劳希奇大将和他的总参谋长在拟订进军指令时,或许想到了毛奇的话,这是毛奇在论述总参谋部一书的引言中谈到1870—1871 年战争时说的:
  “任何一个作战计划都不可能准确地预计到与敌主力首次遭遇后的情况。只有门外汉才相信,在一次战局过程中,一个事先决定的、考虑到所有细节直到战局结束的思想,能够自始至终地加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