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粮食,粮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粮食,粮食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6.1 4.6折 79 全新

库存11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弘,八月天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71112011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29360357

上书时间2024-11-27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以主要粮食作物的进化历史、生产历史为背景,以我国粮食核心区建设发展、生产技术进步、粮食生产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线,讴歌和书写了河南在小麦、玉米等育种、生产技术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奋斗在农业战线上攻克难关、攀登高峰的优秀集体、个人典型感人故事,诠释了粮食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命脉作用和新中国粮食事业在短短的70多年时间里取得的飞跃式进步,力图在对河南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转变的描写中,促使民众牢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巨大进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何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现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文艺评论及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撰写有大量理论、评论文章等。著有理论专著《生存的革命》《探险者》《我看》《超越还是重复》和长篇纪实文学《命脉》等,主编有《走在重振雄风的路上——改革开放30年的河南文艺》《坚守与突破——中原作家群论坛》《中原之星文库》等,主持完成《图说河南文学史》《经典河南》等。曾获三、四、五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二、三届河南省文学奖,首届杜甫文学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是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
尚伟民:笔名八月天,主任记者,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发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现实书》《永远的村庄》,长篇小说《中原狐》《城市的月光》,长篇报告文学《鸾鸣三川》等,其中参与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玉米人》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起飞——郑州要建航空港》获评2016年度中原文艺精品创作项目。采写过大量通讯、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内参等,获得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一等奖、河南省新闻一等奖、河南省科技新闻一等奖等。



目录

古人吃什么 …… 001
古老的“五谷” …… 002
作为国家象征的“稷” …… 003
彼黍离离 …… 007
民之所食,豆饭藿羹 …… 009
作为食物的大麻 …… 014
小麦不小 …… 016
麦哥麦姐 …… 025
主食——水稻 …… 032
米弟米妹 …… 037
丝绸之路与粮食革命 …… 040
芝麻绿豆的事 …… 043
地理大发现 …… 045
后起之秀——玉米 …… 047
救命的红薯 …… 054
土豆这等“薯辈” …… 058

002
饥荒无情 …… 063
饥饿下的人性 …… 064
不堪忍受的饥饿 …… 068
无尽长的死亡线 …… 069
遍及全球的饥荒 …… 072
一个新中国家庭的粮食记忆 …… 075
“缺粮款”与工分 …… 076
曾经的温饱生活 …… 084
饥荒带来的磨难 …… 088
红薯当家时代 …… 098
六○后的贫苦记忆 …… 106
再不愁缺粮 …… 113
粮食生产运动 …… 117
从“不足温饱”到“吃饱吃好” …… 118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 122
从“戈壁荒漠”到“绿洲良田” …… 127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 134
目录
003
国家战略 …… 143
“粮丰工程” …… 144
河南课题 …… 151
粮食核心区 …… 157
保护“命根子” …… 162
18 亿亩耕地红线 …… 167
中原奇迹 …… 173
中原金秋 …… 174
产粮大省 …… 181
沉重的“翅膀” …… 186
粮农沐春风 …… 192
取消农业税 …… 202
粮食直补 …… 204
中央一号文件 …… 205
大旱见“同心” …… 208
总理的关怀 …… 211
种粮大户 …… 219
今昔白马坡 …… 223
家庭农场 …… 225
现代农业生力军 …… 228
打造“国人厨房” …… 233

004
粮食的供给侧改革 …… 237
优质小麦的标杆 …… 238
强筋“新乡小麦” …… 242
弱筋小麦的出路 …… 249
优质粮食工程 …… 253
籼与粳 …… 256
超级稻 …… 264
原阳大米 …… 268
立体种养 …… 273
玉米产业链 …… 277
需求猛增的大豆 …… 281
种豆在中原 …… 284
正阳花生 …… 287
芝麻开门 …… 295
种子的力量 …… 30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302
别忘了他们 …… 307
河南的水稻专家 …… 309
许为钢的小麦育种突破 …… 317
“北赵南颜” …… 322
“北蔡南吴” …… 324
杂交小麦的开拓者范濂 …… 327
目录
麦田里的战狼 …… 328
“周麦之父”郑天存 …… 330
玉米育种奠基人吴绍骙 …… 333
玉米杂交种的开创者李竞雄 …… 337
“西部种子生产基地开拓者”陈伟程 …… 340
玉米“一号种子” …… 343
“玉米人”程相文 …… 344
花生专家张新友 …… 346
小芝麻大学问 …… 349
农业的“芯片” …… 352
005
科技之光 …… 355
新“管家” …… 356
信息高速公路 …… 360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365
“东方红” …… 369
“飞手”郭永肖 …… 371
化肥的力量 …… 377
测土配方施肥 …… 380
转基因的影响 …… 387
种地的学问 …… 397

006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 405
面粉业 …… 406
中原面食遍世界 …… 411
方便面 …… 415
永城的“白色经济” …… 419
速冻食品的三全热 …… 423
“思念” …… 429
“六畜”之首 …… 434
那个养猪的 …… 437
养殖在中原 …… 442
养禽吃蛋 …… 445
乳业兴旺 …… 450
无鱼不成席 …… 456
菜篮子 …… 458
果盘子 …… 464
后 记 …… 468
参考资料 …… 473



内容摘要

本书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以主要粮食作物的进化历史、生产历史为背景,以我国粮食核心区建设发展、生产技术进步、粮食生产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线,讴歌和书写了河南在小麦、玉米等育种、生产技术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奋斗在农业战线上攻克难关、攀登高峰的优秀集体、个人典型感人故事,诠释了粮食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命脉作用和新中国粮食事业在短短的70多年时间里取得的飞跃式进步,力图在对河南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转变的描写中,促使民众牢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巨大进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编推荐

何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现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文艺评论及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撰写有大量理论、评论文章等。著有理论专著《生存的革命》《探险者》《我看》《超越还是重复》和长篇纪实文学《命脉》等,主编有《走在重振雄风的路上——改革开放30年的河南文艺》《坚守与突破——中原作家群论坛》《中原之星文库》等,主持完成《图说河南文学史》《经典河南》等。曾获三、四、五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二、三届河南省文学奖,首届杜甫文学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是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
尚伟民:笔名八月天,主任记者,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发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现实书》《永远的村庄》,长篇小说《中原狐》《城市的月光》,长篇报告文学《鸾鸣三川》等,其中参与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玉米人》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起飞——郑州要建航空港》获评2016年度中原文艺精品创作项目。采写过大量通讯、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内参等,获得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一等奖、河南省新闻一等奖、河南省科技新闻一等奖等。



精彩内容
不堪忍受的饥饿

在中国历史上,饥荒、农民起义、王朝更替,每隔不到三百年肯定会上演一次。不论哪个朝代,每一次农民大起义,基本都与饥饿有关。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说:“我国历史上累次发生的农民起义,无论其范围的大小,或时间的久暂,实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这实已成为历史的公例。”

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明末李自成起义,均造成了旧王朝的颠覆。在清代,特别是嘉庆道光以来的特大灾荒,也曾引发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些或大或小的农民反抗运动,有的直接颠覆了王朝的统治,有的对国家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旱涝虫灾是粮食发展的克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基本上就是看天种粮,靠天吃饭,听天由命。遇上自然灾害,百姓束手无策,农业生产必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或减产,或颗粒无收,接下来便是面对饥荒的威胁。

造成饥饿的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天灾,还因为统治者的暴政及惨无人道的掠夺。人们被逼到绝境,突破了忍耐的极限,生死攸关之际,便一呼百应,揭竿而起。

公元前 3 世纪,秦朝末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次大规模的、由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秦二世胡亥昏庸残暴,加重人民徭役、赋税负担。人们从土地上收获的粮食,缴税之后所剩无几。广大人民被饥饿所迫,艰难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后,在奔赴戍守渔阳的途中,陈胜、吴广振臂一呼,树起反旗,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

东汉晚期,宦官、外戚明争暗斗,朝廷腐败,加上边疆战事不断,整个国势日趋疲弱。公元 184 年,全国遭遇大面积干旱,老百姓辛苦耕作的庄稼,到头来颗粒不收。然而,灾情之下,朝廷的税收没有一厘一毫的减少,徭役、兵役依然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人民食不果腹,苦不堪言。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聚众而反。这就是著名的黄巾起义。“反民”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对东汉朝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毋庸讳言,黄巾起义就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索,也由此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为了支付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战争赔款,弥补由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加之外国工业品的大量倾销,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自发组织进行反抗,农民斗争此起彼伏,起义多达一百多次。

1851 年,在洪秀全的率领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中国人民深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爆发辛亥革命。

纵观中国古代史,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后期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产生的粮食分配问题。饥荒,不一定都是由天灾引发的,很多时候是人祸——富商、地主肆意兼并贫农和自耕农的土地,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农民年年辛苦劳作,年年温饱不济,致使农民生产积极性遭遇打击。农民的生产动力不足,粮食就会越来越少,终走投无路,只能聚众起义。不难看出,稍稍明智点的古代帝王,都会懂得这样的道理,以“重农抑商”为治国之道,来保证人民的温饱。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谁会去造反?

 

无尽长的死亡线

 

电影《一九四二》上映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前,大多数人对 1942 年河南那场饥荒的情景知之甚少。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改编自河南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刘震云的这部作品被称为“调查体小说”,大约是用小说的笔法进行纪实写作吧。刘震云所写的是他的家乡豫北的情形,事实上,1942 年 7 月至1943 年春,河南 110 个县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数十万甚至百万人失去生命,中原大地饿殍遍野,尸塞于道。关于这场灾难,除少数幸存老人的记忆外,见于当时文字记载的只有《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和《前锋报》特约记者李蕤等人的报道。

1985 年第十三辑《河南文史资料》收录了李蕤写于 1942 年的一组报道,取名《无尽长的死亡线——1942 年豫灾剪影》。这组文章当时以“本报灾区通讯”的形式刊发于南阳的《前锋报》上,作者署名“流萤”。

1943 年 5 月,《前锋报》发行了单行本,取名《豫灾剪影》。《豫灾剪影》出版后轰动一时,但只印刷了 2000 册。2006 年,李蕤的女儿宋致新编辑出版了《1942:河南大饥荒》,其中收录有《豫灾剪影》。

据《河南灾情实况》记载,1942 年,河南入春之后全省连续三个月大旱无雨,致使麦收不足二成。持续的干旱,使得红薯、高粱、荞麦也几乎绝收。秋季再遇蝗灾,移动的蝗虫遮天蔽日,所过处凡绿叶皆被吃绝。干旱、蝗灾导致的绝收在河南大地蔓延。

饥馑之年,在通许、伊川、偃师、汝阳、密县、郑州、尉氏、许昌、睢县、西华、桐柏、南阳、唐河、新蔡等尚未沦陷于日寇的“国统区”,国民政府的军粮依然按照正常年份征收。河南驻军以抗战的名义强征军粮,硬派赋税,几乎掠走了农民家中所有的粮食,人们被一步步逼到了死亡线上。

没有粮食,河南百姓开始以树叶、野草、杂菜等“非粮”物品来维持生命。这些东西平时都是给牲畜吃的,此时却成了人们的美食。连蒺藜这样平时牲畜都不吃的东西,也成了救命的食物,大小树皮被扒得精光。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大雁屎也开始成为食物。大雁吃的是粮食,拉的屎里还有不少没消化完的粮食籽。饿得头晕眼花的人们,已经顾不饥荒无情得大雁屎又脏又臭。饥饿让他们变得啥都敢吃。

饥饿主宰了一切,人们的想法就是吃,起码的人性被抛到九霄云外。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当树皮、杂草这些东西都没得吃时,有人开始卖儿鬻女。

在河南很多地方的村集上,出现了公开的“人市”,卖孩子就像卖白菜,孩子头上插上一根谷草,即表示是待卖的。《界首一览》记载了当时许多河南女孩无以为生,被卖到安徽界首一带做妓女的悲惨境遇。饥饿待毙之时,有的丈夫不忍心妻子饿死,就劝她跟别人走;而妻子为了不让丈夫饿死,就求丈夫把自己卖掉。据传,方城县有一对夫妇,无法维持生活,妻子被卖出,分手时,妻子对丈夫喊道:“你来,我的裤子囫囵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丈夫听完此话,与妻子抱头痛哭,然后毅然说道:“不卖你了,死也死在一起!”在残酷的现实中,总有人性未泯的人给我们带来感动——这对相爱相怜的夫妻,成为那场大饥荒漫天黑色中的亮点。

未到 1942 年底,河南已有大批农民饿死。活着的人们,像躲避瘟疫般地逃离家园,迈着踉跄的步子,踏上了逃荒的漫漫征途。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枝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路上不断有弃婴在哭泣和死去。

沿途许多像狼一样的野狗,长得膘肥肉厚。野狗从沙土堆里把尸体扒出来,像狼一样吞吃人肉。

面对饥饿,人潜在意识中的狼性被唤醒,开始吃人。野地里到处是尸体,在夜幕的掩护中,有人割死人肉吃。

《前锋报》记者李蕤在《豫灾剪影》中写道,河南郑县(今郑州)一个老太婆和她的丈夫马水道,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杀死吃掉,两人被抓时,身上还藏着一包人肉。

《大公报》驻河南战地记者张高峰撰写的长篇通讯《饥饿的河南》,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了当时的情景:

近我更发现灾民每人的脸都浮肿起来,鼻孔与眼角发黑。起初我以为是因饿而得的病症。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吃了一种名叫“霉花”的野草中毒而肿起来。这种草没有一点水分,磨出来是绿色,我曾尝试过,一股土腥味,据说猪吃了都要四肢麻痹,人怎能吃下去!灾民明知是毒物,他们还说:“先生,就这还没有呢!我们的牙脸手脚都是吃得麻痛!”现在叶县一带灾民真的没有“霉花”吃,他们正在吃一种干柴,一种无法用杵臼捣碎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