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6.1 7.3折 22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新 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46324

出版时间200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2元

货号20274788

上书时间2024-12-02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平稳的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民间金融,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的三种典型模式,即浙闽模式、晋陕模式和东北模式,涌现了民间自由借贷、民间集资、民间合会、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典当行、互助会、储金会等多种复杂的组织形式。应当承认,农村民间金融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不规范性,即组织治理结构不透明、业务经营处于半地下状态、存贷风险难以控制等。
    本书以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出路在于规范发展,并且认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首先应当从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人手,奠定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产权制度基础;其次要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铺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要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法律政策,完善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础环境。
    从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合作银行是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创新突破口,其原因在于:首先,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产权明确、制度规范,有利于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合作性质保留自然人(如农民)的所有权,使农村合作银行在服务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了产权上的保障,同时,合股性质(如设置投资股)则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提高资本经营效率;后,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银行组织性质适应农业产业化、整个经济转型、金融商业化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升自身竞争力。

作者简介
李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深圳证券交易所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在北京市税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圳证券交易所工作。2000年赴荷兰进修、工作,2002年赴奥地利,参加萨尔堡论坛。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财政金融

目录
引言
章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节  民间金融的理论研究及概念界定
  第二节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概况
  第三节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第二章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基本模式
  节  海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第二节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分析
第三章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节  农村合作银行的股权结构问题概述
  第二节  农村合作银行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股权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的实证分析
  节  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问题概述
  第二节  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
第五章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规范与完善
  节  企业价值与法人治理
  第二节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规范与改进
第六章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
  节  国外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
  第二节  金融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
  第三节  贷款风险定价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贷款商业化定价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
  节  信用风险度量的方法
  第二节  信用风险与风险溢价的度量
第八章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经营策略
  节  贷款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第二节  贷款风险定价体系
  第三节  贷款的差异化定价策略
  第四节  贷款定价基础性工作的完善
第九章  构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基础环境
  节  健全金融立法,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
  第二节  实行金融约束,优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空间
  第三节  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稳定
  第四节  加强制度配套建设,保障农村民间金融发展
  第五节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我监督自我保护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平稳的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民间金融,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的三种典型模式,即浙闽模式、晋陕模式和东北模式,涌现了民间自由借贷、民间集资、民间合会、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典当行、互助会、储金会等多种复杂的组织形式。应当承认,农村民间金融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不规范性,即组织治理结构不透明、业务经营处于半地下状态、存贷风险难以控制等。
    本书以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出路在于规范发展,并且认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首先应当从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人手,奠定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产权制度基础;其次要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铺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要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法律政策,完善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础环境。
    从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合作银行是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创新突破口,其原因在于:首先,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产权明确、制度规范,有利于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合作性质保留自然人(如农民)的所有权,使农村合作银行在服务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了产权上的保障,同时,合股性质(如设置投资股)则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提高资本经营效率;后,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银行组织性质适应农业产业化、整个经济转型、金融商业化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升自身竞争力。

主编推荐
李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深圳证券交易所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在北京市税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圳证券交易所工作。2000年赴荷兰进修、工作,2002年赴奥地利,参加萨尔堡论坛。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财政金融

精彩内容
章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正规金融所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由于缺乏在农村金融市场运作所需的微观信息,正规金融无法有效地覆盖农村市场。于是,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应运而生,在广大的农村,民问金融十分普遍,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民问金融来满足。在此,我们重点分析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本特征。
  节 民间金融的理论研究及概念界定
  一、民间金融的理论研究
  (一)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
  1. 金融抑制理论。1973年,麦金农(Ronald McKinnon)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理论:政府对金融体系过多干预压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不发达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金融压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严重的“分割性”,这种“分割经济”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金融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缓慢,这就为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人为干预制造了“”借口。另外,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于国家主权强烈的控制欲望以及对高利贷、通货膨胀的恐惧也促使其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终形成受抑制的金融体系,其显著表现就是:金融市场不健全和金融工具单调。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负效应: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