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05 5.9折 ¥ 179 全新
库存191件
作者[法]埃克多·马洛 著,作家榜经典名著 出品,陈伯祥 译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67291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79元
货号29443588
上书时间2024-11-27
小男孩雷米是个孤儿,自幼和疼爱他的养母生活在一起,过着贫穷、宁静而又简单的生活。
然而,因工伤致残的养父却将他卖给了身份神秘的流浪艺人,雷米一下子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在一波三折的冒险生活中,雷米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心智也不断成长,直到有一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
《苦儿流浪记》问世后经久不衰,被翻译成中、英、德、俄、日等各国文字,被誉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不读的童书经典”。
翻开本书,让孩子收获乐观、坚强和勇气,养成一生好性格!
小男孩雷米是个孤儿,自幼和疼爱他的养母生活在一起,过着贫穷、宁静而又简单的生活。
然而,因工伤致残的养父却将他卖给了身份神秘的流浪艺人,雷米一下子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在一波三折的冒险生活中,雷米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心智也不断成长,直到有一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
《苦儿流浪记》问世后经久不衰,被翻译成中、英、德、俄、日等各国文字,被誉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不读的童书经典”。
翻开本书,让孩子收获乐观、坚强和勇气,养成一生好性格!
[法] 埃克多·马洛
(Hector Malot, 1830—1907)
法国著名作家,与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生活于同一时代。
出生于塞纳河沿岸的拉布耶。从小热爱观察,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兴趣:树木、花草、昆虫、鸟兽、来往的船只和陌生......
童年时在母亲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少年时曾在鲁昂读书,后到巴黎学习法律,成年后决心投身文学。一度尝试戏剧表演但遭遇失败。凭借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他成为巴黎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不久,马洛辞职到乡下定居写作。30岁时,他出版了本书《阿曼特》,此后笔耕不辍,佳作频出。49岁时出版了《苦儿流浪记》,这部他写给自己女儿吕西的作品,一举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
65岁时,他宣布封笔;67岁时,他又带着两部全新作品回归读者视野。马洛一生热爱文学,写作了60余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译者简介
陈伯祥
知名翻译家,1942年生于上海市崇明,现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法语专家委员会专家,代表译作《苦儿流浪记》经久不衰。
1960—196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早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后一直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和文化部。
1982—2002年,先后在中国驻比利时等国的多个使馆任职,相继为文化部和广电总局翻译了几十部中国故事片和纪录片,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所获荣誉:
2010年获中国翻评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12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
2013年获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事业资格考试突出贡献奖”。
部
章 在村子里 002
第二章 养父 014
第三章 维泰利斯先生的杂耍班 025
第四章 慈母的家 038
第五章 途中 049
第六章 我的首场演出 058
第七章 学习 072
第八章 翻山越岭 082
第九章 我遇见了一位脚穿七里长靴的巨人 086
第十章 在法庭上 096
第十一章 在船上 110
第十二章 我的位朋友 136
第十三章 捡来的孩子 153
第十四章 雪和狼 164
第十五章 心里美先生 189
第十六章 进入巴黎 204
第十七章 卢尔辛街的一个戏班主 213
第十八章 冉蒂里采石场 232
第十九章 丽丝 243
第二十章 花农 258
第二十一章 支离破碎的家 267
第二部
章 前进 292
第二章 一座黑城 319
第三章 推车工 335
第四章 水灾 346
第五章 在掌子面里 363
第六章 营救 380
第七章 一堂音乐课 407
第八章 王子的奶牛 421
第九章 巴伯兰妈妈 446
第十章 旧家和新家 465
第十一章 巴伯兰 477
第十二章 寻找 495
第十三章 德里斯科尔一家 516
第十四章 “孝敬你的父亲和母亲” 531
第十五章 卡比的堕落 545
第十六章 华丽的婴儿服不说真情 553
第十七章 阿瑟的叔父詹姆士·米利根先生 560
第十八章 圣诞节之夜 568
第十九章 马西亚的忧虑 576
第二十章 博勃 602
第二十一章 天鹅号 615
第二十二章 华丽的婴儿服道出真相 629
第二十三章 大团圆 644
小男孩雷米是个孤儿,自幼和疼爱他的养母生活在一起,过着贫穷、宁静而又简单的生活。
然而,因工伤致残的养父却将他卖给了身份神秘的流浪艺人,雷米一下子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在一波三折的冒险生活中,雷米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心智也不断成长,直到有一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
《苦儿流浪记》问世后经久不衰,被翻译成中、英、德、俄、日等各国文字,被誉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不读的童书经典”。
翻开本书,让孩子收获乐观、坚强和勇气,养成一生好性格!
[法] 埃克多·马洛
(Hector Malot, 1830—1907)
法国著名作家,与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生活于同一时代。
出生于塞纳河沿岸的拉布耶。从小热爱观察,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兴趣:树木、花草、昆虫、鸟兽、来往的船只和陌生......
童年时在母亲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少年时曾在鲁昂读书,后到巴黎学习法律,成年后决心投身文学。一度尝试戏剧表演但遭遇失败。凭借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他成为巴黎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不久,马洛辞职到乡下定居写作。30岁时,他出版了本书《阿曼特》,此后笔耕不辍,佳作频出。49岁时出版了《苦儿流浪记》,这部他写给自己女儿吕西的作品,一举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
65岁时,他宣布封笔;67岁时,他又带着两部全新作品回归读者视野。马洛一生热爱文学,写作了60余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译者简介
陈伯祥
知名翻译家,1942年生于上海市崇明,现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法语专家委员会专家,代表译作《苦儿流浪记》经久不衰。
1960—196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早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后一直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和文化部。
1982—2002年,先后在中国驻比利时等国的多个使馆任职,相继为文化部和广电总局翻译了几十部中国故事片和纪录片,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所获荣誉:
2010年获中国翻评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12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
2013年获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事业资格考试突出贡献奖”。
我是个捡来的孩子。
然而八岁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母亲,因为每当我哭鼻子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女人温柔地把我搂在她怀里,摇晃我,我的眼泪也就不再流了。
没有一回不是在她亲我的小嘴后,我才上床睡觉的。当十二月的寒风夹着鹅毛大雪吹打白花花的玻璃窗的时候,她一面把我的脚捂在她手掌心里,一面给我唱歌,那歌儿的调子和几句歌词至今还印在我的记忆中。
每当我沿着野草丛生的小路,或者在遍地长着石楠树的荒山野岭放牧,遇到雷阵雨袭击的时候,她总是跑来找我,撩起她的羊毛裙子,盖在我的头和肩膀上,让我藏在里面躲雨。
每当我与同伴吵嘴的时候,她常常听我伤心地哭诉,并且好言好语地安慰我,或者开导我。
这一切以及其他种种事情,比如她对我说话的态度,她瞧我时的眼神,她对我的疼爱,她责备我时的那种温情,都使我相信:她就是我的亲生母亲。
后来我才知道她只是我的养母。
我的家乡,更确切地说是我在那儿长大的村子——因为我没有自己的家乡,没有出生地,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或者说我在那儿度过童年的村子叫夏凡侬,这是法国中部贫穷的一个地方。
这种贫穷并不是村民们缺乏毅力或好吃懒做所致,而是因为土地不肥沃:那里的地表土层很浅,要想获得丰收,就得施肥和改良土壤,而当地又缺少这种条件。因此,除了偶尔可以看到屈指可数的几块耕地外(至少我说的那个时期是这样),到处都是长着石楠树和金雀树的荒地,荒地的尽头是荒漠。在高高的大片荒丘上,长着一些被凛冽的寒风抽打着的枯萎小树,到处是奇形怪状的弯杈曲枝。
只有走下山坡来到平川,才可看到青翠茂盛的好看的树,高大的栗树和遒劲的橡树就生长在河边或小块的牧场上。
在一块平地上,在一条通向卢瓦尔河支流的水势湍急的小溪边,有一所房子,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
直到八岁,我在家里还从来没有见过男人,但我的母亲并不是寡妇,她的丈夫是个砖石匠,像当地许多出外打工的人一样,他也在巴黎干活。
从我能够观察和理解周围事物的时候起,他一次也没有回来过。有时候他仅仅托回村的某一个同他一起干活的师傅捎个口信。
“巴伯兰大妈,您丈夫身体挺好,他要我告诉您,工作还顺当。他又给您带了点钱来。钱在这里,您要不要点一点?”
话就那么几句,但巴伯兰妈妈已感到心满意足:丈夫身体不错,他干活挣钱,能养活自己。
巴伯兰长年累月住在巴黎,不要以为他与妻子不和,这种别离同夫妻不和睦毫不相干。他待在巴黎,那是因为活儿把他留住了。当他老了,他会带着一笔积蓄回到老伴儿身边,老两口儿就可避免因岁月的流逝而丧失劳动力所带来的贫困。
十一月某日的傍晚,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在我家的篱笆门前停下,那时我正忙着在门口劈树枝。他没有推门,只是抬起头瞧了瞧我,问我这里是不是巴伯兰大妈的家。
我请他进屋。
他推开篱笆门,门轴吱呀一响,他不紧不慢地走进屋里。
我从来没有见过身上沾了这么多泥浆的人。他满身是泥,一片片的泥巴,有的已干,有的仍然湿漉(lù)漉的,一望可知,他在泥泞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久很久。
巴伯兰妈妈听见我们的说话声,急忙走出来。当这个生客跨进门槛的时候,她正好和他打了个照面。
“我从巴黎给您带消息来了。”他说。
一定又是那几句简单的话,我们的耳朵快要听腻了。但是,这次他说话的口气和以前说“您丈夫身体挺好,工作还顺当”时的声调截然不同。
“啊,我的主啊!”巴伯兰妈妈合着双手惊叫了起来,“热罗姆一定出事啦!”
“嗯,是的。不过您千万不要吓坏了身子。您丈夫是受了伤,这是真的,但他没有死,可能残废了吧。他现在住在医院,我的病床和他挨着,他乘我回家,让我顺便把情况告诉您。我不能多待,天快黑了,我有三里路要走呢!”
巴伯兰妈妈一心想知道个究竟,她请客人留下来吃饭,说路很不好走,树林里有饿狼,劝他还是第二天一清早动身为好。
客人在壁炉旁坐下,他一面吃,一面向我们叙述事故发生的经过。原来是脚手架倒塌,把巴伯兰半个身子全压在里边。因为有人证明巴伯兰不应当站在出事地点,所以包工头拒绝支付任何抚恤金。
“不走运,可怜的巴伯兰!”他说,“不走运,脑子灵活的人会想办法得到一笔赔偿费,可您丈夫一分钱也要不到。”
他一边烘烤裤腿,裤子上烘干的泥块变得硬邦邦的,一边不断重复着“不走运!”这句话,看起来他是真心难过。在他看来,只要果真能够得到一笔赔偿,残疾了也算值得。
“不过,”他把经过讲完后说,“我建议热罗姆和承包商打官司。”
“打官司?可要花一大笔钱呀!”
“不错。不过要是官司打赢了……”
巴伯兰妈妈真想去一趟巴黎,可是这么一次长途而费钱的旅行又谈何容易!
第二天上午,我们下山到村子里去请教本堂神父。神父在没有弄清楚巴伯兰妈妈此行对她丈夫有没有用处以前,不会让她动身。他给接受巴伯兰治疗的那个医院的讲道神父写了封信。数天后,他接到口信,说巴伯兰妈妈不用启程,不过她应当寄一笔钱去,因为她丈夫受了伤,要和承包商打官司。
几天、几个星期过去了。巴伯兰常有信来,都是催着要钱的。后一封要得比前几封更加急迫,声称如果钱已花光,就该卖掉奶牛筹钱。
只有和农民一起在乡下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卖奶牛”这三个字所包含的痛苦和绝望。
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奶牛是一种反刍(chú)动物;那些爱好到乡间去步行闲逛的人则认为,啃着青草的奶牛在抬起它沾满露水的鼻子时是一幅很好的风景画;对于城里的儿童来说,奶牛是提供制作牛奶咖啡和奶酪的食材;不过在农民的眼里,奶牛却是宝中之宝。一个农民不管他穷到什么地步,不管他家里人口再多,只要他的牛棚里还有一头奶牛,他一家就不会受饥挨饿。牧童用一条牛绳,或者干脆用根柳条拴在牛角上,就可以沿着杂草茂密的小径放牧,那里的牧草不属于任何人。晚上,全家喝着用黄油做的汤,用牛奶送土豆下咽。丈夫、妻子和孩子,一家老小全靠奶牛活命。
巴伯兰妈妈和我直到那时几乎还没有吃过什么肉,然而多亏了那头奶牛,我们的日子过得还挺不错。奶牛不仅是我们的奶妈,而且是我们的同伴和朋友。别以为它是愚蠢的牲口,相反,这是一种十分聪明而且有灵性的动物。你越是训练它,它在这方面的素质就越高。我们常常抚摸它,和它聊天。它懂得我们的话,它那圆圆的、温顺的大眼,很善于向我们表达它的愿望和感受。
总之,我们喜欢它,它也喜欢我们。这就把一切说清楚了。
然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和它分手,因为只有“卖奶牛”才能满足巴伯兰的要求啊!
家里来了个牛贩子,他仔细地打量露赛特,东摸摸,西摸摸,摇摇头,露出不满意的神态,嘴里说着已经重复了上百遍的话。他说这是头穷人家养的牛,不中他的意,没法倒卖;又说它不出奶,用这种奶做的黄油质量次。末了他说,完全出于好心,想帮帮像巴伯兰妈妈这样一位好大嫂的忙,他才乐于买下这头奶牛。
可怜的露赛特,仿佛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哞(mōu)哞地惨叫着,不肯走出牛棚。
“您绕到它后边去赶。”牛贩子说,一边取下挂在他脖子上的鞭子,递给我。
“那不行!”巴伯兰妈妈说。
她牵着牛,轻轻地说:
“走,乖乖,走呀,走。”
露赛特不再反抗。上路后,买主把它拴在自己的大车后面,它只能跟着马奔跑。
我们回到屋里很久后,还可以听到它低沉的叫声。
从此我们与牛奶和黄油绝缘。早上,我们啃的是一片干面包;晚上,吃的是土豆蘸(zhàn)咸盐。
卖掉露赛特没几天,狂欢节到了。往年过节,巴伯兰妈妈总是给我做好吃的,又是油煎鸡蛋薄饼,又是馅饼,看到我吃得饱饱的,她总是高兴得眉开眼笑。那时我们有露赛应牛奶和黄油,我们用牛奶和面,用黄油起锅。
现在我只好伤心地对自己说,再也没有露赛特了,再也没有牛奶和黄油了,再也不会有狂欢节了。
可是巴伯兰妈妈做了件出乎我意料的事。尽管她是个不愿意东讨西借的人,这次她却到这家要杯牛奶,那家讨块黄油。中午我回家时,发现她正往陶瓷面盆里倒面粉。
“哟,面粉?”我一边说着,走了过去。
“对了,我的小雷米,这是精白面粉哩!你闻闻,多香!”她笑嘻嘻地说。
假如我有勇气的话,我真想问问弄这些面粉来是准备做什么。正因为我太想知道了,我反倒不敢开口讲出来。再说,我实在不想把“今天是狂欢节”这句话说出口,免得让巴伯兰妈妈心里不好受。
“面粉可以用来做什么?”她瞧着我问道。
“可以做面包。”
“还有呢?”
“做面糊。”
“还有呢?”
“天哪……不晓得了。”
“怎么不晓得!你是个好孩子,你是不想说。你心里明白:今天是狂欢节后一天,是吃油煎鸡蛋薄饼和馅饼的日子。可是你清楚我们没有牛奶和黄油,因此你不敢说,是吧?”
“啊,巴伯兰妈妈!”
“你的心思嘛,我早已经猜到,所以我想了点办法,过这个节就不会让你愁眉苦脸。你瞧瞧木箱里有什么?”
木箱盖猛地被掀开,我马上发现里面有牛奶、黄油、鸡蛋和三个苹果。
“把鸡蛋拿来,”她对我说,“我打鸡蛋,你削苹果。”
在我把苹果切成薄片的空当儿,她把鸡蛋打在面粉里,一起调匀,还不时往上浇一勺一勺的牛奶。
面团和好后,巴伯兰妈妈把面盆搁在热灰上。只等天色一黑,我们就可吃上油煎鸡蛋薄饼和馅饼这顿晚餐了。
说真的,我觉得白天过得太慢,我不止一次地掀开盖在面盆上的布。
“你别让面凉了,”巴伯兰妈妈说,“当心面发不起来。”
可是面团照样发得很好,它渐渐鼓起来,表面还有一个个快要裂开的小气泡,从发酵的面团里散发出鸡蛋和牛奶浓郁的香味。
“去劈点柴,”她吩咐我,“要烧明火,不能有烟。”
蜡烛也终于点燃起来。
“往炉子里加木柴!”她对我说。其实这样的话她没有必要再说第二遍,因为我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刹那间,壁炉里燃起熊熊的火焰,抖动的火光把整个厨房照得通明。
巴伯兰妈妈这时从墙壁上取下煎锅,放在火上。
“拿黄油来!”
她用刀尖挑了一块像小核桃仁那么大的黄油,放在平底锅里。黄油即刻融化,发出吱吱的响声。
啊!这好闻的香味,的确使人垂涎三尺,尤其因为我们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过这种香味了。
这也是一种欢乐的音乐,黄油发出的吱吱声和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奏出一支欢乐的乐曲。
当我如此聚精会神地听着这音乐般的声音的时候,院子里好像突然响起了脚步声。
谁会在这时候打扰我们?很可能是邻居家来借火吧。
我没有去多想,因为巴伯兰妈妈刚把勺子放在面盆里,一勺乳白色的面糊滑到了平底锅里,这种时候万万不能分心。
木棍撞击门槛,门忽然开了。
“谁呀?”巴伯兰妈妈问,连身子也没有转过去。
一个男人闯了进来,火光照着他整个身子。我看见他穿着白色工作服,手里拿着一根粗木棍。
“你们正在过节呀?别不好意思!”他粗声粗气地说。
“哎哟,我的主啊!”巴伯兰妈妈惊叫起来,她赶紧把锅放到地上,“是你呀,热罗姆?”
然后,她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把我推到站在门口的那个男人面前,说:
“这是你爸爸。”
(《苦儿流浪记》)圆圆才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我说这是故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