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9.9 5.2折 ¥ 58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易春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37530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557413
上书时间2024-11-27
本书作者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的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者发育滞后的情况时,父母面对的重大问题就是“孩子还能不能上学”“上了学能按时完成作业吗”“我该怎么面对老师抛来的各种问题”等。同时,校方也处在不知所措的状态。书中从上不上学、是否需要休学、家长如何与老师和学校谈判、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包括是否要带陪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包括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校方应有的态度和机制等方面,指导各相关方如何更好地、以“养育三原则”为基本的要求,来应对问题儿童的上学难题。特别地,书中还分析了问题儿童的上学难题到底是来自孩子、家长、学校,还是各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等。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儿童、青少年上学问题的成功干预经验的总结,从多个角度把同一个事件、同一个问题讲清楚。
本书作者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的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者发育滞后的情况时,父母面对的重大问题就是“孩子还能不能上学”“上了学能按时完成作业吗”“我该怎么面对老师抛来的各种问题”等。同时,校方也处在不知所措的状态。书中从上不上学、是否需要休学、家长如何与老师和学校谈判、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包括是否要带陪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包括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校方应有的态度和机制等方面,指导各相关方如何更好地、以“养育三原则”为基本的要求,来应对问题儿童的上学难题。特别地,书中还分析了问题儿童的上学难题到底是来自孩子、家长、学校,还是各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等。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儿童、青少年上学问题的成功干预经验的总结,从多个角度把同一个事件、同一个问题讲清楚。
易春丽,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心理学博士,儿童家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与家庭咨询方向的科研、教学、咨询与督导工作,著有《重建依恋》、《亲密不再遥不可及》 。
1, 能不能上学
2,休学或转换学习环境
3,以什么姿态上学
4,家长需要向孩子和老师传递什么
5,要不要带陪读
6,家长怎么和老师沟通
7,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机制
8,辨别是谁的问题
9,哪些“不良行为”可以保留
附录 用案例解读多因素导致的不同问题
后记
本书作者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的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者发育滞后的情况时,父母面对的重大问题就是“孩子还能不能上学”“上了学能按时完成作业吗”“我该怎么面对老师抛来的各种问题”等。同时,校方也处在不知所措的状态。书中从上不上学、是否需要休学、家长如何与老师和学校谈判、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包括是否要带陪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包括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校方应有的态度和机制等方面,指导各相关方如何更好地、以“养育三原则”为基本的要求,来应对问题儿童的上学难题。特别地,书中还分析了问题儿童的上学难题到底是来自孩子、家长、学校,还是各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等。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儿童、青少年上学问题的成功干预经验的总结,从多个角度把同一个事件、同一个问题讲清楚。
易春丽,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心理学博士,儿童家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与家庭咨询方向的科研、教学、咨询与督导工作,著有《重建依恋》、《亲密不再遥不可及》 。
养育三原则
在开始,我想要强调的是三个基本的养育原则:
(1) 不伤害自己;
(2) 不伤害他人;
(3) 不破坏贵重财物。
这三个基本原则适用于养育所有儿童,而不仅仅适用于养育特殊儿童(自闭症、多动症、焦虑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症等)。我的咨询工作都是围绕这三个基本原则开展的。能不能上学、要不要休学、需不需要带陪读,也都是围绕这三个基本原则去决定的。
我们要在不违反养育三原则的基础上,相对宽容,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空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把养育三原则应用起来,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规则来要求他:别人不能伤你,你也不能伤别人,如果伤了可能就要付出代价。别到孩子大了的时候再推行,有时候就没效了。
首先,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自己,即无伤害原则,孩子不会受伤。受伤的内涵不仅包括自伤、自残,也包括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可能对自己有损害,还包括别人伤害他,总之就是结果导致孩子受伤的都要防止。家长是监护人,要知道伤害是什么样子的,发现伤害时,家长要出手。确保孩子身心健康重要,学业成绩等其他东西都靠后。
如果上学这件事,有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家长就要决定要不要上学,以及怎么上学。比如一个马上要高考的学生来咨询,她的爸爸是大学老师,她觉得:“我爸是大学老师,我是在这个大学的附属学校读书,所以我必须学习好,如果学得不好,就对不起我爸,对不起我爸的这个学校。”我觉得这个孩子背负了巨大的压力,我问她:“你学习还担着这么伟大光荣的历史任务呢?”这样问其实是通过“荒谬化”的方式,让她知道她没必要承担天大的责任。这个孩子考试压力大到头疼,疼得恨不得撞墙。她爸带她在北京各个医院都看过了,中西医各种药吃着都没有用。其实这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一个表现,紧张、恐惧、焦虑累加在一起,导致大脑处在应激状态。这个症状有可能是要命的,太疼了可能会导致她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这时候,高考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孩子需要做的就是休息、停下来,该休学就休学,没有什么可说的。哪怕坏的可能性是以后都不能复学了,父母也要接受这件事情,一切以孩子的安危为准。
我跟她爸爸商量要成绩还是要孩子的命,她爸爸知道她的想法之后也安抚过她,她爸爸已经够成功的了,不需要她“添砖加瓦”,她不需要背负她爸爸的成就,也不需要对她爸爸所在的大学承担那么大的责任。她爸爸还是挺有决策力的,明白这件事以后就没来咨询了,给我们打电话说孩子已经去上海玩儿了,上学这件事具体放弃到什么程度还不知道,但是至少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介意高考这件事情了。不伤害自己,父母知道孩子不会受到实质性伤害,能好好活下去,之后就有各种机会,不必在意暂时的得失。之后孩子康复得好,也许还会回去上学,休学在这个时候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关于活着这件事,我印象深刻的是2002年去湖北孝感的一个戒毒所调查,那个戒毒所属于自愿戒毒性质的场所,患者交很少的钱,一个月几百块,这里的医生工资也很低。后变成自循环,康复的患者领导还没好的、新进来的患者,他们变成了一个消费特别低的群体,开支就是吃喝的费用。很多人无法回到社会,因为一回去就有人“勾搭”他们,可能会再次吸毒。我听这里的人讲,早的一个戒毒所是在云南,有一些社会上的资助,那个戒毒所运作了很多年,患者也在里面待了很多年,有些患者的监护人不希望他们出去,监护人愿意出钱,我记得那个花费很少。我访谈了去过那边的医生和患者,有些监护人说的话就特别明确:“孩子在这里面待着,至少我知道孩子活着。”确保自己孩子的生命安全,别的都是次要的。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戒毒所还在不在我也不知道了,但是当时“孩子至少还活着”这句话对我后来的咨询工作有很大影响,我们要知道底线是什么。
新闻曾经报道过一个恶性校园霸凌案件,一个爸爸在外打工,儿子留守在老家上学。爸爸跟他儿子说,有人打你的话你就赶紧跑。爸爸说这个话的时候,可能他知道孩子遇到了校园霸凌,但他没有做更多的干预,后这个男孩子被打死了。家长已经知道校园霸凌可能是要命的,知道要让孩子逃跑,在这么危险的状况下,家长就要决定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学,评估霸凌的危险性有多大。逃跑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除了孩子不伤害自己,家长还要确保别人伤害不了自己的孩子,保住孩子的命是位。一旦家长知道学校里有霸凌事件,而且情况非常严重,对于家长来说,就变成了一个选择题:我能改变学校风气吗?不能的话,能让孩子转学吗?如果无法转学,为了保证孩子活着,哪怕失学也没有关系。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家长和学校要确保这种安全。如果没有安全保证,那么不去上学也不是一个灾难,而顶着巨大的风险上学可能是一件以生命为代价的事情。
因受到校园霸凌而不能上学的受害者还挺多的,比如有些孩子被同学抢劫索要钱财,然后就不敢上学了。现实中常见、也是荒谬的是,一旦校园霸凌发生,通常是施害者还能继续上学,而受害者要承担所有的负面后果,比如失学。受霸凌后的心理创伤还得自己花钱去做心理咨询,有的人一生都被困在因校园霸凌而罹患的精神疾病中。家长需要甄别校园霸凌的严重程度。家长要更早知觉到可能的校园霸凌并做出有效应对,不要等事情发展到孩子已经崩溃了,可能产生严重精神疾病或者不上学了,才知道霸凌的情况。甚至有些校园恶性事件,学校和家长很多的应对方式也可能是有问题的,进而加重受害学生的创伤。
有个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家长来找我咨询,说孩子让他给租个房子。这个孩子不喜欢跟父母一起住,要在外边住,孩子那个时候已经不能上学。我的意见是:“你作为父母,你觉得他在外租房子住这个状况会出什么问题?他很可能会去网吧,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的,说不定哪天饿死在网吧里,你都不知道。既然他已经不能上学了,你要做的事情是,尽量让他在家里玩电脑,你要保证他活着,然后再想其他的事情。你在家里买个特别好的电脑,配置到水平,你先别管他怎么玩电脑,你就管他一日三餐。睡觉你也先别管他颠不颠倒,睡得时间差不多就行。你至少要维持他活下去,因为现实是他整个人都不对了,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如家长所愿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家长听完觉得很绝望,但家长要明白,底线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在家里至少可以把伤害降到。我们总说“强制性义务教育”,但也要不违背基本的身心健康原则。
我接触过很多家长,他们期待孩子改变网络成瘾的行为。家长的“幻想”是孩子不再网络成瘾,好好上学,上课听讲,学习成绩上升,期待做心理咨询纠正所有的问题,并且要一揽子迅速解决。可是家长在向我叙述问题时所描述的“症状”,我认为这仅仅是孩子状态开始下滑的时间段,我想要告诉家长的是:“症状”还没出齐,估计还会恶化。当孩子出了问题,可能需要和问题共存很长时间,而不是马上就能“翻盘”。
另外,不伤害自己这一点是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开始关注的。比如不要孩子出现自伤和自残,如果出现了也要限制这个自伤和自残的强度。
小龄儿童常见的自伤和自残的例子是自闭症儿童,当他们情绪不好的时候,自伤行为严重到可能会出现用头撞墙、撞地,抓自己的头发,把头发揪掉、把头皮抓出血,咬自己、抓伤自己;不太严重的、比较可以容忍的是抠手指、把手指抠到出血,咬手指,家长说孩子都不用剪指甲,因为都咬掉了,指甲都是参差不齐的。凡是小龄儿童出现自伤情况请找专业人士处理,尤其家长要注意减少对孩子的激惹,避免出现自伤、自残行为的环境和养育模式。这个部分可能需要家长学习专门的关于应对儿童攻击性的策略。
大龄儿童自伤、自残的例子常见于青春期抑郁、边缘型人格倾向等。青少年有可能出现的自伤行为有:用刀划伤自己的胳膊,偷偷使用过量的酒精或精神科药物,严重的是自杀。生命至上这个原则,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输给他,不管遇到什么,都不要选择自我伤害。孩子自伤或自杀有可能是出于外因,比如校园霸凌、遭受性侵等,家长自己要明白,也要让孩子明白无论遇到多么倒霉的事情,保住命是重要的。另外,孩子自伤或自杀还可能源自家庭养育,比如父母养育过于严苛、家庭暴力;也可能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例如抑郁但父母没有发现等。凡是有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问题,家庭需要调整的话,好请找专业人士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庭自己调整有可能越调整问题越大。
其次,不伤害他人
为什么不伤害他人特别重要?有些家长觉得我的孩子有问题,所以其他人都应该理解。可如果孩子伤害他人,这就不是他人可以接受的事情了。家长有义务教自己的孩子给别的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就如同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一样。因为如果孩子不给别人一个安全的环境,很难预测他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有伤人行为是容易被学校劝退的,甚至非死即伤。
我认识的一个青少年,他有一点点被害妄想,一直觉得别人要伤害他,他有反击的欲望。但这个青少年很聪明,他跟我讲:“你知道我多憋屈吗?我不敢随便反击的,因为万一我反击,后果可能是我承担不了的,我要是把他打坏了,怎么赔?”
在我的咨询案例中,更多的是处理自闭症儿童的一些攻击性,通常来我这里咨询的孩子问题都不是很严重,没有太多的主观恶意,而且父母愿意积极配合处理攻击性。我们工作的重心更多的是限制孩子的攻击性,当然还有解读他的攻击性,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
可以变换方式。如果攻击性特别强,那么可以和学校商量减少上学时间并且带陪读等。因为这些攻击性会给他人带来不安全感,那么其他人就会躲避攻击者,攻击者会感受到社交排斥,很难融入团体。
我们更要注意校园霸凌的部分,危险的是父母不管,或者不积极地管理他们的孩子霸凌别人,原因是父母觉得“反正吃亏的也不是我们”。还有一些父母的性别态度也透露出他们的养育问题,我听过好多养儿子的父母说,“生下来知道是儿子就放心多了”。那就等于家长站在性别角度上认为男孩是可以成为霸凌者的,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安全了,而把不安全留给了女孩的父母。也有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已经管不了了,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没养好,大了也没办法管教了,只能听之任之。
虽然校园霸凌等恶性事件大部分是受害者吞下所有的苦果,如受害者遭受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困扰要去看心理医生、休学或退学、学习成绩下降等,但是校园霸凌事件中的施害者实际上并不一定真的安全。公开报道过的因反击校园霸凌而导致的恶性案件很多,在网上可以搜到,有女孩家长认为一个男孩霸凌他女儿,觉得老师和男孩家长不积极配合解决问题,女孩的家长很绝望,矛盾一直无法解决,某天女孩家长没让孩子上学,孩子爸爸自己带着刀去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这个男孩捅死了。也有霸凌者威胁受害者要在某个地方打他,结果受害者带着刀把霸凌者刺死了。
作为家长,常规的假设“这就是孩子之间的打闹,不会升级到死亡的程度”,但是孩子和家长都无法知道你攻击了别人,对方的反击力度到底有多大,万一对方出手还击,不论是故意还是失手,都可能意味着孩子的死亡。所以限制孩子的攻击性,尽量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是父母从小养育孩子必须注意的。
霸凌者很可能在身体上是有优势的,甚至在家世、背景上也有优势,觉得攻击别人是没有风险的,别人拿他们没有办法,但是这些所谓的“优势”未必真的那么有用,或许受到的反噬是孩子和父母都承受不起的。我经常推荐我的学生去看北京卫视的《档案》节目,这个节目有一期讲方世玉,人家摆个擂台,方世玉就去打擂把擂主打死了,打死了以后对方找了人来打他们,又打死了他们这边的人,他们家又找人打,来回打了好多轮,方世玉的亲人和对方的亲人,还有很多非常有名的武林人士参与其中,终他们都死了。施暴者并不能保证可以完全控制暴力的进程,双方以暴制暴且逐渐升级的暴力,终会导致更大规模的破坏,这可能是双方都难以承受的。
现实中在学校里也不一定都是出手伤人才是伤害别人,有些孩子上课时到处乱窜,发出各种声音,总是干扰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上课,这也算是伤害的一种,因为别的孩子需要一个安全有秩序的学习环境。因此,无论是伤人还是非伤人的行为(如影响课堂秩序),父母都需要去处理,不然其他家长就会有所行动。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我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或者特殊的情况,并且我的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其他孩子都得忍受。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有这类问题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其他同学、家长的排斥,老师和学校也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真正出了问题时,家长得想办法解决。可能要教孩子怎么去克制自己的暴力,或者安排陪读看住孩子。如果孩子的攻击性或暴力行为比较明显,家长可能要选择让孩子休学一段时间。如果是非暴力的情况,比如只是影响课堂秩序,那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陪读,选择上一部分课程,或者休学一段时间,我们会在随后的章节讲到这部分内容。如果孩子有上课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要么寻求心理咨询让孩子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模式,保留不太影响他人的不良行为,先不要幻想把所有不良行为消除;另外也可以请陪读,如果孩子想要扰乱课堂秩序,陪读就带他出去玩。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孩子不被排斥而没有学上,家长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要关注孩子学会什么知识的时候了。
后,不破坏贵重财物
有的小孩破坏力比较强,不管什么东西都敢砸,像一头牛跑进瓷器店里一样一通乱撞。当你遇到这样的小朋友,就要小心了,比如说他可能把你的电脑砸了,而你的电脑里可能有重要的文件。学校里可能没有什么太贵重的东西,但你要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比如我咨询过的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幼儿园有喝热水的大水桶,小朋友都在水龙头处接热水喝,而他把水龙头给揪下来了。水龙头不算贵重财物,但这个行为本身是有风险的。一旦水桶被掀翻,孩子被砸伤或被热水烫伤就是大事。
还有个小朋友,跟学校门口的保安关系不错,进保安室里面把人家的烟灰缸故意摔了。我们能看到,这种比较有特点的破坏性行为,有明显的攻击性,父母该怎么办呢?该赔偿就赔偿。赔偿本身能让这样的小朋友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处理。
我碰见过一个被霸凌的小孩,班上有个同学就喜欢欺负他,觉得欺负他特别有成就感。有一天晚上家长带孩子来找我咨询,非常紧急,孩子还哭着呢,说他们班同学老欺负他,已经把他两个眼镜踩碎了。像这种校园霸凌,我们处理的方式就是毁坏财物就要赔偿。通过老师调解,加上霸凌者家长属于讲理的,这件事处理得比较好,霸凌者家长把两个眼镜钱都赔了。后来我问那个男孩:“他还来踩你眼镜吗?”他说:“不踩了,赔了3000块眼镜钱。”估计这个钱赔的让那个霸凌的小孩和他的家长“肉疼”。疼了,才能知道这个行为是有代价的,是需要停止的,以后要是再这么做就得做好赔偿的准备。家里有攻击性强的孩子的话,家长就得做好心理准备,各种损失都是正常的,要留出预备金。
另外,如果家里有攻击性强的小孩,有破坏贵重财物的风险,家长还要提醒周围的人。我咨询过一个小孩,这个孩子有一阵特别喜欢踢纸篓,看见纸篓就踢倒,他的爸妈就纠正这件事情。孩子踢纸篓这个行为倒是改正了,却变成看见手机,就把它从桌上扒拉到地下。我亲眼看见在一家饭店,小朋友把人家新的手机直接扒拉到地上,手机一个角磕破了,当时家长赔了几百块钱,人家还挺不愿意的。如果家长知道孩子有破坏贵重财物的风险,可能就要提醒周围的人孩子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家长自己也要做好赔偿的准备。另外,在孩子极有破坏性的情况下,尽量少带他到这些可能造成破坏的场所。
再回头来看,当小孩有不良习惯的时候,某个不良习惯如果成本很低,就尽量让它保留下来。踢纸篓多家长扫一扫就行了,可如果变成了摔手机,而且谁的手机他都敢摔,那代价多大呀!
总之,关于父母养育孩子的三个原则,是我们之后在判断特殊儿童是否能上学或者能以何种方式上学的基本原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