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16.7 5.9折 ¥ 19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冯友兰 著,薛晓源 绘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7689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99元
货号28499295
上书时间2024-12-14
在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这种企图,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就困难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要在长期生活、工作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专靠读几本书是不能懂得的,更不用说掌握和应用了。解放以后,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学到的方法是,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作为条条框框,生搬硬套。就这样对对付付,总算是写了一部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
到了70 年代初期,我又开始工作。在这个时候,不学习苏联了。对于中国哲学史的有些问题,特别是人物评价问题,我就按照“评法批儒”的种种说法。我的工作又走入歧途。
经过这两次折腾,我得到了一些教训,增长了一些知识,也可以说是在生活、工作、斗争中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路是要自己走的;道理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的研究得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所写的应该就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傍什么样本摹画来的。在一个考试中间,一个学生可以照抄另外一个学生的卷子。在表面上看,两本卷子完全一样。可是稍有经验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一本卷子是自己写的,哪一本是抄别人的。
现在,我重理旧业,还想实现我原来的计划。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我还自以为有点理解,有点体会。值此旧邦新命之际,我应该把我的一点理解和体会写出来,以加入新长征的行列,跟上新长征的进程。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这也算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吧。
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决定在继续写《新编》的时候,只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当然也有与别人相同的地方,但我是根据我自己所见到的,不是依傍,更不是抄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等于依傍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抄写马克思主义。我的业务水平还不高,理论水平更低。我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可能是很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一个人如果要做一点事,他只能在他现有的水平上做起。
哲学史有各种的写法。有的专讲狭义的哲学,有的着重讲哲学家的身世及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有的着重讲哲学家的性格。“各有千秋”,不必尽求一致。我生在旧邦新命之际,体会到,一个哲学家的政治社会环境对于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在《新编》里边,除了说明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外,也讲了一些他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这样作可能失于芜杂。但如果作得比较好,这部《新编》也可能成为一部以哲学史为中心而又对于中国文化有所阐述的历史。如果真是那样,那倒是我求之不得的。
无论什么话,说起来都很容易,但实行起来就困难多了。以上所说的是我的一种思想,也可以说是我的一种理想。从理想到现实,还有一个很大的鸿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越过,才能走完。在这个路程中,希望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和爱好者给予指教和帮助。
冯友兰
1980 年8 月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是自1980年以来,耗时十余年完成的“哲学思想新编”。全套书内容分为七册,以时代思潮为纲,以说明时代思潮为主,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七个时代思潮: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体量庞大,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本版收录全七册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本,配有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博士手绘的中国古今著名哲学人物画像102幅,立体展现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家的风采。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是自1980年以来,耗时十余年完成的“哲学思想新编”。全套书内容分为七册,以时代思潮为纲,以说明时代思潮为主,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七个时代思潮: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体量庞大,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本版收录全七册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本,配有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博士手绘的中国古今著名哲学人物画像102幅,立体展现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家的风采。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不仅是哲学史上“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而且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他的哲学外旧内新,是对华夏先贤思想的再阐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称赞他是“真正的学者材料”。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三松堂自序》等。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中央编译局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巡视员。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报》编委,《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3部学术专著,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接受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专访。主编出版学术艺术图书500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先后为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兰西斯科·高锐先生创作肖像,受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外交部的表彰。新作有《哲人神彩》等。
自 序
绪 论
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册
绪 论
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前16 世纪至前8 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技术工艺的进步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份的解放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
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
第十节 晋国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和“夷之蒐”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
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
第七节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节 所谓“逸民”
第二节 杨朱的“为我”思想
第三节 《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第四节 《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第二册
绪 论
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孟轲论“君子”“小人”
第四节 孟轲论“王”“霸”
第五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
第六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
第七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
第八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第九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
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
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
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第二节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
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节 关于墨经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他各家的批判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
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
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节 荀况与《荀子》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
第四节 礼和法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
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