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民生财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民生财政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5.2 6.6折 38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勇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4430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3879059

上书时间2024-11-27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围绕“财政改革”和“民生改善”两条线索展开,共涉及百姓生活的十个方面,分别是吃饭、居住、出行、教育、文化、就医、养老、就业、安全和环境。为便于读者朋友阅读,本书在具体行文时,每一章都遵循了大致相同的结构体系,先回顾历史,再分析现状,然后选择该领域的两三个焦点话题重点解剖,后提出该领域相应的财政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
张勇,男,1978年生于陕西省澄城县,经济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主讲《公共经济学》《经济博弈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财政理论与实践等,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各级各类地方产业规划项目十多项,教育教学改革类项目五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合著三部。

目录
前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一、百姓餐桌演变/

二、百姓饮食现状/

三、焦点1:食品安全问题/

四、焦点2:舌尖上的腐败/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吃饱穿暖/

第二章

居者有其屋,有家才有爱/

一、百姓居住演变/

二、百姓居住现状/

三、焦点1:保障房保障谁?/

四、焦点2: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居民生活冲突/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安居工程/

第三章

风沙何所惧,天涯任我行/

一、百姓出行演变/

二、百姓出行现状/

三、焦点1:高铁热,走出急/

四、焦点2:拥堵易,停车难/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安心出行/

第四章

读书破万卷,犬子已成龙/

一、国民教育演变/

二、百姓教育现状/

三、焦点1:农村学前教育之伤/

四、焦点2:中国家庭教育之困/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教书育人/

第五章

嬉闹逗笑玩,文化在民间/

一、文化娱乐演变史/

二、民间文化现状/

三、焦点1:喜忧参半的农村文化/

四、焦点2:影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精神富足/

第六章

要民众健康,需就医舒心/

一、百姓就医演变/

二、百姓就医现状:有喜亦有忧/

三、焦点1:百姓问题在身边——等不等?等!/

四、焦点2:百姓问题在身边——报不报?报!/

五、焦点3:百姓问题在身边——费不费?费!/

六、民生财政改革之身康体健/

第七章

百善孝为先,美夕阳红/

一、百姓养老演变/

二、中国式养老现状/

三、焦点1:快步到来的人口老龄化/

四、焦点2:被遗忘的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老有所养/

第八章

就业创业忙,增收增乐难/

一、民众就业演变/

二、居民就业现状/

三、焦点1:大学生就业之“痛”/

四、焦点2:何人能明民工苦/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就业创业/

第九章

与正义为友,保身心平安/

一、历史上的百姓安全与正义/

二、辩证看安全正义现状/

三、焦点1:网络安全问题/

四、焦点2:跌倒老人你敢扶吗?/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气正心明/

第十章

惜一份能源,守一片蓝天/

一、节能环保的历史/

二、百姓生活环境现状/

三、焦点1:家用太阳能板为何走不进家庭?/

四、焦点2:垃圾围城/

五、民生财政改革之宜居宜业/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围绕“财政改革”和“民生改善”两条线索展开,共涉及百姓生活的十个方面,分别是吃饭、居住、出行、教育、文化、就医、养老、就业、安全和环境。为便于读者朋友阅读,本书在具体行文时,每一章都遵循了大致相同的结构体系,先回顾历史,再分析现状,然后选择该领域的两三个焦点话题重点解剖,后提出该领域相应的财政改革思路。

主编推荐
张勇,男,1978年生于陕西省澄城县,经济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主讲《公共经济学》《经济博弈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财政理论与实践等,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各级各类地方产业规划项目十多项,教育教学改革类项目五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合著三部。

精彩内容
1.遍地“过度医疗”之伤

所谓过度医疗,是指医生违背了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情实际需求,实施不恰当、不规范、不道德的医疗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起;病不起,药费利润10倍起”。网上流传的民谣,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看病贵的现状。过度医疗犹如一个“无底洞”,吞噬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国家、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无形中抵消了医保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近年来,我国过度医疗现象屡禁不止,一方面,它是对药品等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明明是不需要的药品和检查却让患者承受,这无疑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它不仅没起到正确治疗的目的反而会损害人群的健康,一些医源性疾病就是由过度医疗引发的。除此之外,过度医疗也使得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许多患者都产生了害怕去医院害怕看见医生的心理,因为每次看病都会有种“被宰”的感觉。社会风气被这种畸形的医疗模式所损害,无疑加重了患方对医生的不信任,也使得医院的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公益形象被抹黑。

2.“过度医疗”究竟谁之过?

其实过度医疗有很多原因,医院机制、医生的趋利思想、医德水平的低下、文化素质低、卫生常识的多寡以及经济状况的优劣都有可能造成过度医疗。下面分别从“医疗制度”、“医生”、“患者”这三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1)关于医疗制度的“刚性”分析

在我国,许多医院的指标下达给科室,与科室成员还有科室主任的业绩挂钩。在年终述职时,病床使用率、就诊人数等是主要的考核指标。但医院会要求各科室业绩每年都有增长,否则第二年科室主任的位置就难保了。作为医生,如果他不去创收,受损的不单单是他个人的利益,还有其他科室成员的利益。如果自己不想被排斥,不想活在一个怨恨的圈子里,他必须昧着良心。还有一部分医生为了生存问题,为了维持一天100元的收入的话,如果100%的利润,他只要开200元的药就够了,如果10%的利润,他今天必须开1000元的药,如果开1000没开到那开个500还是可以的,不然全家就跟着喝西北风。这就是医院里所谓的开单提成,药品回扣。

(2)关于医生的“无奈”分析

医院也出现过因为轻微碰撞前来就诊的病患,表面看不出相关受伤症状,当时就诊的医生也就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类似CT的检查,但等到几天之后脑内出血时病人已经来不及抢救了。病患的家属随后也是对医院和就诊医生不依不饶,斥责医生为什么不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出现这种情况医生的声誉会下降。所以医患关系的不和谐让医生倾向于开出更多的检查单。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医生越来越不敢冒险也不愿意轻易做出诊断,因为一旦诊断出错很可能给医生带来严重的后果。有的时候多检查一下,也是为了更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在当前这个人人都有着强烈法律意识的社会,医院和医生一个不小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多一些检查实际上终对医生本身也是一种保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许多事例以及“若要富,闹大夫”的传言使大多数医务人员自保意识进一步加强。所以医生不得不更加的谨慎,他会让病人做很多额外的检查或是做些替代性的检查,比如一般的肺炎只需要拍一个胸片就可以确诊但也有些情况是只能用更精确CT才能得出检查结果,这时医生为了避免麻烦就会让疑似肺炎的病人直接接受CT检查而不是去拍胸片。这毫无疑问地加重了那些低收入的百姓的负担,使他们艰辛的生活变得更加贫困。

(3)关于患者就医理念的“转变”分析

一位家长带着发烧的小孩来医院就诊,在诊断为感冒的同时陈医生给患病的小孩开出了平时感冒所用的常见药品,但是当患病孩子的家长看到这个处方单时就向医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挂吊水呢,这样孩子还能少遭点罪,感冒也能早点好。”后在家长的一再要求下,陈医生无奈同意孩子进行医疗输液。“我们也曾经试过尽量不给孩子开抗生素的药物,但是有遇到过不太讲理的家长,甚至还为挂不挂水的事情和我们产生过争执。”陈医生无奈地向记者诉说着。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倾向于用贵的药治病和好的仪器检查身体,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贵的就是好的,而不去考虑贵的药品或者检查需要与否。对于这种现象,患者希望病情早点消退、身体尽快恢复健康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再加上道听途说就认为输液比吃药的效果要快,不会耽误上班是错误的。

事实上,一生病就急着用快的治疗方式,这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产生抗药性,严重时会导致生病无药可治。因为我们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和病毒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一生病,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去打点滴,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道,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而且打点滴会使血液中不溶性微粒增多,不溶性微粒就会大量地蓄积在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肺静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甚至引起癌症等。

3“过度医疗”该如何解决?

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过度医疗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认为,公立医院的目标是以小的成本获得的健康产出,而不是追求利润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增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关键是转变激励机制,从支付方式、考核评估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得医院和医生主动以提高人民健康、控制医疗费用为目标。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过度医疗的问题,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医院、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积极配合,单纯依靠所谓的医德教育显然是“无知”的表现,尤其在当前社会下,毕竟医生是生活在“人人为我”的环境下,否则他们也难以生存。因此,解决过度医疗问题需从医疗监管、政府投入、公众常识几方面着手。

(1)完善医疗服务的监管制度

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医疗、药品、手术、护理等费用进行规定,这项办法目前已经在上海实行,比如患者到三甲医院进行阑尾炎手术,从入院到出院的总花销不得超过5000元。当然,收费标准是指平均值,这项办法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医生平均在每位患者上的医疗消费。这项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过度检查、用大处方来治疗小病的现象。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医生对这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直接与其奖金、评优挂钩,导致医生在月底会根据自己本月的收治情况对接下来收治的患者进行“筛选”,选择病情较轻、不用开刀的患者,治疗方式也往往十分简单。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实行不好,会使医生走向过度医疗的相反面——消极治疗。我国现行的诊疗收费中,药品、手术耗材、人工器官占了很大一部分,医生的手术所得往往不足总费用的一个零头,这种畸形的费用结构需要改革。加强医疗服务的监督和管理,并提高医生的劳动所得,才能将医生从“卖药养家”中解放出来,也有利于百姓的身体健康。

(2)加大政府在医疗领域的投入

近几年,政府在医保、新农合方面不断增加投入,从表面上看患者的医疗费用有所减少,但对医院方面的投入改变不大,其医疗总费用并未改变,只是政府和患者共同承担而已,形成了医院、政府、患者三方之间的市场空间。市场化势必将经济放在位,医院服务的方向出现了偏差,增加了医疗总费用,浪费了公共资源。不少过度医疗现象出现在过度检查的问题上。医院为提高诊疗水平会提高医院硬件水平,采购甚至进口大量昂贵的检查设备,虽然新设备的检查效果好,但是也提高了患者的费用,医院通过检查收费来回收仪器的成本,医生也会借检查来提高自己的收入。如果政府将这些设备“国有化”,则可以有效地减少以上现象的发生。

(3)增加公众的健康常识

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公众对自身健康水平也越来越关注,也慢慢开始积累医学常识。世界上不缺药物,真正缺乏的是用药的思维和方法,以及对人的关怀。少用药、巧用药和好别用药,应当是医生首要的治疗原则,也是公众应该了解的治病原则。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经验的主妇能够识别出哪些水果、蔬菜是新鲜的,哪些是撒过水的。如果关于健康常识的宣讲频繁,微信平台多推送一些健康知识,我们的医学常识也越来越普及,公众就会变得越来越专业,这就会大大减少过度医疗的发生,因为过度医疗往往发生在患者完全没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