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0.5 4.5折 ¥ 6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高专诚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7866200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613760
上书时间2024-11-27
自序
撰写一本真正的孔子传记,是此生追随孔子思想的愿望之一。二十多年前写过一本早期的孔子传记,名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以孔子传记的结构出现,但重点在于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且线条太过粗疏,言不尽意之处甚多。这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读书和写作,都是围绕着完成一本较为理想的孔子传记进行的,设想的是以一本厚重的“孔子传”作为研习孔学的收山之作,那自然应该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不承想,北岳文艺出版社诸位贤达,从社长王灵善学兄,到责编孙茜学棣,无休止地鼓噪、动员,说是不妨以现在的研习所得,写一本中期的孔子传记,并共同命名为《先师孔子》,也不失为一件美事。踯躅徘徊良久,终于说服自己,即便是以总结近二十年来景仰先师之所得为由,把当年孔子传记中的缺憾之处略加弥补,把这些年来的新思考略加呈现,或者作为未来“孔子传”之基础或大纲,此时完成这本《先师孔子》,也应该是一件能够说得过去的事情吧。
于是就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当年确定的孔子传记的结构不想改变,因为现在看起来依然较为合理。结构不变,但内容增删了许多,基本上是重写的一本书。出于时尚的考虑,还附了不少图片,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在辛苦读书的时候有片刻的休息。在每幅图片之 下加了一些文字,试图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深化。
坊间的孔子传记甚多,本书比较个人化,力图把内心的收获奉献给大家。追随孔子思想三十年,收获与感慨并存,沉思与奋发同在。依然有许多言不尽意,更有许多心强力拙,盼望得到批评指正。再次感谢灵善兄、孙茜棣,但愿我的力拙不要影响了你们对本书的付出。
高专诚写于太原
二○一一年岁末
本书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这也是有关孔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可靠的依据,其结构之新颖在有关孔子研究之书中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讲述孔子的一生,更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为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配以大量插图,可以让读者在辛苦读书之余有片刻的休息,并且在每幅图之下都有文字说明,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加深。
高专诚,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孔子及先秦儒家研究,出版有《孔子·孔子弟子》、《论语通说》、《孟子通说》、《孔子与中国之道》(译著)和《三晋烽烟》等20多种学术著作,学风严谨,功底扎实,文字练达。
绪 论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001
第一章 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立志 / 003
第一节 孔子世系·前辈遗产 / 005
第二节 孔子出生·少年立志 / 018
第三节 青年求学·使命在肩 / 029
第二章 三十而立——行教之始 / 037
第一节 心忧天下 / 038
第二节 思想卓立 / 040
第三节 早期行教 / 045
第四节 行教初探 / 053
第五节 初次游仕 / 068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师生切磋 / 077
第一节 思想认识的全面成熟 / 078
第二节 行教再探讨 / 089
第三节 不仕的考验 / 097
第四节 孔门中的德行弟子 / 102
第四章 五十而知天命——共同的政治求索 / 117
第一节 短暂的从政辉煌 / 119
第二节 “五十而知天命”/ 136
第三节 流亡生涯的前期 / 144
第四节 孔门的政事弟子 / 150
第五节 孔子政治思想的缺憾之处 / 171
第六节 孔门的任侠弟子 / 177
第五章 六十而耳顺——从希望到失望 / 185
第一节 流亡生涯的后期 / 187
第二节 天命观念的消极转变 / 195
第三节 曾子、有子的思想贡献 / 203
第四节 孔门中的激进思想 / 217
第六章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失败与荣耀 / 225
第一节 回到鲁国,从心所欲 / 227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事业开新篇 / 236
第三节 孔门的文学弟子 / 243
第四节 孔子弟子的思想分歧与“中庸”原则 / 252
第五节 生前的失败与身后的荣耀 / 261
第六节 世界的孔子 / 275
孔子及孔子弟子年表 / 289
重印版后记 / 295
本书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这也是有关孔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可靠的依据,其结构之新颖在有关孔子研究之书中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讲述孔子的一生,更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为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配以大量插图,可以让读者在辛苦读书之余有片刻的休息,并且在每幅图之下都有文字说明,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加深。
高专诚,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孔子及先秦儒家研究,出版有《孔子·孔子弟子》、《论语通说》、《孟子通说》、《孔子与中国之道》(译著)和《三晋烽烟》等20多种学术著作,学风严谨,功底扎实,文字练达。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无论我们持有何种褒贬之论,孔子曾经是、并且依然是影响中 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思想的伟大哲人。评论或评价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生平和业绩,既是我们的责任,又是对我们的考验。
自古以来,许许多多伟人, 当他们奋不顾身地为社会不公和人 间苦难奔走呼号之时, 世人不仅不能理解, 甚至还会嗤之以鼻。但是, 待世人受尽磨难而发现这些伟人的高明之时, 他们却早已离开人世,而伴随他们的只是数不清的演义和传奇。孔子便是这样的一位伟人,或者是一位某种意义上的悲剧人物。他所处的春秋末年是中国古代 少有的乱世,当然也是少有的能够充分激发哲人深思的时代。如同当时及后来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孔子以拨乱反正作为终身追求。虽然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
当然也不妨碍后人对他的种种利用。
大凡真正的思想大师,他们的思想其实是十分简明的,并不像许多人认定的那样繁复驳杂或形成某种体系。有时他们不得不用许多方式,从许多方面,用艰深的语言来阐释其思想,并竭力使之付诸实施,但这不过是要面对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弟子、其他思想上追随者和方方面面的敌手,或者是防止简明的中心思想可能产生的流弊甚至被误解。孔子无疑也是这样一位大师。不过,这样一来,便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继者和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困难。有些人要为他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有些人强调他的某一思想的此时表达而忽视或否认彼时的说明,等等。今天,当我们试图全面理解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思想时也遇到了类似困难。
有幸的是,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共识,这些共 识为我们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生平和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孔 子晚年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① 这是关于孔 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可靠依据。其他任何史料和研究成果自然要 与此相适应。孔子论及弟子们的成就时又说: “德行:颜渊、闵子骞、 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 游、子夏。”② 这为我们了解孔子弟子在孔学中的地位和思想成就指明了基本方向。所以,如果在讲到先秦儒学时只讲孔、孟、荀三子,而闭口不谈他们之间的学术桥梁,我们是不能赞同的。
孔子是成型儒学的奠基人,儒学的宗师。但我们不要忘记,正是先师孔子,才培养了成就斐然的孔子弟子。孔子弟子是孔子儒学最早的、最直接的和必不可少的学术传人。不容忽视的还有,是全体的孔子弟子,而不是其中的一二人传递了孔子儒学。同时,孔子弟子们自身的思想成就,亦足以使后人受益匪浅。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儒学发展史上已凝结为一个整体——要理解孔子,必须面对他呕心沥血培育的众多弟子,反之亦然。
孔子与孔子弟子都是我们的先师。
第一章
后世对孔子的尊称有许多,从“宣尼”到“宣圣”,从“至圣” 到“素王”,但我个人最欣赏“布衣孔子”和“先师孔子”的定位。
所谓“布衣”,就是平民的意思,这既符合孔子出生时的基本情况,也更能凸显孔子一生奋斗的真正价值。孔子的思想成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是, 同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取向和成就,充分说明个人的成长历程对于每个思想家的影响有所不同。而孔子的“布衣” 身份和青少年时代的独特经历,无疑是其思想收获的必要基础。
所谓“先师”,就是先人一步、先知先觉。孟子断言:“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没有孔子的先知先觉,中华文明不会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开始大放光明。可以说,世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虽然不能说没有孔子就不会有中华文明,但却可以说,如果没有孔子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中华文明必然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世间从来不乏浅薄之辈,认为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在后世看来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可是,如果我们置身于公元前六世纪,面对上层建筑领域的专制和野蛮, 面对思想领域的神权和蒙昧, 就会深切体会到“先师”的分量。
◎ 第一节 孔子世系·前辈遗产
在传统中国社会,先祖先辈的所作所为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相当 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于每个人又有显著的不同。祖辈的业绩既是一种有形财产, 也是一种无形资产。 有形财产容易理解,如可以使用的钱财、可以继承的社会地位和可以利用的显赫名声,对后人的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相对来说,无形资产就比较复杂,其存在和发挥作用常常是间接的,并且因人、因时而异。不过,有形财产固然有助于后人建功立业,但是在绵延的历史 长河中,能够真正对历史进程发挥恒久作用的人物,往往是更好地利用了祖辈们遗留下来的无形资产。在这方面,孔子一生的奋斗,一生的成就,就是一个典型证明。一位布衣之人,从祖辈继承而来的有形 财产肯定是微不足道的。但是, 孔子的一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充分证明了祖辈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我们不是说祖辈的无形资产能够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不仅能使一个人明了其存在的渊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一生的选择和追求,决定他肩负什么样的使命,做出什么样的业绩。
孔子世系
纵观孔子一生,他受到的无形资产的影响显然远远胜过有形财产 的作用。那么,孔子祖辈留下的无形资产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一项, 应该说孔子是王者之后,其世系排列如下:
殷天子━━帝 乙
┃ (父子)
宋国君━━微子启(开)
┃ (兄弟)
微 仲
┃ (父子)
宋公稽
┃ (父子)
丁公申
┃ (父子)
湣公共
┃ (父子)
宋 卿━━弗父何
┃ (父子)
宋父周
┃ (父子)
世子胜
┃ (父子)
正考父(甫)
┃ (父子)
孔父嘉
┃ (父子)
平民、迁鲁━━木金父
┃ (父子)
睪夷(祁父)
┃ (父子)
鲁防大夫━━防 叔
┃ (父子)
伯 夏
┃ (父子)
鲁鄹邑宰━━叔梁纥
┃ (父子)
孔 子
以上所列孔子世系,主要的根据是《左传》《史记》《世本》和 《孔子家语》中的记载,以及秦汉以来其他一些典籍中的相关材料。 由于上述资料在论及孔子先人时多有事实不清、相互矛盾和明显的错讹之处,致使有些人怀疑类似记载是在有意抬高孔子的身世,甚至因 此而否定孔子有着如此悠远而可靠的世系。然而,随着近几十年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特别是对于许多新的考古发现中出土的文字资料的研究不断加深,像《孔子家语》这样在历史上被认定的所谓“伪书”, 其可信度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和改变。具体说来,历史上对《孔子家 语》“伪书”性质的认定,事实上只是书籍的作者和书名有伪,而其内容大体上则是可靠的。这样一来,结合着像《左传》和《史记》这样更为严肃可靠的典籍,上述孔子世系就可以基本确定下来了。当然, 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所有典籍, 以及这些典籍中关于人物和事件的记载, 由于种种客观和人为原因,都有一些记载不确、语焉不详甚至矛盾重重的地方。然而, 也许正是有了这些难以厘清的记载,才使得这样的记载更为可信。其实,如果是有意作伪的话,通常会是出奇的整齐划一或前后一致。
因为上述孔子世系是基本可靠的,所以从孔子世系入手,追寻孔 子思想和孔子人格的历史渊源就不仅是一件应该完成的事情,而且成为一件可以完成的事情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孔子的每一位先人,特别是其中相对重要的人物,看看是否能从他们的行事和为人方面发现对孔子的影响。
从商到宋
孔子的直系先祖是商朝末期的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天子帝乙的长子,也是有名的商纣王(帝辛)的庶兄。但是,微子启与商纣王的兄弟关系还有一些复杂的内容。有记载认为他们是同母所生,只是微子启出生时,其母还没有成为帝乙的正妻,而纣王出生时,其母已成 为帝乙的王后。也有记载认为,他们二人是同父异母,微子启的母亲是嫔妃的身份,所以微子启虽为长子,但不是嫡子。总之,因为微子启不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所以当他的父亲要把王位传给他时,微子启坚辞不受,这才使得弟弟辛(纣王)成为商王。对于这样的结果, 有的历史记载是说微子启让位于帝辛,也有认为是帝辛从微子启手中夺取了王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辞让君位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仔细分析之下,与其说是主动谦让,不如说是被逼无奈。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说微子启让位于帝辛, 恐怕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在《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中,“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有口才,有智力,有勇力,商纣王显然是一个强梁人物。而微子启则为人谦和有加,甚至当后来劝谏纣王无果时,选择的是远离朝政。这样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当面临帝位的选择时,纣王进而微子启退,应该是一种必然。
不管是辞让还是强夺,当商王朝进入风雨飘摇的最后一代时, 占据商王之位的最终是微子启的弟弟商纣王(帝辛)。为了挽救天下危亡,商纣王采取的是强力甚至暴虐之政。微子启等贤臣虽然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劝谏, 终究未能说服纣王,更无法挽回商朝的灭亡。好在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还是按惯例分封了商王的后人,即纣王的儿子武庚。但武庚却从内心里不服周人的统治,进而参与了周公旦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被周公诛杀。这样一来, 管理殷商后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微子启的身上。微子启的受封之地是宋国,微子启也就成为第一代的宋国之君。也就是说,孔子的这位谦和贤达的祖先——微子启,由商朝的王子成为周人封国中的宋国君主。因此,后世或说孔子是商人之后,或说是宋人之后,都是可以成立的。
微子启名为宋公,实际上却是在周朝廷任事。周朝统治者的理由是说微子启之贤更应该在周王的朝廷中发挥作用,但事实上可能还是 担心殷商之人在贤主的管理下会再出什么乱子。这样一来,实际管理宋国的是微子启的弟弟微仲,微仲也因此成为微子启的继承人,在微子启去世之后成为第二代宋公。在商周时代,“兄终弟及”与“父死 子继”都是合理继承君位的方式,但这样的格局也成为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之一。从周朝廷到各封国,时常会因为这两种继承方式而发生内讧,宋国也未能例外。
由君到卿
微仲之后的三代君主,宋公稽、丁公申和宋滑公,都是以“父死子承”的方式继承君位。然而,宋滑公去世后,继位者却是宋滑公的弟弟熙,即宋炀公。宋滑公本有二子,嫡长子弗父何和庶子鲋。宋滑公为什么不传子而传弟,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兄终弟及” 的一般情形来看,通常是君主的弟弟比较强势,而君主的嫡长子势孤,君主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出现弟弟武力夺位进而危及后人的情况,只好把君位传给弟弟。当然,也有一些儒生认为,有时会是君主以德行和才能的高低选择继承人,如果君主的儿子能力有限,就会选择更为称
职的弟弟作为继承人。
不过,宋滑公之后的宋国情形更为复杂。当宋炀公继承兄长的君 位之后,孔子的直系先人弗父何,如同其始祖微子启一样,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弗父何的弟弟鲋却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并毅然发动兵变,杀死了叔叔宋炀公,要把君位交到兄长弗父何手中。看起来,即使宋滑公认为自己的嫡长子弗父何无法继承君位的判断是正确的,也不能证明他把君位传给弟弟熙的决策就是正确的, 因为他忽视了另一个儿子的存在。
与微子启当年的情形一样,弗父何既不能违背父亲的安排,也无力与弟弟的势力相抗衡。在弗父何看来,弟弟鲋显然对君位存有更强烈的觊觎之心,他有胆量和力量杀死叔叔宋炀公,也就有胆量和力量杀死其他与其争夺君位的人,包括他的兄长。就这样,弗父何实事求是地估量了当时的形势,面对势力强大的弟弟,坚决不接受弟弟抢夺回来的君位,而是毅然作出妥协,让弟弟鲋继承君位,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做了宋国的上卿。上卿是最高的爵位,相当于后世的相位或丞相之位。于是,宋滑公以后,孔子的直系先人们由君位的拥有者变成了世袭的上卿。
自卿入民
在弗父何之后,以“父死子继”的方式世袭宋国上卿之位的分别 是宋父周、世子胜和正考父。前二人没有事迹传世,而正考父却是孔子先人中较有历史地位的著名人物。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依然是宋国的上卿,并且有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和宋宣公等三代君主的功绩。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正考父之所以能够佐三代君主而不败,其“诀窍”就是“三命兹(滋)益共(恭)?, 他每接受一位君主的任命,就会对君主的态度愈发恭敬。通常情况下,地位越高越容易让人骄傲自大,资历越深越容易让人忘乎所以,但孔子的这位先人却是“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一次比一次恭敬,直到“循墙而走”,不敢表现出丝毫的傲慢之气。
正考父的恭敬谦逊,是与孔子历代先人继承其祖先微子启的精神息息相关的。据《国语·鲁语下》记载,正考父曾经向周天子的首席乐官请教《诗经·商颂》中部分诗篇的含义,并对文字进行了校理,然后发表感言说:“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意思是说,《商颂》的内容表现了自古以来先人们践行恭敬之道的作风,那就是,时刻不忘恭敬有礼,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操守、有规矩。正考父对《诗经》的重视、对家族文化传统的接续,以及他的“温良恭俭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