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土壤学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0.8
5.2折
¥
59.8
全新
库存23件
作者胡宏祥,谷思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83922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245601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壤母质与成土因素、土壤肥力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形成与分类、土壤分布规律与中国土壤分布、中国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附录包含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形态要素的观察及土壤剖面的观察等土壤学基本技能知识。
目录
前言
绪论 1
节 土壤资源 1
一、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1
二、中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2
第二节 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4
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4
二、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5
四、土壤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 5
第三节 土壤与土壤肥力 6
一、土壤 6
二、土壤肥力 6
第四节 土壤学的发展历程 8
一、土壤学的起源 8
二、西欧土壤学派 8
三、俄国土壤学派 9
四、美国土壤学派 9
五、中国土壤学的发展 10
六、土壤学的学科分支 10
第五节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10
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11
二、综合交叉研究 11
三、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 11
四、新技术的应用 11
章 土壤母质与成土因素 12
节 地球圈层与地壳化学元素组成 12
一、地球圈层 12
二、地壳的化学元素组成 14
第二节 地壳的矿物组成 15
一、矿物的概念及类型 15
二、原生矿物 15
三、次生矿物 17
第三节 地壳的岩石组成 20
一、岩石的概念及类型 20
二、岩浆岩 20
三、沉积岩 22
四、变质岩 23
五、三大类岩石的关系 24
第四节 岩石的风化 25
一、风化作用 25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25
三、风化阶段 26
第五节 土壤母质 27
一、土壤母质的概念 27
二、土壤母质的类型 27
第六节 土壤的形成因素 29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29
二、成土因素的作用 30
第二章 土壤肥力的物质组成 35
节 土壤矿物质 35
一、土壤颗粒分级 35
二、矿物质土壤颗粒的组成和性质 37
三、土壤质地 41
四、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43
五、土壤质地的改良 45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46
一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含量 46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47
三、土壤有机质的存在状态 48
四、土壤腐殖质 48
五、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52
六、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中的作用及其调节 57
第三节 土壤生物 61
一、土壤生物类型 61
二、土壤微生物特性 64
三、土壤动物特性 66
四、土壤酶特性 66
第四节 土壤水分状况 67
一、土壤水分的基本知识 67
二、土壤水分类型与土壤含水量 68
三、土壤水的能量 73
四、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76
五、土壤水运动状况 79
六、土壤水分的调节 82
第五节 土壤空气状况 83
一、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83
二、土壤气体交换 84
三、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调节 86
第六节 土壤热量状况 88
一、土壤热量来源 88
二、土壤的热学性质 88
三、土壤的热量平衡及热量状况 90
四、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调节 91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94
节 土壤胶体性质 94
一、土壤胶体概念及种类 94
二、土壤胶体的带电性 94
三、土壤胶体构造 95
四、土壤胶体的肥力性质 96
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 99
一、土壤酸碱物质来源 99
二、土壤酸度 100
三、土壤碱度 101
四、土壤缓冲性 102
五、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03
六、土壤酸碱性调节 104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性 105
一、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105
二、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106
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106
第四节 土壤孔性 107
一、土壤孔隙度 107
二、土壤孔隙类型 109
三、土壤孔隙评价 109
第五节 土壤结构 110
一、土壤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110
二、土壤结构的形成 111
三、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112
四、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 113
第六节 土壤耕性和物理机械性 114
一、土壤耕性 114
二、土壤物理机械性 115
三、土壤耕性管理 116
第四章 土壤养分状况 118
节 土壤养分概述 118
一、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18
二、养分形态 118
第二节 土壤氮素 118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和形态 118
二、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土壤供氮能力 119
第三节 土壤磷素 120
一、土壤磷素的含量和形态 120
二、土壤磷素的转化与土壤供磷能力 121
第四节 土壤钾素 122
一、土壤钾素的含量和形态 122
二、土壤钾素的转化与土壤供钾能力 123
第五节 土壤中钙、镁和硫 123
一、土壤中的钙和镁 123
二、土壤中的硫 123
第六节 土壤微量元素 124
一、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形态 124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转化与供给微量元素的能力 124
第七节 土壤养分状况的调节途径 124
一、培肥土壤,增强土壤自调能力 124
二、根据作物需要,实行合理施肥 125
三、调节土壤营养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供肥力 125
第五章 土壤形成与分类 126
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126
一、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126
二、土壤主要发生过程 127
三、土壤的形态特征 130
第二节 世界土壤分类 132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33
二、世界土壤分类概况 133
三、土壤发生学分类 133
四、土壤诊断学分类 136
五、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138
第三节 中国土壤分类 139
一、分类概况 139
二、土壤发生学分类 141
三、土壤系统分类 143
第六章 土壤分布规律与中国土壤分布 147
节 土壤分布规律 147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47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147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148
四、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149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布 150
一、总体分布特征 150
二、地带性土壤的特点 151
三、非地带性土壤的特点 152
第七章 中国土壤类型 154
节 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 154
一、棕色针叶林土 154
二、暗棕壤 155
第二节 棕壤和褐土 156
一、棕壤 156
二、褐土 157
第三节 黄棕壤和黄褐土 158
一、黄棕壤 159
二、黄褐土 160
第四节 红壤和黄壤 162
一、红壤 163
二、黄壤 166
第五节 砖红壤和赤红壤 167
一、砖红壤 167
二、赤红壤 169
第六节 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 172
一、黑土 172
二、黑钙土 174
三、栗钙土 176
四、棕钙土 177
五、灰钙土 179
第七节 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181
一、灰漠土 181
二、灰棕漠土 183
三、棕漠土 184
第八节 砂姜黑土、潮土和草甸土 185
一、砂姜黑土 185
二、潮土 187
三、草甸土 189
第九节 水稻土 190
一、水稻土的形成特点 190
二、不同地区水稻土的特征 192
三、低产水稻土的利用与改良 192
第十节 紫色土和石灰(岩)土 194
一、紫色土 194
二、石灰(岩)土 195
第十一节 石质土和粗骨土 196
一、石质土 196
二、粗骨土 196
第十二节 白浆土 197
一、白浆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197
二、成土过程 197
三、剖面形态 198
四、主要理化性质 198
第十三节 盐碱土 198
一、盐碱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198
二、成土过程 199
三、剖面形态 199
四、主要理化性质 199
第八章 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 201
节 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 201
一、土壤资源盲目开发利用 201
二、土壤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
三、非农占地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202
四、土壤退化严重,危害巨大 203
五、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204
第二节 土壤障碍因子与地力提升 205
一、土壤地力概念 205
二、土壤障碍因子 205
三、土壤地力提升 205
第三节 土壤退化及防治 208
一、土壤退化及其原因 208
二、土壤退化的类型 209
三、土壤退化评价理论与方法 211
四、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 216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219
一、土壤污染 219
二、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220
三、土壤污染修复标准的建立 225
四、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 227
第五节 土壤资源保护 230
一、土壤资源清洁生产 230
二、土壤资源保护的策略 231
主要参考文献 233
附录 235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35
二、土壤形态要素的观察 238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 243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壤母质与成土因素、土壤肥力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形成与分类、土壤分布规律与中国土壤分布、中国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附录包含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形态要素的观察及土壤剖面的观察等土壤学基本技能知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