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思维创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思维创新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3.7 5.3折 45 全新

库存10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那子纯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1257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3409635

上书时间2024-12-1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思考、思想是什么关系?思维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思维创新的意义是什么?《思维创新》提出,思维是由人的品格与习惯决定的,人的深层底蕴决定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由来与去向。如何实现思维创新?作者提出养成假设的习惯、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尽*可能地发散思维、不断地自我否定、培养和磨炼直觉、更广泛地使用和开发工具、时刻自问自答、思无定势等八个取径。《思维创新》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思维创新的八个取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与具体解析,读来令人感觉别开生面、深刻细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那子纯,男,满族,1965年7月出生,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现任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主任。在大庆油田从事干部管理和培训工作16年,对思维创新、国企领导力、高品质培训有独到研究,实战派专家。著有《大匠无弃材》,被媒体誉为“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书籍中,‘中国’、符合中国企业个性气质的扛鼎之作。”“海内外近十年来论述大型国有企业用人的道与术中,为出色的一部作品。”近年经常在国内高等院校、大型国企进行授课。

目录


一、思维创新的由来

1  变化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  知变、应变与求变

3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  “简易”、“变易”与“不易”

5  用什么理念指导工作,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6  培养抽象的意识与抽象的能力

7  什么是创新

8  为什么创新

9  如何去创新

二、超前的思维

1  假设是创新的开始

2  真正的智者善于超越知识局限提出假设

3  提出假设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4  思维创新需要勇气和想象力

5  搞经济、搞企业管理尤其离不开假设

6  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7  假设的运用及意义

三、实际的思维

1  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是发现了创新的对象



内容摘要
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思考、思想是什么关系?思维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思维创新的意义是什么?《思维创新》提出,思维是由人的品格与习惯决定的,人的深层底蕴决定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由来与去向。如何实现思维创新?作者提出养成假设的习惯、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尽*可能地发散思维、不断地自我否定、培养和磨炼直觉、更广泛地使用和开发工具、时刻自问自答、思无定势等八个取径。《思维创新》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思维创新的八个取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与具体解析,读来令人感觉别开生面、深刻细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主编推荐
那子纯,男,满族,1965年7月出生,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现任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主任。在大庆油田从事干部管理和培训工作16年,对思维创新、国企领导力、高品质培训有独到研究,实战派专家。著有《大匠无弃材》,被媒体誉为“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书籍中,‘中国’、符合中国企业个性气质的扛鼎之作。”“海内外近十年来论述大型国有企业用人的道与术中,为出色的一部作品。”近年经常在国内高等院校、大型国企进行授课。

精彩内容

  与作者相识二十余年,交往颇深,若说相知,亦不为过。从道理上讲,为《思维创新》这样的书作序,本应以学术评价为主,但自知功力不足,难以从更高角度或更深层次解读作者的思想。好在自己亲身经历了书成始末,大略记之,或许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新视角。
  作者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时,两个规定动作必做:其一,一项工作完成后,必须集体总结;其二,外出培训考察,所闻、所见、所想,必向团队汇报。经验教训、信息知识,团队内都要共享。2006年,作者到北大培训三个月,期间和随后一段时间,陆续给我们讲了几次收获和体会,系统化之后,在油田一些培训班上做了多场专题讲座,《思维创新》从一篇讲义,几经完善,逐步成为一本受人欢迎的专著。
  坦率地讲,从作者次讲座到《思维创新》次出版,我始终是两种心态并存:一是震撼,二是疑惑。震撼也好,疑惑也罢,都源于观念上的碰撞、思想上的冲击。以我的直觉来判断,相信会有一批读者与我感同身受:有些观点精妙绝伦,让人豁然开朗,而有些观点则颠覆了我们固有的常识,它们究竟是对是错?
  这几年,我多次翻阅《思维创新》,渐渐地,我感到就观点谈观点是消化不了《思维创新》的。无论是震撼,还是疑惑,甚至是自己目前还不能接受的观点,都给了我很多启示与帮助,原因何在?思来想去,我终的答案是——在于实践!作者从来都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经世致用,这是他一以贯之、从不动摇的立场。就《思维创新》来讲,三个方面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这本书的源头是实践,是基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思考。我始终认为,本书的作者不是学者,而是一个实践者(以我的标准也可以称为实践家)。尽管《思维创新》大量引用了专家学者的观点,但根本上讲,引发他思考的,还是实践。这里所说的实践,一方面来自他直接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来自油田广大管理者的实践,来自他在干部考核中对企业管理者及其管理活动的深入了解、持续观察与价值判断。比如,书中所讲的思维创新的个取径——“超前的思维”,以及第五个取径——“敏锐的思维”,初都是在干部考核工作中提出来的。当时他强调的是,直觉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识人要培养直觉,敢于假设。有人会讲,这不是先入为主吗?准确来讲,“先入”是一定的,但不一定“为主”,直觉、假设仅仅是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长期地、全面地、深入地求证,不断地修正,这样才能在考核实践中把“点”上的突破与“面”上的认知结合起来,久而久之,识人的能力,包括识人的效率与深度,就都能提高起来。当年李鸿章请曾国藩在用人上帮助把把关,一走一过之间,曾国藩即断定某人不可用,某人适合做军需,某人适合带兵。这个适合带兵的人,就是后来在危难之际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这种迅速的判断是什么,我们只有称之为直觉。直觉一定是人人有的,做到准确,才是能力。我认为,对很多职业或事业而言,灵敏、准确的直觉,一直是一种非常必要而又非常稀缺的能力。书中所讲的第八个取径——“如水的思维”,初也是在干部考核中提出的,只不过初讲的是“谈”无定式。一般而言,考核谈话需要一定经验和技巧,但的技巧是没有技巧,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胜过所有的技巧。这其实是需要我们从修德做起,无厚德则无以载物,对方认为你是一个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人,自然会对你讲真话。实际上,这本书中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在实践中找到类似的影子,可以说,它是作者对多年来实践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总结,当然也是一种升华。
  第二,这本书的指向是实践,直接触及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所谓文如其人,正像作者在思维创新第二个取径——“实际的思维”中所倡导的那样,他本人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我们常讲,要善于发现问题,但对于作者来讲,这样说,程度明显不够。实际工作中,他不是发现问题,而是时刻在挖掘问题。对任何一项工作,他都在不停地想:问题在哪儿?他不仅相信问题的存在,更相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即便是开一个无关紧要的会,别人走神儿,他也在考虑这个会怎么开才能开出效果来。他是一个对所有实践都感兴趣的人,从根本上讲,他的思考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实践。比如他在书中讲,“学历教育对企业来讲,远不如培训重要”,事实上,自从他意识到学历培训对企业培训资源的浪费后,就一直在推进淡化学历培训的实践,特别是任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主任后,仍在推进这项工作——要知道,学历培训也是高培中心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淡化了学历培训,等于加大了高培中心的经营难度。再如,书中多次讲到内训师队伍建设,于他来讲,不是原则性的倡导,而是长期不懈的实践,他在这方面的付出,至少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是无人可比的。本书讲的是思维,于我看来,本质上讲的都是实践。
  第三,这本书的逻辑是实践,主张按照实用管用而不仅仅是理论上正确的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与作者稍熟的人都知道,他讨厌的就是正确而无用的观点。尽管作者在书中系统阐述了创新的初始性、科学性、应用性、人文性、相对性,但核心的思想还是应用性,所谓“企业管理不是科学,只是实践,并且全部是实践”,“学习就是实践”,“‘做实’了就是功夫”等等,他所强调的,都是用实践自身的逻辑去解决实际问题。举一个本书之外的例子,或许能更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一次,他列举了我的一些缺点,然后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这些问题,你就去改;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这些问题,你要反思:为什么会给别人这样的印象?只有这样考虑问题,对自己才有帮助。”我当时很震惊,怎么可以这样想问题,太主观、太、太苛刻了吧?然而,静下来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要改变别人的评价,只有改变自己,至少要改变我们影响别人的方式,这就是我们工作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去这么做,但是一旦它成为某种特定职业的特定需要,从业者就必须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可以想象得到,书中的很多观点,可能让我们很不舒服,但它们能启发我们正确地思考,能让我们刻骨铭心,更能让我们受益。
  还有一条更为关键,就是《思维创新》开篇讲到的,“原创的价值不尽在于其正确性”,那么价值在哪儿呢?我认为,原创的价值,更主要是在于对实践的推动。《大国崛起》是这样叙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为了开辟与印度的海上贸易通道,当时的强国葡萄牙的策略是越过好望角,经非洲向东航行。哥伦布提出,向西航行也能很快到达东方。然而这个建议遭到长达六年的冷遇,航海知识丰富的葡萄牙专家们认为: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实际距离,将远远超过哥伦布的预测。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判断,但正是这个正确的判断,使葡萄牙丧失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将哥伦布“送”给了西班牙。更让人感慨的是,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到达了印度,而事实上,他到达的既不是印度,也不是东方的任何一个国家,而是一块欧洲人从来都不知晓的新大陆。严格来讲,哥伦布“正确”过吗?然而正是他完成了有史以来伟大的地理大发现。
  这也许就是原创的价值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