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7 5.2折 33 全新

库存7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玉石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0051

出版时间201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3元

货号20988141

上书时间2024-12-02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写作的散文及随笔文字数十篇,包括《一枚小小的徽章》、《知识结构与传统文化素养》、《大山与小小的酸石榴》、《找回的梦》、《给我一枝花吧》、《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热”后余想》、《走着一条通向太阳的路》、《世界上美丽的坟墓》等。作者以睿智而不失风趣的文笔记下了许多个人记忆、文坛趣事等。 

目录
一枚小小的徽章
敲向灵魂的钟声——鲁迅佚文《螃蟹》读后
漫话《腐蚀》
根情缕缕(散文)
“中国新文学是大有希望的”——日本朋友谈中国近几年小说创作
访日本郭沫若旧宅
稚嫩中预示着希望——读一首诗的随想
没有升华就没有希望
匆匆脚步走向未来——日本青年生活散记
心中的祝辞——写于中文系贺林庚先生八十大寿之际
寂寞与突破的时刻生命之路——为中文系“尊师重教”座谈会而作
知识结构与传统文化素养
徜徉于书海
回顾与祈愿
大山与小小的酸石榴
阿苏、别府行——日本札记,1995
宫津旅札——日本札记,1995
难忘的和歌山——日本札记,1995
京寺与清水寺小游——日本札记,1995
与平山先生话旧——日本札记,1996
箱根:旧地重游——日本札记,1996
读画:略记心志——日本札记,1996
记伊藤漱平先生——日本札记,1996
游大阪町并参加片山先生退任纪念祝贺会——日本札记,1996
参观谷崎润一郞纪念馆——日本札记,1996
写在记忆中——阪神大震灾后随录
找回的梦
“开花在时间之外”——为中文系“尊师重教”座谈会而作
《生命之路》自序
《生命之路》后记
重读北大学术传统
给我一枝花吧
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
读书与高文化素质的养成
九八新生致语
电脑与“烦恼”
世纪老人的声音
我为歌声而来——两次拜谒聂耳墓
文学总是站在世界思想前面的(暂缺)
致友人的一封信
让传统参与现代精神的塑造——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座谈会发言
“热”后余想
人的价值的发现——世纪回眸之一
未完成的文艺复兴——世纪回眸之二
文化反思中的反思——世纪回眸之三
一个充满痛苦与魅力的世纪文化——世纪回眸之四
我们给中文系留下了些的什么?
走着一条通向太阳的路
“如歌”的岁月里
飞来的一群
寄语——为中文系2002年迎新会
寄语二——为中文系2003研究生开学
游长阳武落钟离山小记
香山寻旧记二则——京华寻旧录(一)
颐和园谐趣园寻旧三记——京华寻旧录(二)
颐和园赅春园寻旧小记——京华寻旧录(三)
购雕龙青玉柄镶铜圆镜小记
读画小记一则
览书录抄片感
说几句“读书”的话
冷眼梦看“挽狂澜”——致鲁研友人信
世界上美丽的坟墓
一颗深系着亿万中国农民的心——为釜屋修先生七十华诞暨退休纪念
北冈正子教授古稀并退休并庆祝会祝词
走进这块圣洁的园地——我与《北京大学学报》
一份“掏书”的微茫记忆
《新诗发展概况》历史书写答问录——湖畔沉思录之一
《概况》的自我“示众”与叩问——湖畔沉思录之二
大批判与“文学史”写作——湖畔沉思录之三
《概况》的自我“示众”与叩问——湖畔沉思录之三
七七级,一首读不完的诗(散文)
半间“小屋”旧事琐忆
翠禽无语向黄昏——北大十三公寓编写文学史生活及后续漫忆

内容摘要
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写作的散文及随笔文字数十篇,包括《一枚小小的徽章》、《知识结构与传统文化素养》、《大山与小小的酸石榴》、《找回的梦》、《给我一枝花吧》、《渴望一片永远的绿地》、《“热”后余想》、《走着一条通向太阳的路》、《世界上美丽的坟墓》等。作者以睿智而不失风趣的文笔记下了许多个人记忆、文坛趣事等。 

主编推荐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写作的散文及随笔集,主要收录了《访日本郭沫若旧宅》、《知识结构与传统文化素养》、《重读北大学术传统》、《九八新生致语》、《电脑与“烦恼”》、《世纪老人的声音》、《一份“掏书”的微茫记忆》、《半间“小屋”旧事琐忆》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孙玉石先生作为一个优秀学者的学术风貌、人格情怀。

精彩内容
 在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又一次到来的时候,我们中文系老中青几代教师和职工欢聚一堂,心里都充满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这是因为,有近20位教师跨人了生命最值得纪念的时刻:这里有年逢七旬的我们十分尊敬的老师和前辈,有16位刚刚度过或即将迎来人生花甲之年的老师们。他们大都在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或四十余年,有的还更长一些。
世界上最最值得宝贵的是人的生命。生命的60岁、70岁的时光,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这些师长和同窗学友的老师一辈曾经有过他们的辉煌。比起他们来,我们生命的分量轻得多了。但是,当我们自己聚在一起,为自己也来“辉煌”一下的时候,大家回顾自己几十年风风雨雨的生命之路,不免会为我们历尽人生坎坷、会为我们尝尽酸甜苦辣而感慨,或许还会为我们今天怎么活到这个份儿上而叹息,然而我想,倘若问起这些同志,你会不会为自己做一名北京大学教师的选择而后悔的时候,大家一定从心里升起一个响亮的回答:决不!
是的,决不后悔!
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注定了要承担这一沉重而光荣的使命。我们选择了北京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我们也就选择了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在这块传授知识的圣地、造就人才的最高学府,为培养一批又一批国家民族需要的新人,洒下了我们辛勤的汗水。
许多同志甚至积劳成疾。我们没有向人民索取什么份外的奢望。我们给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奉献的很多很多。我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这或许会在我们这一代教师的生命之路涂上某种不无遗憾的悲剧色彩,但同时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的真正价值和光辉之所在。
这几年,我们派了很多人到国外去讲学,包括不少世界著名的学府、
神圣的殿堂,都留下了我们在座或没在座的教师们的声音和足迹。比起外国风度翩翩、西装革履的教授们来,我们的老师有时是显得寒伧了一些,穿的西服也有的发皱,不那么整齐,不那么美观,然而我们的学术水平、
认真精神和高尚人格,都是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个称号相称的,受到世界各国的学者和学生们的高度赞誉。这些年,也有各国的教师到北大来交流
,他们看到,我们的一些国内外颇有盛名的教授,工资待遇不高,住房条件也比较差,有人不禁赞叹说:“想不到你们那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专著和论文,竟是在这样狭窄而拥挤的环境中写出来的!”是的,我们物质上没有人家那么优裕,我们的学术水平却是一流的。在物质上我们并不富有,在精神上我们却拥有一个最高尚的世界。回顾走过的生命之路,我们可以聊以自慰地说:“我们活得还无愧于自己的时代。”面对历史的长河,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我们的汗水和心血已经溶进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的生命之中。我们的生命将在无数代人的生命中得到继续和延伸。教师的职业之光永远是属于未来的,故我们的生命永恒!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真愿唱一首生命的赞歌,为在座的寿星、为我系年近七旬和适逢花甲的老师同窗们,也为我们自己!
仅仅用感谢这个充满情感的词儿没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意。为几十年来的中文系的建设、为近几年来中文系的生存和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合格
人才,大家日夜苦战,熬过了多少只有自己才能品味的日子。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镌刻着你们的名字,镌刻着你们的劳动、创造和期望。无情的岁月使我们不再拥有青春的年华。我们变得老了,额头爬满了皱纹,头发和两鬓染上了白霜。但我们的心都还年青。我们的心是鲜红的。我们的心没有白发三千丈!不管是已经离退休的同志,不管是仍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不论是生活近在咫尺,也不论是远居海外、执教他乡,大家依然魂系中华,魂系喧闹而又宁静的燕园,魂系北京大学中文系,魂系我们系里的师友。我们中文系的希望在是,我们中文系的精神在是!
今天在座的寿星和自己的师友们一起,不仅为建设发展中文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也以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以自己的品性人格,为中文系树立了具有永恒魅力的风范。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一种无形的精神特征,它像长城一样永远是古老而又年青的结合体。电视连续片《望长城》主题曲唱道:“我们走近了你,不知道常在你身边;我们离开了你,才知道你常在我心里。”中文系有刻苦严谨扎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有被校内外视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有磁石一般充满吸引力的学术环境和气氛,有一股相互竞争又相互关心、相互依存又相互理解的巨大凝聚力。这是中文系的系魂,是中文系发展与建设最可宝贵的财富。正是包括今天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几代老师们共同创造了这一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会任它们自生自灭吗?我们会让中文系在我们一代人手里发生精神滑坡吗?我相信,在座的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和学生们都会从心底里响亮地回答:不!决不!
这一精神、这一传统,一定会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而且我更相信,后来者超越前人是必然的规律。青年一代教师会把中文系建设得更好。他们会让北大中文系的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光!
召开这次座谈会,也是对于一种精神的提倡,这就是“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在座的寿星和我们同辈人,对于我们的老师是十分尊敬的。这种关系已经成为联结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使老师们的学识和品格变成了我们的血肉。它在我们一代人身上绵延发扬。我们希望年青的一代,也都能继承这个好的传统,尊重自己的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人格,并把这种尊师重教的风气传给自己的学生,让这种精神成为一种风气。在今天知识贬值、教师贬值、后继乏人,几乎近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情况下,这种“尊师重教”的风气尤其值得提倡和发扬。办好中文系,要这种风气;办好北大,要这种风气;振兴一个民族,更要这种风气。P35-3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