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7.5 7.5折 ¥ 49.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陈树强 李璐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87904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29166017
上书时间2024-11-24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教程》是一本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集。书中的案例涉及不同的服务领域,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不同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每一个案例都按照案例背景、需求分析、服务计划、服务过程、服务评估的脉络,详尽地展示了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实际过程。书中的案例由资深的社会工作者根据自己的实务经验撰写而成,并由社会工作专家进行点评和理论拓展,进一步对案例中涉及的理论应用、方法选择、技能技巧、拓展经验等方面进行强调和讲解。本案例集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可以增进读者对社会工作实务直观和深入的了解,适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学习资料,同时也可供一线社会工作者作为实务指导手册及培训教材使用。
陈树强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哲学博士(社会福利)。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兼任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等。出版《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专著)、《社区工作》(主译)、《谈话调研方法》(主编)等著作;发表《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以证据为本的实践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等论文。
李璐龄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社会服务管理硕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法学学士,社会工作师。现任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总干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医学和心理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导师,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会长(代)等。从事社会工作行业十余年,在社区发展、老年服务、社工机构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务经验。曾获全国优秀老年社工、北京市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首都美社工、北京市“民政榜样”、西城区“百名英才”等荣誉。
部分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案例一:认知障碍症照护者支持小组服务
案例二:老年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小组服务
案例三: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服务
案例四: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症老人个案管理服务
案例五:认知障碍症老人小组服务
案例六:老年生命教育个案服务
第二部分 社区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案例一:社会工作助力社区参与型协商服务
案例二:“地锁胡同”停车自治社区协商服务
案例三:增能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案例四:地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案例五: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第三部分 社会救助及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案例一: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服务
案例二:社区特困供养老年个案服务
案例三:低保家庭青少年个案服务
案例四:精准救助个案服务
案例五:儿童大病救助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案例六:慢性疾病患者个案服务
第四部分 整合性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案例一:认知障碍症多维介入服务
案例二: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
案例三:社区公益中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
案例四: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
案例五:医院社会工作服务
案例六:社区老人需求与养老服务对接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教程》是一本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集。书中的案例涉及不同的服务领域,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不同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每一个案例都按照案例背景、需求分析、服务计划、服务过程、服务评估的脉络,详尽地展示了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实际过程。书中的案例由资深的社会工作者根据自己的实务经验撰写而成,并由社会工作专家进行点评和理论拓展,进一步对案例中涉及的理论应用、方法选择、技能技巧、拓展经验等方面进行强调和讲解。本案例集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可以增进读者对社会工作实务直观和深入的了解,适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学习资料,同时也可供一线社会工作者作为实务指导手册及培训教材使用。
陈树强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哲学博士(社会福利)。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兼任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等。出版《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专著)、《社区工作》(主译)、《谈话调研方法》(主编)等著作;发表《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以证据为本的实践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等论文。
李璐龄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社会服务管理硕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法学学士,社会工作师。现任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总干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医学和心理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导师,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会长(代)等。从事社会工作行业十余年,在社区发展、老年服务、社工机构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务经验。曾获全国优秀老年社工、北京市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首都美社工、北京市“民政榜样”、西城区“百名英才”等荣誉。
(一)服务需求
认知障碍症是一种慢性渐进性退化、不可逆疾病,其典型症状是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定向力障碍,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终导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与人格的变化。中晚期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脾气古怪、容易动怒、猜疑、起居日夜颠倒、游走、产生幻觉、攻击他人,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等。认知障碍症患者除了需要日常生活方面的一般照护外,还需要安全、精神病症和心理方面的特殊照护。患者从轻度记忆力减退及认知障碍到后的植物人状态,要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这对患者和家属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此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照护者的照护质量。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照护者,无论是家属还是护工,都面临不同症状引发的困惑。
1.疾病知识及支持不足带来的挫败感
认知障碍症与其他疾病有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老年认知障碍症不仅有记忆力退化,还有躯体功能的丧失。一个人患了老年认知障碍症,往往会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加重家属的经济负担,拖垮家属的耐心。正如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所指出的,当一个家庭成员被诊断患有认知障碍症后,其照护者很容易成为第二个患者。
张老师夫妇退休前均任职于大学。然而从14年前老伴被诊断出认知障碍症后,张老师的生活轨迹也随之而变化。当了解到疾病已经无法治愈,她希望能在老伴记忆退尽之前带他四处走走,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延缓其病情的恶化。但是时间仍然慢慢带走了她老伴的记忆力,随之各器官机能也慢慢退化,现在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护工照护日常生活,这样的生活一点隐私和尊严也没有。推着轮椅走在大学校园里,遇到原来的同事学生打招呼时更不知
如何应对,她曾经一度因想不通老伴为什么会得此怪病而抑郁。
由于照护者对疾病知识了解有限,对疾病的不合理认知使家属照护者具有病耻感,长期缺乏支持给照护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加大了照护者致病的风险。
2. 照护技能与支持不足带来的无力感
对认知障碍症照护者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对他们传授护理知识的重要性,甚至更为紧迫。已有临床护师指出,护理认知障碍症患者的专业技能要求并不高,而对照护者的时间和情绪上的要求非常高。由于照护任务繁重,认知障碍症老人的照护者普遍感到身心疲惫,特别是心理压力很大,但是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却非常有限。
张大姐照顾A阿姨已经两年多了。尽管A阿姨才60多岁,一切尚能自理,但由于患有认知障碍症,她的记忆力下降严重,且伴有重复行为。A阿姨关心的事情是买菜做饭,等女儿下班回家。她会不停地追问张大姐我们一会儿去买什么菜和做饭相关的问题。往往在张大姐告知其答案不到5分钟后仍然会重复同样的问题。据张大姐说每天这样的问题需要重复几十遍,而自己需要重复回答几十遍,但是张大姐仍然会压制内心的情绪面带微笑地回复A阿姨,为此张大姐还自嘲说“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认知障碍症所伴随的种种症状让张大姐手足无措。
由此可见,认知障碍症照护者因社会支持不足给照护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压力,亟须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应对困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