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51.1 7.5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贾东荣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70874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143941
上书时间2024-11-24
从帝王术到平民技能——对领导力的冷思考
当前的中国,“领导力培训”可能是热的培训项目,上至学府的北大、清华,下至街道、居委会和各种社会组织,无不开设各种形式的“领导力培训班”,各类普通学校也面向教师和学生开拓这类培训。“领导力培训”可谓当前靓的“网红”。
(一)中华大地近年来是流行风的热土,流行风一波接一波,层出不穷,且流行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笔者的记忆中,此前已经流行过两波大的“领导热”。
波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行的是领导科学以及领导人的奇闻逸事。其时,国门初开,人们开始沐浴西风美雨,对西方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感到新鲜。新鲜中还带有一丝神秘和崇拜。对领导科学的崇拜不仅受到时代的影响,还有对刚刚过去的历史的反思。即对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现象的反思。人们企图通过对“外来和尚”的解读来理解这些不正常现象,尤其是对特定历史阶段领导人的行为和心理作出解读。其时,人们不仅忙着阅读各种版本的“领导科学”,更热衷于阅读各种版本的领导人的奇闻逸事,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仅列宁、斯大林、、周恩来这些昔日的领导人的日常生活点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曾经毁誉参半的陈独秀、托洛茨基等人,甚至曾经的反面人物蒋介石、希特勒、东条英机等人,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翻了出来,给予重新评价。时人以能够学习和掌握领导科学为荣,以掌握领导人的奇闻逸事为时尚。其实多数人读的是外国学者的译作,有的并非学术著作。西方的领导学著作,多使用心理学和数理统计,晦涩难懂,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也不是读几本“领导科学”就能够掌握的。倒是对领导人的街谈巷议深入民间,成为领导学流行的副产品。
第二波是与“领导科学”同时兴起且自2000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领导艺术”热。相对于“领导科学”,国人似乎更热衷于探究和谈论“领导艺术”,就此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出版了部分著作,但这些文章著作多以解读今古名人的领导艺术为主,其间夹杂了众多的猜测和演绎,学术性不足。虽然不乏真正的学术著作,但就其总体而言,多数类似真正的小说家言,起码不是科学的学术著作。这波“领导艺术热”和本次“领导力热”相衔接,让人难以截然分开。
“领导学”在我国的流行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前后关注的主题不同。但人们对领导行为和领导能力追崇的热度不减。
(二)社会对领导力的追捧,实际是对卓越领导人的追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跨越了西方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快速增加,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区,但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依然明显,仍有上千万贫困者,部分生产力过剩与部分领域的生产不足并存,高新技术突破与低端技术并行,部分城市徒具现代化的外表,人心与思维百年未有大的明显变化。成就与问题并存。人们在深思、在追问,我们有卓越的领导人,我们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开始形成与时俱变的文化,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存在?
曾经,所谓的历史告诉我们:帝王将相是天生圣人,是上天的星宿下凡。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帝王将相,是上天的安排,他们的责任是天生的。每位开国之君诞生时都会伴随各种灵异现象,如刘邦母亲与龙野合而生刘邦,姜原践巨人脚印而生后稷,姬昌生时有圣瑞;晋武帝司马炎发委地、手过膝,天生异象,等等。
围绕治国理政,东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建议。在东方,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孙武、吴起、孙膑为代表的兵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诸子百家,均提出了自己对领导者主要是帝王的认知和建议。其中,韩非子的思想代表性,他曾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注文:《韩非子·扬榷》。】“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注文:《韩非子·人主》。】“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注文:《韩非子·显学》。】他要求“废先王之教”,【注文:《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注文:《韩非子·五蠹》。】;“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注文:《韩非子·有度》。】他认为民众“恶劳而好逸”,因此要用法来约束,才能“禁奸于未萌”。【注文:《韩非子·心度》。】他认为臣子队伍容易混入五种蠹虫,产生八种奸邪行为。“五蠹”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者)、商工之民;【注文:《韩非子·五蠹》。】所谓“八奸”包括君主的妻妾、亲信侍从、叔侄兄弟、有意讨好君主的人、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人、搜寻说客辩士以制造舆论收买人心的人、豢养亡命之徒以自强的人、结交大国以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注文:《韩非子·八奸》。】他们都有可能威胁国家安全,君主要防范和控制这些人。在西方,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撰写了《君主论》,教育君主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马基雅维利将君主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分开,主张君主要懂得使用野兽的思维进行统治。他反对君主守信义,主张君主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还要求君主伪装善人和虔信宗教,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注文: [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因此,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领导学多被视为帝王之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被称为帝王心术。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前述的异象瑞征是当时的领导人为了神化自己故意编造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龙,起码刘邦不可能是他母亲与龙野合而生。其他人的所谓异象可能是后来的附会或巧合。当然也有人认为,领导人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素质和能力,这种观点被称为领导特质论。早期领导特质论者认为领导人的特质与生俱来,只有天生具有领导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领导特质论强调领导者自身一定数量的、独特的、能与其他人区别的品质和特质对领导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西方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似乎找到了证据,证明领导者在社交性、坚持性、创造性、协调性等方面超过了普通人。但我们知道,具备这些特质,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真正的领导者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被领导者,领导者的某些技能和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学习获得的。就此而言,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有其先进的一面。
在现实中,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不可能穷尽世间万物,不可能在所有的事务上都是权威。社会需要领导者,不是的领导者,而是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领导者。人世间变幻万千,随时随地会出现例外情况,需要随时随地选择方向或把握机会,为自己的伙伴、成员、组织指出方向。社会需要的是领导者群体。而世间众人,只要有心,都可以且可能成为领导者。
随着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世界开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将是产业的融合发展和重新分化,制造业与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服务业与农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所有的行业将重新融合、组合、分化,我们今天熟知的岗位和技术,在不久的未来会以新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的发展代表了这种趋势。巨变在即,未来将来,未来是美好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在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同时充满了担心和疑虑,迫切需要更多有能力的领导者出现,为大家指明未来、明确发展方向。
(三)由于历史的积淀,中国传统强调权威和祖宗之法,强调经验传承。举凡碰到什么事,总喜欢说我祖上怎么怎么样或我爸爸是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善于崇拜强者或能人,或者喜欢围堆,总想着法不责众。遇事则喜欢观望、随大流,独自行动或奋起的少。网络放大了国人的这种特性。我们经常会见到所谓的“吃瓜群众”,聚集在微信群、微博或QQ内,为某些所谓的强人注水或添砖加瓦。按说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领导者或领导力的追求不应太热、太广泛,因为按照传统的套路,社会已经配置了各种层面的领导者,为人们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未来已见,方向已明,人们已经心有所属。但目前对领导力如此热烈的追捧,说明人们仍有疑虑。尤其是位居社会中上层者,他们的心态更能说明问题,更有代表性。如果说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了千年未遇之巨变,祖宗之法已无法应对的话,那么当中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追赶西方已届完成,与西方国家共同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要享受革命的成果,还要应对革命的风险时,社会需要更多的领导者,需要活跃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领导者,需要各个领域的领航者。
(四)我们的语言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某些句子、某些词语甚至某些语调,都带有强烈的褒贬或所谓的春秋笔法。久而成俗,语言和行为被泛道德化,社会也因此而分层。似乎坐而论道、形而上者,就是高尚或高人一等,起而行动、形而下者,就是社会的底层。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领导力理论似乎也沾染上了这种东西。有著作借用古人之言将领导者分为英、俊、豪、杰四个层次或庸人、士人、君子、贤者、圣者五个层次。【注文: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7页。】在提升领导力方面讨论多的是悟道。实际上,领导力就是实践中有用的一系列人们能看得到的技巧和能力。严格来说,领导力就是一种行动能力。人的领导力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只能从实际的领导过程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知行合一者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坐而论道无行动力者永远不可能是领导者,多不过是所谓的精神领袖。
对于领导者来说,基本的问题是面对快速变化、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情势,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对组织来说,面对日益复杂的客观形势,如何选择自己的领导者。领导者和组织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以变制变,好梦成真。判断和决断的基础是客观情势及其蕴含的内在规律。更主要的是在决断之后的执行。如果决断无法执行,意味着决断不符合客观实际,领导是无效的。
(五)领导是一种行为。所有的领导行为都是在领导过程中实现的。
所有的领导者都是在被领导者的认可和接受下成为领导者的,没有无被领导者的领导者,也没有无领导者或无被领导者的领导行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构成组织的主体,这种组织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当领导者的判断或决策被被领导者认可或接受从而影响被领导者行为时,领导行为形成。因此,有人认为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同时,领导者也受到被领导者影响。
领导力理论研究的是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效能,是在特定的环境或面向特定成员作出判断或决策并能将决策执行下去的能力,或者影响别人的能力。领导力理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自己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理念转化为员工的行动,把愿景转换为现实,把障碍转化为革新,把分裂转化为团结,把风险转化为奖赏。【注文:[美]库泽斯、[美]波斯纳:《领导力》,李丽琳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转化的核心是行动,是影响和影响力。
(六)多年来,在教授管理学、行政学课程和从事管理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对领导行为产生了兴趣,阅读了大量的领导学著作,尝试着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领导行为。
笔者发现,成功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特殊的素质和能力。人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尤其是决策力和影响力,但具备了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不一定是好的领导者,甚至不一定是领导者。
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偏好,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偏重工作,有的擅长判断分析,有的擅长决策决定,有的擅长执行落实,有的擅长资源配置和调整。无论哪种情况,都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很多时候,起作用的似乎是领导团队,有时候,起作用的似乎又是领导者个人,不一而足。
每一项领导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都是领导者结合自己的能力,对形势作出判断和决策,进而组织实施和执行的。领导行为是否成功,成功的效能是多少,既取决于领导者对客观形势的把握力、对客观形势的认知力、特定时期的决策力、对现状的批判力,内部外部的协调力,也取决于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处理危机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在领导行为中缺一不可,一个不足就可能导致失败。但有时又瑕不掩瑜。在领导行为中,判断效能的关键永远不是你哪个方面做得好,而是你有哪方面的缺陷以及这个缺陷带给整体的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撰写了本书,同时也将这本书献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青年领导力课程班,祝愿我们的课程班越办越好!本书借助刘邦的经历来谈领导力的培养,着力点主要在刘邦的领导力,不涉及对刘邦的历史评价,也不改变主流历史观对刘邦的评价。
领导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行动。所有的领导行为都是在领导过程中实现的。所有的领导者都是在被领导者的认可和接受下成为领导者的,没有无被领导者的领导者,也没有无领导者或无被领导者的领导行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构成组织的主体,这种组织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当领导者的判断或决策被被领导者认可或接受从而影响被领导者行为时,领导行为形成。因此,有人认为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同时,领导者也受到被领导者影响。领导力理论研究的是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效能,是在特定的环境或面向特定成员做出判断或决策并能将决策执行下去的能力,或者影响别人的能力。领导力理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自己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理念转化为员工的行动,把愿景转换为现实,把障碍转化为革新,把分裂转化为团结,把风险转化为奖赏。转化的核心是行动,是影响和影响力。多年来,在教授管理学、行政学课程和从事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我对领导行为产生了兴趣,阅读了大量的领导学著作,尝试着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领导行为。我发现,成功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素质和能力,西方学者称为领导特质论。人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尤其是决策力和影响力,但具备了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不一定是好的领导者,甚至不一定是领导者。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偏好,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偏重工作,有的擅长判断分析,有的擅长决策决定,有的擅长执行落实,有的擅长资源配置和调整。无论哪种情况,都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很多时候,起作用的似乎是领导团队,有时候,起作用的似乎又是独裁者。不一而足。每一项领导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都是领导者结合自己的能力,对形势作出判断和决策,进而组织实施和执行的。领导行为是否成功,成功的效能是多少,既取决于领导者对客观形势的把握力、对客观形势的认知力、特定时期的决策力、对现状的批判力,内部外部的协调力,也取决于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处理危机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在领导行为中缺一不可,一个不足就可能导致失败。但有时又瑕不掩瑜。在领导行为中,判断效能的永远不是你哪个方面做得*好,而是你有哪方面的缺陷以及这个缺陷带给整体的影响。在分析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领导行为时,我们擅长运用单个学科或跨学科的方法或知识体系,将其条分缕析,探讨其行为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动作,甚至将其认知为定理、真理,甚至天命永定。殊不知,无论你使用的方法多么先进,都是现有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认知,代表的是当前的认知水平。无论你对领导行为还原得多么细致,也只是还原了部分,你对当时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变化不可能回复原貌,你所做的分析永远只能是部分,以部分妄图概括全貌,无疑是不正确,或者是不完全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学科或跨学科的分析与学习是片面的。只有超学科的问题导向的学习才有可能离事实更近,更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建议是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而非掌握知识。因此,让同学们从单纯的知识学习中摆脱出来,掌握学习的方法,把知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是显性知识。我们知道未被描述的是隐性知识。领导学和领导力就是这样的,一旦明明白白地描述出来,就是过时的无用的东西,只能重新组合。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划分揭示了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与人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人的认知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恐怕这也是领导力分析与领导行为事实之间的距离吧!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尝试着做一些分析。哪怕是一些错误的甚至反向的分析,也是我们的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撰写了这部著作。同时这本书将作为我们学校的青年领导力课程班的教材。
贾东荣,男,1968年11月,山东省齐河人,现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教授。兼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主持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3项,出版专著5本,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篇,其中CSSCI收录6篇。
目录
篇 领导与领导力
一、领导与领导功能
二、领导的实现机制
三、领导力与领导力开发
第二篇 从布衣到皇帝:刘邦的领导过程
一、游手好闲,不治产业
二、先入咸阳,推翻秦朝
三、还定三秦,平楚建汉
四、从王到皇帝的转变
五、无为而治
六、大风歌起,歃血为盟
七、刘邦的领导力与领导艺术
第三篇 决策的能力与艺术
一、决策的原则
二、决策之道
第四篇 用人的能力与艺术
一、选才的标准
二、鉴才之道
三、揽才途径
四、用人韬略
五、团队发展与团队建设
第五篇 授权的能力与艺术
一、敢于授权
二、善于授权
三、授权之道
第六篇 协调的能力与艺术
一、上行协调的能力和艺术
二、平级协调的能力与艺术
三、下行协调的能力与艺术
第七篇 激励的能力和艺术
一、激励原则
二、激励方式
第八篇 思想工作的能力与艺术
一、鼓唇摇舌,善于游说
二、以退为进,步步为营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四、解决问题,引导思想
五、恩威并行,远交近攻
六、思想沟通,政治攻势
第九篇 市场经营的能力与艺术
一、战略谋划
二、战术指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领导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行动。所有的领导行为都是在领导过程中实现的。所有的领导者都是在被领导者的认可和接受下成为领导者的,没有无被领导者的领导者,也没有无领导者或无被领导者的领导行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构成组织的主体,这种组织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当领导者的判断或决策被被领导者认可或接受从而影响被领导者行为时,领导行为形成。因此,有人认为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同时,领导者也受到被领导者影响。领导力理论研究的是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效能,是在特定的环境或面向特定成员做出判断或决策并能将决策执行下去的能力,或者影响别人的能力。领导力理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自己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理念转化为员工的行动,把愿景转换为现实,把障碍转化为革新,把分裂转化为团结,把风险转化为奖赏。转化的核心是行动,是影响和影响力。多年来,在教授管理学、行政学课程和从事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我对领导行为产生了兴趣,阅读了大量的领导学著作,尝试着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领导行为。我发现,成功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素质和能力,西方学者称为领导特质论。人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尤其是决策力和影响力,但具备了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不一定是好的领导者,甚至不一定是领导者。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偏好,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偏重工作,有的擅长判断分析,有的擅长决策决定,有的擅长执行落实,有的擅长资源配置和调整。无论哪种情况,都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很多时候,起作用的似乎是领导团队,有时候,起作用的似乎又是独裁者。不一而足。每一项领导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都是领导者结合自己的能力,对形势作出判断和决策,进而组织实施和执行的。领导行为是否成功,成功的效能是多少,既取决于领导者对客观形势的把握力、对客观形势的认知力、特定时期的决策力、对现状的批判力,内部外部的协调力,也取决于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处理危机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在领导行为中缺一不可,一个不足就可能导致失败。但有时又瑕不掩瑜。在领导行为中,判断效能的永远不是你哪个方面做得*好,而是你有哪方面的缺陷以及这个缺陷带给整体的影响。在分析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领导行为时,我们擅长运用单个学科或跨学科的方法或知识体系,将其条分缕析,探讨其行为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动作,甚至将其认知为定理、真理,甚至天命永定。殊不知,无论你使用的方法多么先进,都是现有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认知,代表的是当前的认知水平。无论你对领导行为还原得多么细致,也只是还原了部分,你对当时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变化不可能回复原貌,你所做的分析永远只能是部分,以部分妄图概括全貌,无疑是不正确,或者是不完全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学科或跨学科的分析与学习是片面的。只有超学科的问题导向的学习才有可能离事实更近,更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建议是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而非掌握知识。因此,让同学们从单纯的知识学习中摆脱出来,掌握学习的方法,把知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是显性知识。我们知道未被描述的是隐性知识。领导学和领导力就是这样的,一旦明明白白地描述出来,就是过时的无用的东西,只能重新组合。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划分揭示了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与人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人的认知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恐怕这也是领导力分析与领导行为事实之间的距离吧!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尝试着做一些分析。哪怕是一些错误的甚至反向的分析,也是我们的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撰写了这部著作。同时这本书将作为我们学校的青年领导力课程班的教材。
贾东荣,男,1968年11月,山东省齐河人,现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教授。兼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主持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3项,出版专著5本,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篇,其中CSSCI收录6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