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文学欣赏(第3版)
  • 【现货速发】文学欣赏(第3版)
  • 【现货速发】文学欣赏(第3版)
  • 【现货速发】文学欣赏(第3版)
  • 【现货速发】文学欣赏(第3版)
  • 【现货速发】文学欣赏(第3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文学欣赏(第3版)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3.9 7.5折 45 全新

库存1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阮航 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5140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9698996

上书时间2024-12-02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人文素质教育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而言,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固然存在着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就业压力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是国民素质。国民素质越高,奋斗精神越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越快。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能适应急剧发展的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大学的根本任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其成为思想、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无疑,文学欣赏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欣赏课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名作的赏析,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文学欣赏课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承载着对社会、对人生的巨大关注和关怀,表现出作家鞭挞丑恶、探求光明、拯救芸芸众生的人文情怀,折射出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传达出人类对假恶丑的痛恨、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神秘伟大,呈现的幸福生活、美好人生,曾激励了千千万万读者走出迷茫、摆脱困境、创造辉煌,曾提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境界。大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将同样受到人性的洗礼和感化,人文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21世纪的大学生面临高科技发展迅猛、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等诸多变化,其身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注重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提高其人文素质,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这本书。中外文学浩如烟海,本书在有限的篇幅内,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仅从几千年的中外文学中采撷精华,筛选出37部作品,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欣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编写本书第3版时,根据前两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和读者的反馈意见,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微调,修改了少量的不妥或错误之处,力争使本书更适合高等院校教学使用和文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由于解读作品的角度、编著者的兴趣与文化知识等诸多因素影响执笔者对作品的鉴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非常感谢全体编者,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耐心细致的工作。
  编  者  



导语摘要

本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从文学宝库中撷取了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介绍、剖析和鉴赏。
本书分为三章: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其中的作品都是中外文学的一朵朵奇葩,选文视野开阔,鉴赏角度新颖。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人文知识普及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青年提高文学修养的读物。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学 1
第一节  苇叶露珠上的诗行--《诗经·国风》撷华 1
第二节  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司马迁与《史记》 7
第三节  绮丽与迷思的交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12
第四节  朦胧多义的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玉溪生诗》 18
第五节  书写女性的生命本真--李清照的《漱玉词》 25
第六节  在爱与美中彰显人性光辉--王实甫的《西厢记》 32
第七节  民族正义的诗性书写--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39
第八节  奇思丽词  至情绝唱--汤显祖的《牡丹亭》 45
第九节  百变人生 市井镜像--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51
第十节  寓"孤愤"于"异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57
第十一节  浓缩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63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71
第一节  乡土情结与现代性渴望之间的困惑--鲁迅的《故乡》 71
第二节  永远的田园梦与理想化的现代改造--沈从文的《边城》 76
第三节  挣不脱的旧中国梦魇--曹禺的《原野》 82
第四节  悲凉的现代中国意象--老舍的《月牙儿》 87
第五节  新老帝国双重压迫下的中国女性的哀音--萧红的《呼兰河传》 93
第六节  宗法社会诉讼与社会阶级斗争--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 97
第七节  武侠小说与革命史话的完美结合--曲波的《林海雪原》 102
第八节  当代青年的成长寓言--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109
第九节  陷落在深度意象里的致命飞翔--海子的诗歌 116
第十节  恢宏绚丽的现代民族史诗--陈忠实的《白鹿原》 124
第十一节  自由思想者的浪漫传奇--王小波的《万寿寺》 131
第十二节  现代城市的性别史诗--王安忆的《长恨歌》 137
    第三章  外国文学 144
第一节  欧洲叙事诗的典范--荷马的《荷马史诗》 144
第二节  跨越千年的文坛巨著--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151
第三节  古代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一千零一夜》 157
第四节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杰作--但丁的《神曲》 163
第五节  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作--薄伽丘的《十日谈》 169
第六节  荒原中的爱恨情仇--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174
第七节  含露欲滴的草叶--惠特曼的《草叶集》 186
第八节  浪漫主义爱情理想的破灭--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192
第九节  揭露社会问题 剖析犯罪心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198
第十节  震撼灵魂的人性剖析--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 205
第十一节  东方给予西方最美好的礼物--纪伯伦的《先知》 210
第十二节  叙事艺术的精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15
第十三节  真实和荒诞的交织  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格拉斯的《铁皮鼓》 223
第十四节  通俗小说与严肃文学的完美结合--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 229
    参考文献 235



内容摘要

本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从文学宝库中撷取了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介绍、剖析和鉴赏。
本书分为三章: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其中的作品都是中外文学的一朵朵奇葩,选文视野开阔,鉴赏角度新颖。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人文知识普及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青年提高文学修养的读物。



主编推荐

21世纪的大学生面临高科技发展迅猛、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等诸多变化,其身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注重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提高其人文素质,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这本书。中外文学浩如烟海,本书在有限的篇幅内,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仅从几千年的中外文学中采撷精华,筛选出37部作品,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欣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编写本书第3版时,根据前两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和读者的反馈意见,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微调,修改了少量的不妥或错误之处,力争使本书更适合高等院校教学使用和文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精彩内容

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诗性智慧的结晶。本章主要选择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申管中窥豹之意。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经》是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而"国风"则是其中的精华所在。西汉时期的《史记》既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典籍,又是一部文学巨著,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春江花月夜》以意境美享誉文坛,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诗的魅力。李清照词清丽婉约,可视为古代女性文学的典范。元杂剧《赵氏孤儿》和《西厢记》堪称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代表作,而明代传奇剧《牡丹亭》则再续辉煌,以其秾丽、奇诡的爱情叙事惊艳梨园。《喻世明言》是其"三言"的第一本,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之风气;《聊斋志异》则如一抹瑰丽的晚霞,烘托出文言短篇小说的华丽结局。将它们和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艺术之大成的《红楼梦》联系起来,可以粗线条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演进轨迹,重拾一个民族精神家园的记忆。
第一节  苇叶露珠上的诗行
               --《诗经·国风》撷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尽管年代久远,但它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数量占诗集过半,而且在内容上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因而历来被认为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一  
  "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周南诗源于周王畿,但杂有南方诸侯国的诗歌;召南诗则来自南方诸侯国。对于"风"的概念,《毛诗序》的解释是:"风,风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宋代郑樵在《通志序》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①宋代朱熹认为,"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②简言之,"风"就是指民间歌谣。
  国风大多数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从上千首民歌中采集精选而来的。周代设有采诗官专司民歌采集,其目的在于观风俗、知得失,服务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尽管这样,其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具有原始风貌的民歌。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大量质朴、热烈、优美的婚恋诗,揭露社会黑暗和贵族丑恶的讽刺诗,还有不少歌唱生产劳动、抒发爱国激情、表达人生感慨的诗篇。它们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犹如从苇叶上流动的露珠,给人们带来清新纯朴的气息。从总体上看,"国风"以抒情言志为根本特征,以美刺比兴作为艺术上的基本特点,它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诗经》就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孔子认为《诗经》有兴、观、群、怨、博物广识诸功能(《论语·阳货》),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从评价的所指来看,孔子针对的主要是"国风",因为雅、颂并不具有"怨"的思想内容。汉代学诗解诗蔚然成风,盛传齐、鲁、韩、毛四家诗,其中独以《毛诗》传世,其解诂为历代学人所传承。随着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问世并产生影响,人们习惯上将"国风"与《离骚》并称为"风骚",这个词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代名词。进入全球化时代,国风古歌仍没有失去其魅力。作为华夏先民的艺术创作,国风的诗歌意象具有原型意义,它渗透在古典诗歌传统之中,从而内在地影响着人们的修辞表达与审美认知方式;它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也为历代诗人所传承,成为古典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国风基本上是四言诗,以抒情诗为主,也有比较典型的叙事诗。四言诗具有高度精练、句式整齐、音韵铿锵、易记能唱的显著特点,这就给诗的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抒情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以叙事为主的西方古典诗歌,它意味着独特的民族文学传统,显示出华夏先民对诗歌审美规律的深切感悟能力。
  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国风诗主要包括婚恋诗、农事诗、政治诗和感怀诗四种类型,它们是后世同类诗歌之本源。如果说"雅"歌是朝堂上的官方文学,"颂"歌是献给神明的宗庙祭祀文学,那么,国风诗就是带有浓厚泥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如果按"三才天地人"的传统说法,则颂歌是天之歌,雅歌是地之歌,国风则是人之歌,是劳动者的生活之歌、心灵之歌。
  《诗经》的第一篇是《周南·关雎》,这是一首优美热烈的情歌,它昭示着婚恋诗在国风诗中的重要地位。从婚恋关系到人口繁衍、血缘世系和生活幸福,不论周朝贵族还是普通民众,都把它作为大事来对待。国风婚恋诗大致分为追求篇、结婚篇和家庭篇三种,它们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系统,突出地表现了先民热爱生活、追求爱情、憧憬美好人生的思想感情。追求篇以《关雎》为代表,在这首热烈欢快的诗歌中,水雾迷蒙的河洲、欢快鸣叫的水禽、长短参差的荇菜构成了清新迷人的意境,其间回荡着对"君子好逑"的款款深情。水禽鸣叫暗示求偶心切,"琴瑟""钟鼓"则表现了对婚庆场面的想象,情调显得典雅、庄重而热烈。结婚篇充满了欢快、喜庆气氛,如《周南·桃夭》反复用"桃之夭夭"起兴,艳丽的桃花烘托出婚庆的热烈,衬托了新妇的美貌,而"宜其室家"的复叠咏叹,则充满了对新人的祝福。《唐风·绸缪》是贺婚歌,其"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句,充分显示出新人的激动心情。家庭篇通常表现夫妻深情,《郑风·女曰鸡鸣》就是其中充满温馨的篇章,作品撷取家庭生活的小镜头,妻说鸡叫了,催夫早起打猎,夫却说天还没亮;妻又说启明星出现了,夫这才出门去"弋凫与雁"。
  在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国风婚恋诗表现的内容并不都是幸福美好的,不少诗篇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徭役兵役破坏家庭生活、礼法习俗压抑人性的社会现实。在《郑风·将仲子》中,女孩面对恋人的大胆追求,却"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三畏"表明,早在西周春秋时期,青年男女的交往已受到来自家庭、礼法和社会舆论的制约。《豳风·伐柯》中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句子,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已有十分古老的历史。有些诗反映了妇女的屈辱处境与反抗情绪,如《召南·行露》写女主人公面对男子的强娶要求,一方面揭露对方"谁谓女无家"的无耻,另一方面表明了"虽速我讼,誓不女从"的决绝态度。由于频繁的徭役兵役,社会上出现了征夫思妇这一特殊群体,国风诗中的一些诗篇就表现了他们的痛苦与感伤。《卫风·伯兮》写思妇,她因丈夫远去而无心打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豳风·东山》写征夫,他当兵多年后在细雨中返回家乡,想起"妇叹于室",故园荒凉,不禁产生了"我心西悲"的感伤。
  国风农事诗是先民生产劳动场面的生动呈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周南·芣苢》写采芣苢的场面,只见满山遍野的芣苢开花结子,妇女们边采集边歌唱,从"采之""掇之""有之"的轻快动作中不难想象其欢快心情。《魏风·十亩之间》写采桑劳动,表明养蚕织帛是华夏祖先的伟大发明。《齐风·还》写两位猎手在山间相遇,他们一起"驱从两狼",有收获后相互道贺。《郑风·叔于田》夸赞猎人能饮善射,他一出行,小巷就好似再无好男儿。如同婚恋诗一样,农事诗也有美有刺。对于劳动成果被统治者掠夺窃取的残酷事实,诗人心中充满沉郁愤懑。《豳风·七月》以时令为序,分别叙述农夫春播、采桑、绩麻、收割、打猎、酿酒、修房、凿冰、献祭等农事活动,尽管一年累到头,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魏风的《伐檀》和《硕鼠》则对掠夺者进行质问,前者指责贵族不劳而获,后者将统治者比作专事窃取的大老鼠。
  政治诗包括政治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两类,前者刺淫刺虐,后者张扬爱国激情。《鄘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诗篇,把讽刺锋芒直指卫宣公、齐襄公、卫灵公等人的荒淫丑行,诅咒他们"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唐风·鸨羽》写人民对无休止的"王事"不堪忍受,发出了"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的悲怆呼号。《邶风·北风》则在北风呼啸、大雪漫天的背景下,勾勒出百姓"携手同行"躲避暴政的画面。《秦风·无衣》是政治抒情诗,表现秦国民众踊跃从军抗击西戎的感人场面,他们虽缺少军服甲胄,却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相勉励。《鄘风·载驰》表现许穆夫人"归唁卫侯"的爱国行为,在卫国被狄人灭亡的危难关头,她打算冒险慰问卫侯,并向大国求助,却遭到众大夫谏阻。作品把许穆夫人和"大夫君子"的言行加以对比,从而表现了一代女杰的过人胆识。据清人魏源《诗古微》考证,此诗及《泉水》《竹竿》均为许穆夫人所作,因此她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确切姓氏可考的女诗人。
  感怀诗主要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喟,或忧国伤时,或岁末抒怀,或咏叹个人际遇。有的诗意绪朦胧,甚至具有象征意味,例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通常人们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诗中"伊人"并无实指,他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友人、亲人、有德之士,或者是某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和愿望。"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是这样,可以指爱情的阻力、人生的困惑、理想的遥远,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由于国风诗年代久远,其土风方言也有意义模糊之处,这就使得说诗解诗成为旧学中的一种专门学问。古人解诗通常以"温柔敦厚"作为价值标准,喜欢用儒家伦理来比附其象征意义,如认为《关雎》是美后妃之德,《蒹葭》是刺襄公不用周礼。在今天看来,这类解释已经陈旧过时。因此,理解国风诗的意蕴,既要吸收前人有价值的看法,又要脱离其陈旧的伦理话语体系,从而把握诗中折射出的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
三  
  创造"赋""比""兴"表现手法,是《诗经》对中国古典诗歌作出的杰出贡献。过去,人们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并称"六艺",其实,风雅颂只是诗歌内容和功能上的分类,赋比兴才是表现手法。这三种手法在风雅颂中均有广泛运用,但在国风诗中显得更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用"采风""风人之旨"来指代诗歌创作。至于赋比兴的内涵,前人的解释可谓大同小异,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宋儒朱熹的解释则有一定的代表性。
  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可见赋就是直接叙述或描写,具有再现人物、事件或情景的功能。具体来说,赋的特点有三:一是叙事的直接性。即直接陈述事实,并不迂回曲折。例如,《郑风·狡童》是民间情歌、抒情诗,但诗中有简单的事件,即恋人"不与我言""不与我食",诗人把这些无所顾忌地直接说出,表现了少女感情热烈又有点撒娇的个性。二是铺陈性。即把事件过程详细叙述,使事件或场面显得具体、生动、形象。例如,《卫风·氓》从对方求婚写起,然后叙述家庭生活的贫困,被对方抛弃的痛苦,女主人公把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果这些叙事要素都做了交代,是一篇叙写妇女被遗弃遭遇的叙事诗。三是兼容性。即不仅适用于抒情诗或叙事诗,还可以兼容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寄托讽喻意义。例如,《郑风·清人》全用赋的手法,叙述郑文公派高克驻军黄河边上兵散而归事,潜含讽刺意味;《卫风·氓》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句虽直叙时令变化,但也起到了以景衬情的作用。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国风中的喻象大都取自先民的生活环境,显得朴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齐风·南山》句"南山崔崔,雄狐绥绥",诗人把齐襄公比成求偶乱转的雄狐,对其淫乱行为进行了讽刺挖苦。《周南·螽斯》用蝗虫多子比喻子孙繁盛,设喻夸张而幽默。有时诗人还使用博喻手法,即通过反复用喻,把对象渲染得如浮雕般鲜明生动,如《卫风·硕人》这样描画庄姜的美丽华贵:
  
  手若柔荑,肤若凝脂,领若蝤蛴,齿若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人接连使用了六个奇特喻象,工笔重彩地描绘出人物的美丽,在描绘完形体后,再由实而虚,点睛传神。这种写法,为讲究形神兼备的古代美学提供了创作范例。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先从别事、别景、别物起咏,然后引出抒情意旨,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从表面来看,"兴"涉及的景物似乎与诗歌主旨关联不大,其实它对诗的意味生成至关重要。析而言之,首先,兴可以由此及彼,触发联想。《关雎》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河边水禽看似与君子求偶相去甚远,但水禽通常雌雄终生相守,这就让诗人产生求偶的联想;同时,水禽的叫声还让人联想到"君子"的心声。这些联想积聚起来,就使诗歌显得意兴勃发。其次,兴可以烘托气氛,寄托情感。《召南·鹊巢》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起兴,喜鹊本是报喜鸟,诗人由其搭巢想到新妇出嫁就很亲切自然;由于鸠鹊在乡间很常见,以鸠鹊起兴给诗歌增添了田园村野气息。最后,兴可以生成意境、和谐音韵。《唐风·扬之水》三章反复用"扬之水,白石凿凿""扬之水,白石皓皓""扬之水,白石粼粼"起兴,流水白石遂构成一个清新自然的诗歌意境,从而衬托出一对恋人出奔后的畅快心情。兴词采用一唱三叹的方式,具有音韵回旋、反复强调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既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联用,如《王风·黍离》第一章这样描述: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首句既是以黍稷起兴,又是直叙眼前景象,因而朱熹称"赋而兴也"。《郑风·扬之水》以"扬之水,不流束楚"起兴,写夫妻只要情深意重,就如柴捆难被流水冲走,这里不妨看成"兴而比也"。三种手法的联用与互渗,使古典诗歌的意蕴显得深广灵动,也给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经验。从艺术影响来看,"赋"主张直叙其事,真切具体,它不仅为"诗史"写作开了先河,而且为崇尚铺张夸饰的赋体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