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6.9 5.6折 ¥ 4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萧璇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73185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546165
上书时间2024-11-27
《中国声乐的民歌教育传承》重点梳理自20世纪初至今,民歌进入学院教育的传承轨迹。以中国声乐教育家邹文琴、刘辉的声乐教学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民歌演唱资源运用到现代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考察;并以民歌进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非遗活态传承案例为切入,进一步解读中国高校的民歌教学,观察地域传统民歌纳入声乐教育的制度与策略。
《中国声乐的民歌教育传承》重点梳理自20世纪初至今,民歌进入学院教育的传承轨迹。以中国声乐教育家邹文琴、刘辉的声乐教学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民歌演唱资源运用到现代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考察;并以民歌进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非遗活态传承案例为切入,进一步解读中国高校的民歌教学,观察地域传统民歌纳入声乐教育的制度与策略。
萧璇,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主要致力于中国声乐表演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跨学科研究。发表多篇核心期刊文章如《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仪式”地歌唱:中国民间对歌之思》《音乐民族志栖身于比较》《中国声乐的建构与展望》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宣部重大课题、北京市教*科研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国家视野下的中国民间音乐:花儿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合著《四个中国人Ⅲ》、编著《传承•创新•建构:中国声乐开拓者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参与中国4K巨幕音乐纪录片《大河唱》的制作。
目 录 | CONTENTS
章 民歌的教育传承:概念和历史 … 1
节 中国民歌的教育传承之路 … 4
第二节 作为现代声乐风格的民歌:作品、制度和社会评价 … 15
第二章 民歌的声乐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23
节 多民族民歌演唱技术与现代声乐的结合 … 25
第二节 中国声乐风格性建构与地域性民歌 … 27
第三节 中国声乐与原生态民歌 … 29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声乐教学 … 30
第五节 美声唱法对传统民歌演唱的借鉴 … 33
第三章 地方艺术院校民歌的传承与教学——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 … 37
节 “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广西民歌正式进入学校传承 … 41
第二节 广西民歌的地方高校传承——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 … 50
第四章 邹文琴的民歌声乐教学 … 69
节 从民歌出发的声乐演唱和教学 … 71
第二节 民歌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 72
第三节 多样化的民歌声乐教学成果 … 85
第五章 刘辉的民歌声乐教学 … 97
节 刘辉的民歌教学理念 … 99
第二节 本科至博士研究生的民歌教学要求和案例 … 105
第六章 民歌教育传承与中国声乐 … 117
节 机遇与挑战 … 120
第二节 重构以唱法为核心的中国声乐表达 … 126
第三节 追往与自鉴 … 130
后 记 … 134
《中国声乐的民歌教育传承》重点梳理自20世纪初至今,民歌进入学院教育的传承轨迹。以中国声乐教育家邹文琴、刘辉的声乐教学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民歌演唱资源运用到现代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考察;并以民歌进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非遗活态传承案例为切入,进一步解读中国高校的民歌教学,观察地域传统民歌纳入声乐教育的制度与策略。
萧璇,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主要致力于中国声乐表演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跨学科研究。发表多篇核心期刊文章如《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仪式”地歌唱:中国民间对歌之思》《音乐民族志栖身于比较》《中国声乐的建构与展望》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宣部重大课题、北京市教*科研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国家视野下的中国民间音乐:花儿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合著《四个中国人Ⅲ》、编著《传承•创新•建构:中国声乐开拓者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参与中国4K巨幕音乐纪录片《大河唱》的制作。
后记
目前,中国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虽并未将传承作为教学目的,但声乐教学或多或少地进行着传统民歌的传承。除了本书谈到的以风格确立、以符号表征和以作品改编等方式,从传授形式上看,中国现代声乐教学从观念上仍带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音乐师承文化的痕迹。但制度性传承和自然传承之间仍为民歌的教育传承留下诸多讨论的空间。处理好高校传承的边界和传统创新的底线,被民歌滋养的现代声乐教学才能作为一种文化反哺、民歌的多元传播途径和传承的中介力量,在积极的社会评价中,形成本地区本族群的民歌母语传承、现代社会当代传承的内驱力。2020 年10 月,教*部官网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52 号建议的答复》中谈道:“支持鼓励各地各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畅通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美育兼职教师通道。”如非遗的教育传承作为基本政策贯彻,民歌和其他传统人声艺术教育传承也将常态化,这既是扩大非遗受众群体,又是政府利用高校平台优势建设学校、传承人、传承机构为一体的教育传承新举措。但专业艺术院校是否能转变观念将传统人声艺术与已有的演唱专业结合,且以什么方式结合仍是值得继续讨论的问题。中国传统民歌未来将参与中国声乐的建构,高校作为传授合法知识的现代场域,应利用现代教育新空间的规范有序,高效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本书呈现了两位中国声乐教育家的中国民歌声乐教学理念和方法,他们在中国民歌的声乐教学中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歌音乐文化,为建构多样性的中国声乐大厦提供坚固的基石。这些教学的个案研究不仅呈现民歌在高校的传承状况,也提供可资借鉴的民歌教学经验。
邹文琴教授为20 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奠基者汤雪耕的学生,经历了20 世纪60 年代“三化”和“四清”活动中的民间音乐洗礼,一方面承续了当时老一辈声乐教育家借鉴西洋美声演唱方法建立中国声乐的理念,另一方面贯彻了汤雪耕“以传统为主、西洋为辅”的教学方针,注重中国声乐未来发展立足的传统之根。教学之外,她经常借助各地讲学和评审机会,向当地民间老艺人请教民歌的风格韵味和演唱技巧。她强调中国声乐演唱“技术”为作品风格服务,首先,在歌唱整体共鸣基础上,根据不同风格的民歌加强局部共鸣腔体的作用;其次,她注重从语言和润腔上继承传统民歌演唱,将方言、归韵以及语言基础上的润腔作为民歌演唱中的重要问题;再次,在此基础上以“自然地歌唱”“情境交融”等方法演唱中国民歌。邹文琴的教学实践也向我们展示她运用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来塑造学生的演唱个性、进行歌唱能力培养的经验,比如个案中呈现的利用中国民歌加以训练哼鸣的位置等。在少数民族民歌的教学和歌手培养上,她主动在声乐课堂之外学习与歌词有关的藏族和维吾尔族的语言,以便于采用口传心授,结合合理的演唱方法和本族群语言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歌演唱。邹文琴要求学生每逢假期回到家乡采风搜集当地民歌的做法,对于中国民歌的教育传承具有借鉴意义。在民歌根性保存的基础上,邹文琴培养了龚琳娜、吴碧霞和雷佳等中国声乐领域的优秀歌唱家。
对于中国民歌的教学,刘辉认为要处理歌唱方法与民歌风格的关系,民歌声乐教学的侧重点是民歌演唱在“24 字诀”的共性基础上,与“口语化”和运腔等演唱技法之间的协调。他注意到民歌地理文化和人声声音呈现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民歌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内涵。在教学中采用分级教学、循序渐进之法,让每个阶段的学生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民歌作品,来培养歌者的歌唱能力,解决学习者音域、音色、气息、咬字、润腔等问题。这些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阶段中的宝贵民歌教学经验,值得梳理、总结和回顾,并在目前中国声乐已经走过了借鉴西方演唱方法去解决歌唱问题的阶段,后学应该在此基础上,围绕民歌演唱技法深耕细作,并作更多深入的尝试。
以上的研究回顾了20 世纪30 年代至60 年代现代民族声乐建立初期,围绕新唱法建构所设定的“以我为主,但不拒绝外来”的宗旨。中国声乐如要突破技巧瓶颈,逐渐走向确立人声艺术风格的表演学科阶段,也应在中国传统声乐技术和西方声乐技术平等基础上合作、创新、重构中国声乐的发展道路。中国声乐是否承担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之责,如将此明确写入声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于声乐教育的民歌传承讨论更顺理成章。通过对民歌特殊演唱方法的补漏来找寻符号化传承丢失的语义,更多考虑的是传统民歌和民歌教学演唱实践中两者在现实中是否真正地相互融合。中国族群众多,地域风格多元,声乐教师将合理的演唱方法与不同族群多元演唱技法进行对接还需要音乐学家和声乐教育者的共同努力。民歌教育传承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后母语传承的空间扩展背景,中国声乐应回归到现代民族声乐建立之初在唱法上坚持“以传统为主、西洋为辅”的起点上。如果欲将民歌等传统人声艺术的演唱技巧作为未来中国声乐主体性建构的方向,中国高校应将传统人声演唱技巧的教育传承列入中国声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大纲,达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中国声乐发展的双赢局面。我们以音乐学家樊祖荫在谈到耿生廉先生和民歌时提到的民歌传承作为本书的结束语:“我们在做着传承的工作,我们是民歌的二传手……我们学校几位教授民歌的年轻教授,在耿先生的影响下,始终坚持着这样的一条路子,我觉得要发扬中国音乐学院这样一个优秀传统,真正地把原生民歌传承下去。”
萧 璇
2022 年8 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