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8.9 7.6折 25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君 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2233

出版时间201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5元

货号22490485

上书时间2024-12-02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播撒生态文明种子的人们
                                                             吴  象


人类正在遭到来自大自然多方面的惩罚。2008年以来,中国地震、矿难、干旱、森林大火……似乎接连不断,暴雨又铺天盖地而来。山崩地陷,人死畜亡,大街成泳池,田园变泽国,近甘肃舟曲泥石流,整个村庄被吞没,失踪死亡人数论百成千……
面对如此严重、巨大的灾难,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即将出版的书稿:《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使我在忧思百端之中看到了一群默默播撒生态文明种子的探索者,看到了中华大地绿色崛起的希望。

(一)
本书的作者孙君是位职业画家,多年来他长期关注着“三农”问题,曾研究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费孝通诸人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后来成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民间环保组织,以下简称”绿十字”)的负责人。
1999至2002年,在北京延庆碓臼石村,孙君承接了“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建设”的项目。他和同事们住在村里,组织和发动农民对山川、河流进行保护,对村里的道路、房屋进行改造,教农民对垃圾分类,组织村庄义务工,教他们学剪纸、念“弟子规”,做农家饭,开展农家乐系列活动。他在村里做了两个标志性的石雕,一个是“善待地球”,一个是“2000年地球日宣言”,成为人们宣誓和留影之地,于是村庄变成旅游点,声名远扬。村民年收入从1999年的1500元提高到2001年的2800元。这个村被称为”地球村”,老百姓亲切地称孙君为“村长”。
这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孙君自己却认为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村时,孙君这个“村长”每天领着农民干活,2002年他们离开之后,书记、村长不懂环保,缺少文化,不会设计,垃圾渐渐不再分类了,旅游等活动停下来了,环境教育也不做了,经济收入又回到了原来的1500元。虽然“地球村”经过一番曲折又前进了,孙君却为此感到痛心。当时他的同事就提醒他不要管太多的事,不能成为村里的“大管家”,他却听不进去。这位画家做环保和绘画一样,一定要亲自动手,现在他才认识到这既是自己的优点又是的缺点。
2003年8月,孙君和京津十几位环保专家一起,受湖北省邀请考察了襄樊地区的生态环境。此后绿十字又经过四次实地考察,选择了五山镇堰河村和田河村作为生态文明的试点,并在政府和村委支持下建立了一套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案。这个方案除了对当地自然、社会情况作了详尽调查分析之外,特别接受“地球村”的教训,重点帮助基层领导建立生态环保理念,“选择和培养”好村长和支书。因此,从签订合作协议到绿十字做完项目离村后的数年中,县主要领导换了两届,乡镇主要领导换了三届,但试点村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持续发展的状态,到现在仍能自我运作。不断进步,并带动了附近的村庄,孙君本人先后去过一百多次,越到后来越放心,再也没有“离不开”的问题了。

(二)
五山两个村的主体经济是茶叶。绿十字没有直接做经济,而是从身边的琐事做起,从生活到生产,有钱时做用钱的事,没有钱时做不用钱的事。先给农民灌输生态文明知识,做思想工作,提高文化,因为文化是根,农民有了根,发展方向就会逐渐明确,村的经济也会逐步提高。这里的茶叶2004年大约50~100元一斤,2006年基本上到了300~600元一斤,人均收入也从2600元上升到3000元,2006年绿十字离开了,村里仍然依据绿十字的发展理念运作,2009年人均收入上升到6200多元,超过当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如果从产业发展、精神面貌、人际关系、村庄环境、社会治安、文化思想等方面看,这两个村可以说已发生了很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以前我对“地球村”、“五山生态试点村”,只模糊记得在报刊上见过名字,但不知其详。因为不认识孙君,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我的一位已去世的老友之子把这本书稿寄给我,代他的画家朋友请我为书作序。他知道我已是耄耋老人,执笔不易,还郑重地写了封辞意恳切的信,不好推辞,在犹豫中拿起书稿来看,不料一看就看出了兴趣,几天来一篇一篇读了一遍,觉得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内心油然而生对孙君和北京绿十字的敬意。
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应反哺农业,城市应反哺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地区差别,以人为本,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这一系列战略决策,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2006年,又提出开展建设新农村运动。中央政治局委员、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对”五山模式”进行了调研。第二年,政治局常委到谷城县五山镇的两个试点村考察,后经省委省政府讨论,”五山模式”被确定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五山乡村日记》五本资料性、学术性的丛书。从此,五山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便吸引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许多院校的老师、学生来这里体验生活,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香港、印度、台湾等地的各界人士也纷纷来此调研考察。2008年湖北省襄樊市政府还授予孙君”2007感动襄樊十大人物”的称号,10个人中只有孙君不是这个城市的人。大家都认为他有资格享受这个殊荣,因为他和北京”绿十字”的同仁,成年累月、点点滴滴播撒的生态文明的种子,已经融入农民的心灵,得到农民的认可,并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和生活的习惯,有希望成为可持续和可复制的模式。实践证明,这是新农村建设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路径。

(三)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又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集中起来说,就是不少地方或多或少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了”新城市建设”。这牵涉到理论、体制、制度、政策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复杂原因。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明确规定了20字的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没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具体要求和指标。还特别强调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用30~50年的时间来努力。可是到了有些地方,由于各种因素促成的”急功近利”,三五十年变成了三年、五年,办法是市县领导包点包村,集中全市、全县力量于几个点,大拆大建,大规划、大投资、大手笔、大跃进,接着就是媒体突出报道,弄虚作假,制造声势。实际上是又一轮大量挤占农民的耕地、宅基地,破坏植被,污染环境,官商勾结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这是重复沿海发达地区某些地方曾经有过痛苦教训的错误道路,强行拆迁会引起社会不稳定,近年农村上访率的升高是一个信号。一句话,这是对乡村文化、历史、自治、生态、建筑的又一次雪上加霜的大破坏!
孙君和北京绿十字”却完全不同的理念和做法,一开始他们就强调农村改革初期曾经一再强调的”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他们认为,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农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的地方已有一定基础,可以按需要逐步搞些建设;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的内地农村,则应着重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就是改善民生;西部山区、贫困地区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的农村,温饱尚未巩固,应继续大力扶贫。更重要的是,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县、每个镇、每个村各有不同,每个新农村的建设都必须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规划,不是”拆旧房盖新房”的规划,而是如何一步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规划。什么叫”新农村”?能让农民参与的、农民支持的、农民受益的,才叫新农村。
湖北谷城五山镇的两个村庄,原本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垃圾遍地,污水四溢。孙君他们入村之初没有提什么大口号,更没有提什么建设,只是说农民能听懂的简单朴素的语言:”让垃圾不出村,让污水不入河”,”要有一张农民能看懂的图,不挖路,不填塘,不劈山,不占田,不砍树;连”可持续发展”这个词也不用,只说:”河里有鱼,树上有鸟,地上有虫”。这个方案从农民的基本生活入手,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为简单的日常事物入手,劝农民喝豆浆提高健康水平;教农民对垃圾分类处理(干、湿、有毒三种分开),逐渐改变环境质量,由此带动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当农民有了一个简单的垃圾分类的习惯后,环境得到改善,使当地的农作物增值,农民就愿意做方案上规划的项目了。孙君关注的是村民们心灵的、精神的变化。2006年项目完成时,村子里变干净了,鸟儿又飞回来了,村民们变得礼貌了,脸上有笑容了。这时候,村民又开始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与房屋--村里的房子实在太难看。于是,”绿十字”又开始为村民设计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与地域建筑风格的民居,教他们盖房,引导农民建设属于一方水土的物质文明的新乡村,还建造了符合当地特色的茶铺和茶坛。

(四)
11年来,除了”地球村”、”五山生态试验村”外,孙君策划的乡村建设方案还有湖北宜城市板桥店镇以协调回汉民族矛盾为主体的”襄樊王台回民村”项目、北京延庆县珍珠泉乡推动”都市新村”的整村搬迁计划、湖北枝江市问安镇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和有机农业改造的”五谷源缘绿色问安”项目,在湖北南漳县李庙镇鱼泉河村进行的”山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在山东费城县方城镇开发的”田园方城诸满颜公”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项目等。5o12震灾后他们又提出了”渐进式住房重建”的理念,向南都公益基金会和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分别申请了服务于灾区的”乡村规划与重建工作室”和”壹基金绿色家园”项目,在什邡和绵竹重灾区开展了农村灾后住房重建和生计重建的工作。
11年来,孙君和他的”绿十字”同仁,奔走于全国各地的乡村,实践着他们的乡村建设理论。每年中有8个月以上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勤勉、真诚、执著,简直像是一群古代的苦行僧、传教士,孜孜不倦,乐在其中。有人曾问孙君:”你是画家,收入不少。为什么还要下乡做环保?”孙君笑着回答”画画有两种,一种是在画架上的画,一种是画架下的画,可以画得更好、更大。”他是以艺术家追求真善美的心情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十年中,积累了二百多万字的日记,是繁忙紧张的工作中留下的宝贵资料,平凡、琐碎然而真实。在2006年已出版五册丛书之后,今年又出版了这本《农道》,这一本是评论性作品,也是他们多年生态环保历练中的感悟,语言朴实,形式多样,没有教条,没有套话,没有艰涩的理论。孙君对五千年农耕文明一往情深,对当前几乎没有一个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状痛心疾首。他的目的是在如此现实条件下探索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道路。孙君与他的”绿十字”都非常善于同农民交朋友,深知农村基层干部和支书、村长有迥然不同的甘苦,找到了建设新农村道路的入口。他们实践的项目不是拆旧房、盖新房,不是推销城市已普遍化的电器和汽车,而是让新农村与旧农村并存,新文化与旧民俗并存,时尚与传统并存;着力于生态文明的传播,消除农民心灵的污染,推广知识平民化,科技生活化;他们响亮的口号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三农”不是问题,而是希望!
孙君的《农道》是一条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方法。他们用11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得,是易懂之道,易操作之道,可行之道。
祝愿他们坚守此”道”,并大行其道!

                    
吴象,男,汉族,安徽休宁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和编辑,1948年奉调筹备山西日报,后任《山西日报》总编辑,中共山西省委、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三农”问题资深专家之一,先后出版了《阳光道与独木桥》、《昔阳到凤阳》、《中国农村改革实录》等著述,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农村改革,为我国农村改革作出过有益的贡献。


    


                          序二 孙君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专家

                                                     李昌平


孙君是城市人,是个搞艺术的。
孙君喜欢和农民一起生活和劳动。
孙君说:
城市人信神,农村人信鬼;城市人为钱忙,农村人为情忙;城市以人为本,农村以自然为本;城市是法制社会,农村是自治社会;城市是概念经济(股票、品牌、期货等),农村是土地经济;城市人以赚钱为动力,农村人以儿子为动力;城市法重于情,农村情重于法;城市人养老靠社保,农村人养老靠儿子;城市人喜欢四季如春,农村人需要四季分明;城市是以阳历(基督)计算日期,农村是以阴历(农历)计算时辰;城市是人围着狗转,农村是狗围着人转;城市是阴盛阳衰,农村是男性社会;城市人生活在铁笼中(防盗网),农村人生活在天地间…… 
城市人是靠借据和法律来维系着人与人的关系,而农村是靠诚信与土地来维系着人与人的关系;城市人过节乡村游,农村人过节城市游;城市人还在追求生态住宅,而农村人出生就拥有生态家园;城市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千年之久;城市是动态的,农村是静态的。
孙君对农村和城市、对农民和市民的理解是深刻的。
孙君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农民中间。
孙君对城和乡、农民和市民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他和农民共同生活,来源于他和农民共同的新农村建设实践。
孙君和农民一起创造的”五山模式”是一个经典。
孙君和五山农民的生活也是一个经典。
五山无疑会成为很多人向往和学习的地方。
近些年,新农村建设出了不少专家,但真正的专家没几个,孙君算一个。
我佩服的三农专家没几个,孙君算一个。
了解三农,建设新农村,从读此书开始。专家也不例外。

2011年9月北京

 

 

 

李昌平简介
湖北监利周河人。1963年生,经济学硕士。有17年的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现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曾先后就读于湖北机电学校、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获硕士学位。
1983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北监利县周河公社团委副书记、监利县周河乡书记、毛市镇副镇长、周沟乡、拓木乡、棋盘乡党委书记、监利县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务。2000年3月,他慨然上书总理,反映湖北农村的突出问题,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同年9月辞职南下广东打工,并呼吁“给农民平等国民待遇”,被评为《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2001年年9月-2003年,就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任记者、编辑、副主编、执行主编,2006年7月,被《南方都市报》等机构评为2006“中国行动能力三农人物”。2007年任香港乐施会中国部顾问、朝鲜项目高级专员。著有《我向总理说实话》和《我向百姓说实话》等书。作为中国民间著名的“三农”问题研究者,曾在中央党校、多家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中国数十所高校就“三农”问题发表演讲。

 



导语摘要

  本书作者记录了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十多年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从北京延庆的地球村到湖北五山县堰河村,从成都绵竹市遵道镇的灾后重建到湖北枝江问安镇的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北京延庆县的“都市新村”到山东费县方城镇的“田园方城”,在实践细节和理论阐述中展示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作者简介


  孙君,1961年生于中国安徽。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职业画家。曾经当过兵,当过工人,做过老师、校长。1999-2000年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做志愿者,开始其乡村建设之路。2003年创立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他用艺术家的心态与农民对话,与大地和自然对话,与村民一起画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乡村行为艺术作品。

 
2006年获“中国*有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提名,2008年获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2009年中国绿色年度人物”称号。



目录


章  乡村建设之道
  农道
  绿十字的乡村建设理论
  农民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方法
  三种中国乡村建设者
  慢行——建言“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  理解“三农”提取真经
  解读农村走近农民
  城市是放大了的乡村
  水煮襄阳与新农村建设
  三农时代与春秋战国
第三章  “五山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在实践中提升“五山模式”
  五山镇堰河村内部关系剖析
  2010—2013年的五山发展定位
  在动态中寻找机遇的“五山模式”
第四章  非政府组织(NGO)与新农村建设
  NGO的出路与公民社会的成长
  NGO与政府的融合
  灾后重建漂亮转身
第五章  未来城乡生态与文明
  风水中国时来运转
  田园方城的建设
  改变中国的微生物时代
  后新农村时代
致谢
北京绿十字乡村建设路径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记录了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十多年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从北京延庆的地球村到湖北五山县堰河村,从成都绵竹市遵道镇的灾后重建到湖北枝江问安镇的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北京延庆县的“都市新村”到山东费县方城镇的“田园方城”,在实践细节和理论阐述中展示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主编推荐

  孙君,1961年生于中国安徽。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职业画家。曾经当过兵,当过工人,做过老师、校长。1999-2000年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做志愿者,开始其乡村建设之路。2003年创立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他用艺术家的心态与农民对话,与大地和自然对话,与村民一起画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乡村行为艺术作品。
 2006年获“中国*有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提名,2008年获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2009年中国绿色年度人物”称号。



精彩内容

  NGO的出路与公民社会的成长    
  写在前面的话: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社会,公益远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氛围,NGO群体全凭着理想和责任在做事。像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等影响较大的NGO,它们的领导人有着很好的社会背景,不靠这个职业谋生。但如果公益事业完全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极其不可行,因为像这样的人太少,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要长期做,怎么生存?公益是国民义务,中国NGO的出路和公益事业的推进,需要公民社会的成长。 
  一  
  我做乡村工作至今已11年。在此之前,我在北京待了很长时间,经常参加各种论坛和会议。在这些场合,大家都在谈问题,但是渐渐地我觉得这样意义不大,因为对于基层来说,它们迫切需要的是解决问题。那时中国的NGO刚刚起步,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人找到我,想让我帮他们画一些环保宣传画,从那以后我开始真正接触这个领域。1999年,我走进北京延庆县碓臼石村,开始参与”地球村”项目。  
  1.碓臼石村试点的失败与反思
  11年来我做乡村工作的经历可以分为三步:步,是从1999年到2002年做”地球村”项目,当时我是碓臼石村基地的负责人。这一步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再来看碓臼石村,我认为当时的项目就不成功。我作为项目负责人,那就是我做的不成功,今天,很多NGO实际上还在重复着这条路。说它不成功,就是说NGO在的时候,项目做得很成功,一切井井有序,但当NGO走了以后,乡村又回到了原点。我们在碓臼石村的那几年,该村的人均年收入从1600元增长到了3000-5000元,村里的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都做得很好,当时在国内影响也很大。而2002年我们离开以后,这种模式就不存在了。人们仍然在说它辉煌的那一段,却没人关注它很快又回到了起点。
  对于这个反复,我感到很痛苦,因为当初的那几年中,那里的农民是跟着我们一步一步、非常艰辛地走过来的,终却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我反思了很久,总结了失败的几点原因:,我们做项目的过程中没有传授一套”可持续的”方法给村干部和农民;第二,对农民素质的培养做得不够,没有把他们的理念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过来;第三,我们一直在按城里人的思路,本着”地球村”项目要完成的目标来做事,实际上我们是主体,农民是在围绕我们做事,为我们服务,所以当我们走了,主体也就不存在了。  
  2.”五山模式”的摸索与形成
  出于对碓臼石村试点的遗憾,我想,有没有可能再找个点试验?我的第二步,把点选在了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的堰河村。做五山项目时,我非常清晰地知道谁是主体了--村干部和村民才是主体。而在农村做事,其实只要把”家长”(村干部)的工作做通了,村民基本都听”家长”的。我打过一个比方:对于农民来说,村干部就是”亲妈”。如果我们去了以后把村干部晾在一边,让县和镇的干部来管他们,就等于是把他们的”亲妈”赶走了,给找了个”后妈”,那肯定不行。所以主体明确之后,我们就知道应该把自己放到什么位置--我们要做的,主要的是制定一种发展思路。在想办法让这种思路落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辅助村干部来完成工作。所以,做五山项目时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