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6.5 7.0折 ¥ 3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黄天骥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06196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22855355
上书时间2024-12-15
中山大学各个传统学科的院系,基本上都有重量级乃至国宝级的学者。只不过,南派与北派、海派学风有别,南派素不喜张扬,常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进退踟蹰,始终舍不下那份逍遥气派。一旦功名逼人,逍遥子就跑出来捣乱,每每坏掉不少前途“大事”。是以,南派,尤其是岭南派学人,多隐逸、多笃行,不刻意追求“权倾朝野”之显赫。人生无常,世事多变,逍遥纵不能避祸,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持守士子之道。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黄天骥老师,是“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极具岭南气质的学问家、教育家。他师承正宗,学术根基淳实。王季思、董每戡两位老师教他治中国古代戏曲(宋元词曲、戏曲史等),詹安泰老师教他治诗词。“带着诗词的眼光去研究戏曲,又带着戏曲的眼光去研究诗词”,这是黄天骥老师治学聪明的地方。因袭师恩,得靠悟性,能编导、能指挥、能考据,修戏曲、习诗词、解易经、写赋作文,学与问不拘一格。“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才识兼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黄天骥老师调教出来的徒弟,多能独当一面。教与学,不偏废。为难得的是,黄天骥老师治古不薄今,谨从忠恕之训教,养成宽宏之大度,眼光脱俗,心地明睿,胆识过人。其胸襟之广大,远非那些持门户之见者所能比。与此同时,他担任教育管理工作,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以坦荡荡之心,应对世故之道。学问与教育互博贯通,两相得益。孙中山先生倡建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的前身)与黄埔军校,实对学子寄予厚望,望其“文武双全”。博学于道术,笃行于教育,若借“文武双全”四字转喻黄天骥老师,想必也贴切。如深论《岭南感旧》乃至《中大往事》的缘起,其得天独厚之经历,加上世居岭南之底蕴,即是“缘起”。以文武双全,感旧岭南、忧思中国,再合适不过。《岭南感旧》,堪称《中大往事》(2004年)的“姊妹篇”。两书皆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往事与感旧,“前后相随”,布衣的情怀,贵族的风度,相映成趣。 《岭南感旧》之“感旧”,看似回忆个人经历,实则记录历史变迁。20世纪40年代,天骥老师尚年幼,却遭家国大劫。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广州亦不能幸免。《买水与招魂》等篇章,痛惜亲人罹难、众生仓皇、国朝蒙羞。40年代后期,国家陷于内乱。《梅边吹笛》等文,小记国民党败走前的狼狈。50年代初,众生沉浸于“解放”的巨大喜悦中。《团年卖懒买花回》等文,记录7“解放”潮流的势不可当,“解放”潮流下的风气大变。胜利激发革命的更大斗志。与天、地、人斗,连麻雀、木瓜也不放过,真是“其乐无穷”。“战无不胜”的革命,停不下斗争的脚步,树敌成为革命的内在动力,曾经的亲密战友,难逃“叛徒”的罪名,“敌人”越多,“权威”越高,“打倒”是提高警惕、保持战备、树立权威的重要法宝。1957年后,直至60年代初,“文革”期间,国家陷于阶级斗争的僵局。斗到极致,一定少不了争表忠心的仪式,Ⅸ忠字舞及其他》在森严的公共仪式里,捕捉到那些难以定罪的遁心。忠诚换不来信任,知识分子难逃改造的命运,《“四清”漫记》等文,委婉书写知识分子苦中作乐之苦。证明权威之伟大,就必须要编造出丰功伟绩,《赤脚大仙“放卫星”》等文写及全民响应“大跃进”。赶英超美,其实完全符合造神逻辑。闹剧与悲剧,串起家国史。30年折腾,凡经历者,无人幸免于难,共犯者,亦是受难者。可悲的是,许多共犯者,直到今天,内心没有一丝丝的不安。《岭南感旧》是学者散文,更是学者的个人史记。天骥老师以自身经历及视角,证家国变迁,述同仁坎坷,境遇难求,境界难得。由此看,《岭南感旧》之文史价值,不可忽视。学者之感旧,就是对今天的问责。天骥老师曾感叹,假如没有那30年的折腾,今日中国,绝不止于此。感旧为祈福,天骥老师之用心,委实良苦。于此,愚试以三“心”进一步解其宗旨抱负。一日怀旧之心。《岭南感旧》记述诸多岭南旧俗。《八月十五竖中秋》忆及热闹中秋。中秋时,家家户户竖灯笼,拜月后,大人们嚼油甘子,啜吸田螺,坐赏明月。小孩子提着“批(削)皮橙”(八角花灯)四围游逛。一家大细,各得其乐。而今,不少人家仍好田螺,油甘子却只有少数人识得“叹”(享受)其“苦尽甘来”了。《团年卖懒买花回》写到岭南“卖懒”之习俗:团年饭后,孩子揣着大人给的熟鸡蛋(即鸡子、鸡卵),通街叫卖,“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不)懒”,累了,“大伙儿坐下剥吃了熟鸡蛋,便算把自己身上的‘懒惰猪’卖掉,兴高采烈地得胜回朝”。《金风玉露一相逢》等文章,述及七夕“拜七姐”、女子梳起不嫁、煲蛇羹与食“龙虎风”等旧俗,且穿插不少几近失传的粤语金句,这些古旧词物,足可令后生仔女大开眼界。现在绝大多数广府人,只知道粤音,而不懂书写其字,广州话在内地几已沦为口语。改造之后,这些古旧词物,变得不伦不类,很是可惜。读这些感旧文字,可以借机补一补旧文化的课。试想,中国这么大,但肯守旧的地方,不太多,岭南是少见的“顽固”分子。岭南之旧,值得珍惜。古人称“旧”为“久”,新旧并不决然对立。文化之所以矜贵,就是因为它守得住旧。怀旧之心,既有感恩之意,亦有问责之意。“传统”流离失所,令人难辞其咎。岭南文化的自我把持力极为强大,先生借此感旧,何尝不是在思考文化的现代出路。二日隐忍之心。Ⅸ岭南感旧》忆及风云往事,不巧言人之是非,不妄断人之对错,不给人难堪。《忠字舞及其他》感叹,“如今痛定思痛,就知道我们这些曾参加过闹剧的群众角色,其实也不自觉地成了民族悲剧的祭品”。在那站队表态大势里,助纣为虐,实是无法之法。几多刀光剑影,几多凶险坎坷,今朝化作“沧海一声笑”。古人说隐忍就功名,隐忍是不乱大谋,于天骥老师而言,隐忍乃顾大局,隐忍是保全个人修养。他宅心仁厚,实有“执两用中”之大德,用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讲,即有“了解之同情”。不原谅,恩怨情仇就无解。不同情,历史创伤势难平。三日赤子之心。生老事苦,天灾人祸事苦,苦海无边。面对苦难,怎样做才能安身立命?我猜想,《岭南感旧》对此作出的回答,不外乎“赤子之心”。老子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孟子目:“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之“赤子”,重厚德。若论君子厚德,莫若忧国忧民之心,感旧即为忧心。此外,这“赤子”须加上“童心”,方得齐全。读《岭南感旧》,不时让我捧腹大笑。先生真可谓调皮捣蛋,少年时顽而不劣,弱冠后苦中作乐。好玩之心、幽默之趣,书中俯拾皆是。厚德加童心,乃齐全的赤子之心。通明此心,就不难理解,何以天骥老师既能解西厢情话之缠绵又能具拍案而起之无畏。赤子之心,是对苦难的豁达回应、对世俗人生的深切热爱。有赤子之心,才能受得住委屈,经得起大风大浪。先生炼成宠辱不惊之大气度,绝非偶然。有此三心,更显《岭南感旧》之珍贵。古有屈大均先生的《广东新语》,今有黄天骥先生的《岭南感旧》,两者对照,更见世事沧桑。心远地偏,情系国族命运,士人志趣,古今无异。怀旧之心、隐忍之心、赤子之心,亦可称人之仁心。怀旧感恩问责,隐忍修己度人,赤子逍遥勇敢。执此三端,得以养心。善言不美,“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大智之士,以“无为”之通透,治“有为”之昏乱。良知之士,共痛此世。国运多劫,先生感旧祈福,盼望国富民强、少走弯路,用心良苦。黄天骥先生,乃有心人、真仁者。《岭南感旧》,心志悠远,文意淡雅,谈吐风趣。机缘巧合,得遇此书。透过文字,听闻前辈师长的智慧,识见谦谦君子之美德,于我而言,是难得的人生际遇。愚人不才,拙笔鲁钝,见笑于大方之家。
黄天骥编著的《岭南感旧》内容简介: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次演变,恰好是岭南人性格的反映。这里的人,既务实,又创新,既重传统,又知变化,懂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便是在过传统节日这一桩小事中,也可以看到岭南人从来不会是“一部通书看到老”,而是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声。市声的变化,也见证了城市历史的演化,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雁过留声,市声也会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痕迹,弥久不消,让人们去回昧、去体悟。去追寻美好的未来。作者认为,准确地说,蛉南文化的特质,是它能在包容基础上交融。用“食”来比喻,它不是筵席上的“拼盘”,而是“佛跳墙”,是把不同的品种汇为一炉。当然,从包容到交融,有一个过程,融合的结果,后产生质变,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产物,这就是创新。作者生活在岭南,岭南和整个神州大地血脉相连;岭南文化的发展变化,也和国运的荣枯连在一起。感旧,不是为了回味过去,而是为了展望将来,希望能继承过去的美德,发扬作者们文化的优点,思考如何让国家更加兴旺发达。《岭南感旧》是一本散文小说。
黄天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过《冷暖集》、《深浅集》、《俯仰集》、《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诗词倒作发凡》、《黄天骥自选集》以及十多种古代戏曲、诗词的校注书籍。
序 l 八月十五竖中秋2 佳节又重阳3 市声4 “花姑娘,花姑娘!”5 中原父老望旌旗6 细雨湿流光7 买水与招魂8 团年卖懒买花回9 梅边吹笛10 黎明前的迷惘11 睡狮醒了12 明朗的日子13 荔枝湾情趣14 金风玉露一相逢15 婚礼进行曲16 雄赳赳气昂昂 17 年轻人,火热的心 18 犹记校园“一边倒” 19 扫舞盲 20 南天飞风21 毛毛雨里有硝烟22 吃蛇羹和“蛇”出洞23 杏花零落香 24 除四害之打麻雀25 岭南果王 26 赤脚大仙“放卫星” 27 “绿色食品”话当年28 鸡鹅鸭和“瓜菜代”29 听十二大板30 “四清”漫记31 虎门炮台情思32 忠字舞及其他33 斗“牛” 34 老圃秋容淡 35 干校记“趣”36 萋萋复凄凄 37 乍暖还寒时候 38 重睹芳华蓦然回首39 往事未必如烟附录:情连家国 笔涌波澜——编者与作者的对话后记
黄天骥编著的《岭南感旧》内容简介: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次演变,恰好是岭南人性格的反映。这里的人,既务实,又创新,既重传统,又知变化,懂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便是在过传统节日这一桩小事中,也可以看到岭南人从来不会是“一部通书看到老”,而是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声。市声的变化,也见证了城市历史的演化,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雁过留声,市声也会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痕迹,弥久不消,让人们去回昧、去体悟。去追寻美好的未来。作者认为,准确地说,蛉南文化的特质,是它能在包容基础上交融。用“食”来比喻,它不是筵席上的“拼盘”,而是“佛跳墙”,是把不同的品种汇为一炉。当然,从包容到交融,有一个过程,融合的结果,最后产生质变,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产物,这就是创新。作者生活在岭南,岭南和整个神州大地血脉相连;岭南文化的发展变化,也和国运的荣枯连在一起。感旧,不是为了回味过去,而是为了展望将来,希望能继承过去的美德,发扬作者们文化的优点,思考如何让国家更加兴旺发达。《岭南感旧》是一本散文小说。
黄天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过《冷暖集》、《深浅集》、《俯仰集》、《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诗词倒作发凡》、《黄天骥自选集》以及十多种古代戏曲、诗词的校注书籍。
1945年的阳历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告投降。现在,每年的这一天,日本称之为“终战日”,我们称之为“抗战胜利日”。再过一些日子,到了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了。这两个八月十五,对我们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中秋和春节,受人们重视。我国以农立国,节令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当夏收结束,秋种在即,利用这段空隙,自我犒劳,调整身心,祈求发展,于是就有了“中秋佳节”。中秋居八月之中,秋高气爽,一轮明月,挂在碧空。仰望长空,万里无云,银光如泻。对此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自然会诱发人们几多遐想,几多期望。中国人讲究线条的美,有“尚圆”的审美观,线条的周而复始,成了环形、圆形;线条由首至尾,由分而合,终结合在一起,意味着和合、和谐、团圆。八月十五的月亮,亮圆美,“天道”与人心走到了一起。那些已经感到和谐幸福的人,面对玉蟾桂魄,自然盼望月亮女神保佑他们更和谐,更幸福;那些尚未得到和谐幸福者,也祝愿“千里共婵娟”。当然,有些多愁善感的人,也想到嫦娥受冷落的遭遇,由此联系到自己的落寞……总之,“八月十五竖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楼上吹嘀打(唢呐),有人楼下皱眉头”。但当明月冉冉升起的时候,人们总会焚香顶礼,或拜月,或赏月,或对月抒怀。苏东坡的《中秋月》诗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管怎样,人们总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一点,也许是中秋节比其他传统节日更具诗意更有魅力的地方。岭南人很看重中秋节。清代诗人屈大均,甚至把岭南的月光说到极致。他在《广东新语》中说:“南海水咸,月出时,光照波涛,有如白日。盖光生于咸,成为火气,月得咸而益光。”这说法是否科学,且不去说它,不过,从屈大均的话语中,我们分明感受到岭南人对月色的自豪。到八月十五,月色更加明亮,岭南人对中秋节的那份情怀,更是可想而知了。在岭南,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拜月。人们在天阶安放八仙桌,桌上摆上贡品,无非是月饼、柚子、油甘子、柿子、芋头之类。这些时鲜瓜果,形状多是圆的,以应团圆之意。拜了月亮,我们便围在八仙桌旁,啜食田螺了。清代有首《羊城竹枝词》,说到中秋佳节,“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可见,炒螺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味。农历七八月问,田螺既肥美又便宜,人们买回来,用清水浸泡几天,让它吐出污泥。妇女们敲碎了壳尖,以便啜吸,又配以蒜蓉、豆豉、紫苏、辣椒爆炒。还未上桌,这道“农家菜”便奇香四溢,让你食指大动。于是人人伸出“五爪金龙”,拈起田螺,对月相看,啜啜连声,直啜到油香满嘴。一时间,拜月的场面平添了几分野趣。不过,好动的孩子们,一般是啜了几个,便洗手不干了。这也难怪,那螺头只有一丁点儿的肉,有时啜来啜去,用尽吃奶之力,还老是啜不出来。孩子们没耐性,索性扔了它,宁愿找小朋友带上灯笼,点起蜡烛,在街头巷尾四处游逛,这叫“提灯”。其实,中秋节“提灯”,才是孩子们在节日中的一道“盛宴”。为什么说“八月十五竖中秋”呢?原来,清末民初,中秋时节,家家户户在门前屋顶插上幡杆,挂起灯笼。后来,灯笼不竖了,只由孩子们提着玩,变为“提灯”了。那时候,灯笼可以买到,但孩子们更喜欢自制。临近中秋,小学中学的“劳作课”,课室便成了工场。我们买来竹篾、浆糊和五颜六色的花纸,扎起花灯。花灯一般呈八角形,称之为“批(削)皮橙”,灯下缀着流苏,煞是好看。也有些灯,旱五角形或六角形,制作则稍为复杂。中秋之夜,我们提着灯,三五成群,一边闲逛,一边唱着儿歌,诸如“月光光,照地堂……箩盖圆,买只船,船浸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之类。如果碰上别的灯队,大家便把花灯举得更高,歌声唱得更响,顽皮的男孩在女孩耳边吹胡哨,把她们吓得尖声怪叫。如果在草丛发现了萤火虫,我们的兴致就更高了,抓到了便用手帕轻轻包上。当看到隔着薄布的“猎物”,忽明忽暗地发着微光时,我们便提着灯大呼小叫,得胜回朝。那滋味,比啜食田螺更胜十倍。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