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1.3 5.2折 ¥ 21.8 全新
库存606件
作者李长之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ISBN9787550172838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1.8元
货号29342133
上书时间2024-11-24
《孔子的故事》是著名批评家、文化研究学者李长之先生的代表作品,其以更加生活化的视角、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主要的思想结晶,向我们展现了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他的讲述,我们能够穿越长达两千年的漫长时光,看到一位真实而又生动的“万世师表”。
《孔子的故事》从孔子的童年开始,依次讲述了孔子家族的没落、成长历程的艰辛、政治斗争的无奈、游历诸侯国的波折、教育学生的尽责、晚年生活的凄凉。全书选篇包括《孔子的故事》《儒家之根本精神》《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及《论语》精选。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诗人,出版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多部专著及《夜宴》《星的颂歌》等诗集,发表论文六百余篇。其中《鲁迅批判》是经鲁迅先生本人过目的一部专著,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和帮助。
李长之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知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古文阅读基础。1929年,李长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部,学习期间,为《益世报》编辑副刊《前夜》;1931年进入清华大学,参与《文学季刊》编辑,主编《清华周刊》文艺栏,创办《文学评论》。毕业后,李长之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李长之文字功底扎实,又极具创作才气,终生都在坚持研究和创作,是20世纪杰出的文艺批评家之一。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 在挫折中前进
四 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 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十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十一 从中都宰到司寇
十二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十三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十四 孔子终于出走
十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
《孔子的故事》是著名批评家、文化研究学者李长之先生的代表作品,其以更加生活化的视角、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主要的思想结晶,向我们展现了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他的讲述,我们能够穿越长达两千年的漫长时光,看到一位真实而又生动的“万世师表”。
《孔子的故事》从孔子的童年开始,依次讲述了孔子家族的没落、成长历程的艰辛、政治斗争的无奈、游历诸侯国的波折、教育学生的尽责、晚年生活的凄凉。全书选篇包括《孔子的故事》《儒家之根本精神》《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及《论语》精选。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诗人,出版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多部专著及《夜宴》《星的颂歌》等诗集,发表论文六百余篇。其中《鲁迅批判》是经鲁迅先生本人过目的一部专著,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和帮助。
李长之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知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古文阅读基础。1929年,李长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部,学习期间,为《益世报》编辑副刊《前夜》;1931年进入清华大学,参与《文学季刊》编辑,主编《清华周刊》文艺栏,创办《文学评论》。毕业后,李长之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李长之文字功底扎实,又极具创作才气,终生都在坚持研究和创作,是20世纪杰出的文艺批评家之一。
引 子
两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公元前六二四—前五四七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五四〇—前四八〇年),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jiā)牟尼(约生于公元前五五〇年),在中国有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Yàn)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二二—前四八一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五一三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资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lǐ),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公元前六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这以前的文化是被贵族垄断的,但在社会剧烈变动、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时,这种垄断情况就被迫改变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在这一改变中就起了桥梁作用。他们顺应了当时人们学习文化、学术和各方面知识的迫切需要,开创了私人教授学生、传播文化的新教育制度。孔子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卓越的教育家。
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终于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终于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终于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时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一,这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一,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一,这虽然含有新的因素但终于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早的、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提起孔子,我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这样的称号,他似乎只是一位生活在书本中的圣贤,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其实,孔子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在父母的期待中出生,在他们的庇佑下成长。但好景不长,在他只有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