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5.7 4.5折 ¥ 35 全新
库存25件
作者(美)马斯洛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81611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22850677
上书时间2024-12-09
序 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是客观主义、行为主义、
心理学派和正统弗洛伊德学派以外的,受学术界、工商
界、宗教界欢迎的心理学大师,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心理
学领域“第三势力”之称。他的人格以及人的多层次需求理
论,是近年来对当代社会影响广泛、深刻的理论。“自
我实现”与“追求****”,更是成为当代人推崇的口号和
追求的信念。用马斯洛自己的话讲,他的理论是一种类似于
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具有革新
意义的新论,是一种革命。这个比喻是否恰当,我们暂且不
论。但是,他使人本主义的心理研究,走出了不必求助于人
自身之外的权威,而走上了从人自身的本性中派生出的人的
价值体系的道路。把研究对象,从叛逆者和神经病患者的身
上,转移到了正常的健康人的身上。他抛弃了过去大多数心
理学理论总是以一些或者全部是假设的理论为基础的做法;
修正了那些空洞的、不适当的、存在严重缺陷的观点,进一
步发展了心理学的论据和价值体系。
毫无疑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如今已成为
一种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哲学和新的人生观。不仅如此,
他的贡献还在于:在当今这个正在“异化”的后现代社会
中,大多数人为赚钱、为成功、为生存努力而拼搏的时代,他
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和思考生活的方式;为我
们树立“新人”、塑造新的社会形象、确立新的道德观和价
值观,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是他将那些古老的问题,又摆在了
我们的面前:“什么是有道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是有道德的
人?怎样才能把人教育成期望并喜欢过有道德生活的人?怎样
才能把儿童培养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伦理学和科学走到了一
起,便有了《马斯洛说完美人格》这本书。
马斯洛的理论,显然早已超越了人性论的范畴,他审
视了人存在的本质。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和臻于成熟,有
赖于人格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没有健康的人格,就不能挖
掘出巨大的潜能;没有人格的魅力,就没有真正的“自我实
现”,就永远无法超越自我。
人生需要拼搏,但不能忘记什么是有道德的生活,什么
是高尚的人。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了奋斗而奋斗终生的。
塑造完美人格,成就辉煌人生!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大师思想集萃》编著者叔本华。“大师思想集萃”系列丛书收入阿德勒、洛克、康德、弗洛伊德、罗素、尼采、荣格、培根、叔本华、马斯洛十位大师的智慧结晶,力图向读者展示大师们的思想精华,引领读者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感悟人生真谛、关注生活现实、丰富自己的人生。本丛书收集的作品,主要涉及思想大师们对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论述的内容,分为十卷,阿德勒著《阿德勒说自我超越》、洛克著《洛克说自由与人权》、康德著《说道德与人性》、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说梦境与意识》、罗素著《罗素说理想与历程》、尼采著《尼采说天才与灵魂》、荣格著《荣格说潜意识与生存》、培根著《培根说百味人生》、叔本华著《叔本华说人间幸福》、马斯洛著《马斯洛说完美人格》。由高适编译。
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主要著作《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第一讲 健全的人格一、健康的心态二、健康的意义三、健康就是超越第二讲 人格的发展一、缺陷与成长二、进与退的平衡三、自卫与成长四、需求与恐惧,五、存在与危机第三讲 自我的超越一、自我价值的实现二、自我及其超越三、自我实现与创造力四、对被否定自我的抗拒五、动机与超越性动机六、高峰体验(一)七、高峰体验(二)八、实现共享的目的第四讲 人格的量度一、人性的价值二、人的普遍心理学命题三、存在心理学的问题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大师思想集萃》编著者叔本华。“大师思想集萃”系列丛书收入阿德勒、洛克、康德、弗洛伊德、罗素、尼采、荣格、培根、叔本华、马斯洛十位大师的智慧结晶,力图向读者展示大师们的思想精华,引领读者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感悟人生真谛、关注生活现实、丰富自己的人生。本丛书收集的作品,主要涉及思想大师们对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论述的内容,分为十卷,阿德勒著《阿德勒说自我超越》、洛克著《洛克说自由与人权》、康德著《说道德与人性》、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说梦境与意识》、罗素著《罗素说理想与历程》、尼采著《尼采说天才与灵魂》、荣格著《荣格说潜意识与生存》、培根著《培根说百味人生》、叔本华著《叔本华说人间幸福》、马斯洛著《马斯洛说完美人格》。由高适编译。
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主要著作《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日前,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有关人类疾病与健康的新观念,我觉得它是一项令人十分兴奋且又充满奇妙愿景的心理学。因此,尽管它尚未经过验与确认,尚不能称之为确定和可靠的科学知识,但我仍迫不及待地要将它公之于世。
这一新观念的基本假设如下。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本性,这一内在本性在本质上是
属于生物性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的、内在固有的、大
赋给予的”。同时,就某种特定意义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或
至少是不变的。 2.每个人的内在本性,一部分是自身所独有的,另一部分则是人类所共有的。
3.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内在本性并发现它,这是可能的事。
4.据我们目前所知,这种内在本性,就其真正内在或其原始性及必然性而言,并不是恶的。人类的基本需求,诸如生命、安全与保障、归属与爱情、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人类的基本情绪、人类的基本能力,表面上都是中性的;先于道德的,或纯然是善的。破坏、虐待、残忍、恶毒等,似乎都不是内在固有的,而是人们为了使内在的需求、情绪和能力免受挫折,而产生的强烈反应。愤怒本身不是恶,恐惧、懒惰甚至无知也都不是恶。虽然它们可能会,也的确会导向恶的行为,但是它们并不需要非如此不可,其结果并不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人的本性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本性的各种可能早已被我们习惯性地廉价出卖了。
5.由于内在本性是好的或是中性的,所以更要实现它、鼓舞它,而不应该压抑它。如果能允许内在木性来引导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健康、成功,并且因此而幸福。
6.一个人的这种基本核心一旦遭受否定或被压抑,他就会生病。有时可能明显地看出他病了,有时则变成潜伏的疾病;有人随即病倒,也有人要很久以后才会发病
7.此种内在本性并不像动物的本能一样那么明显、强烈且难以抗拒。它柔弱、纤细而微妙。我们的习惯、文化压力和态度,很容易就会将之压服
8.它虽然柔弱,但在正常人身上却难以消失一一甚至在病人身上也不会消失。即使遭受否定,它也会隐在暗处,永远坚持着要求实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