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4.2 5.0折 ¥ 48 全新
库存264件
作者李国翠 著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58418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123698
上书时间2024-11-24
自 序
不知不觉间,我进入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18年了。与18年前相比,现在我的很多个性特征早已悄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细想来,这些变化无不与我逐渐能够正视自己、越来越少地使用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当年的我性格怯懦,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因此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总会刻意逃避,这当然也与我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总之,因为心理素质一直不是很好,而且多愁善感,所以我在同学中间甚至得了一个“林黛玉”的绰号。可想而知,当时的我有多么脆弱不堪。
幸运的是,这些年来在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我的个性终于得以改变,我切实感受到了自己心理成长带来的变化。我逐渐无惧困难,而且能够直面并解决困难,从心底升腾起一种踏实、坦荡的成就感。
我开始相信,其实很多问题从来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很多时候是我们对困难的恐惧情绪让我们裹足不前——我们被想象中的恐惧打败了。
当我从一个心理学的学习者变成一个心理学的临床咨询医生后,每天都要接待大量被生活问题困扰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的问题,跟我当初的困惑极其相似。
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人类的痛苦也是相通的。很多年前,弗洛伊德就把人类痛苦的机制揭示出来,并归纳总结为一种客观规律,并为其命名为“防御机制”。
什么是防御机制?心理学家唐纳德·梅尔泽对此有一句通俗而又简短的解释:“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人类生命的主题,大多都与痛苦及挑战有关。人类会本能地启用防御机制去防御痛苦,尤其是当我们非常脆弱、非常渺小的时候。防御机制可以保护我们暂时活下去,但是长期使用防御机制的后果就是,防御机制会被固化下来,成为我们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本能且的反应。这会大大限制我们生命可以延展的宽度,终给我们带来新的痛苦。
我们通常讲的“了解自己”,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了解自己当初回避了怎样的痛苦、麻烦、挑战,然后再去尝试面对自己曾经一味回避的东西,消除旧有模式,让自己回到可以自由选择的状态里。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任何防御机制,而且防御机制并不都是消极的。但如果它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停下来感受一下:
一直以来,我们是不是在逃避什么?
那些我们所逃避的东西,是不是从未真正摆脱过?
我们不如尝试去面对它们。
从习惯逃避到刻意面对,既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又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更是一个重新打开世界的过程。
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每份工作都觉得不满,寄希望于“跳槽改变人生”,于是不停地换工作,可麻烦始终如影随形;
总有人把你的善良当成懦弱,把你的慈悲当成迟钝,你却只是默默忍受,还安慰自己宽容可贵;
遇到挫折,总以为换个环境,就能让一切变得顺利起来,可挫折总在下一个路口悄悄等着自己……
习惯逃避的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麻烦不会因为你暂时逃避而凭空消失,只有学会刻意面对,你才能打开彻底明亮的人生。
本书从“逃避心理”的角度入手,找出我们在生活中习惯逃避的原因,让受困于逃避心理的人们,重拾自信,找到直面人生的勇气。
李国翠,笔名daphne,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大V。
7年学院心理学学习经历,5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咨询时长超6500小时,主修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
“壹心理”平台深受读者认可与赞赏的专栏作者,为《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等多家媒体供稿。
已出版《高情商心理学》。
PART 1 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002
害怕失败的人,从一开始就输了 013
你的退让,是对方得寸进尺的温床 024
当爱情来临时,你在害怕什么 035
你一直渴望交流,却习惯被动沉默 047
如何摆脱受害者心态 059
你可以宅一阵子,但不能丧一辈子 069
PART 2 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
如何找到行动力 080
你明明很优秀,却依然很自卑 090
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102
信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选择 115
看得见的是自卑,看不见的是关系 121
“应该”——一座自我设限的牢笼 125
生活不是战场,而是一段时光 133
PART 3 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为什么你总是构建别扭的关系 146
我们活成了巨人,却同时深陷“孤岛” 156
如何与善妒者和平相处 166
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中伤 173
欺软怕硬背后的心理学 180
摆脱“控制”,找回真实的感受 187
人生需要靠自己成全 193
缺乏个人边界,活该被人欺负 198
PART 4 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
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 208
没有一种人生叫作正确 217
控制不了情绪,何以控制人生 223
爱生气的人是怎么回事 231
我们是如何被抱怨一点点毁掉的 236
具备自爱能力,你才能享受爱情 241
习惯性否定别人,不过是缺乏自我 247
不回避悲伤,你才能更好地成长 254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每份工作都觉得不满,寄希望于“跳槽改变人生”,于是不停地换工作,可麻烦始终如影随形;
总有人把你的善良当成懦弱,把你的慈悲当成迟钝,你却只是默默忍受,还安慰自己宽容可贵;
遇到挫折,总以为换个环境,就能让一切变得顺利起来,可挫折总在下一个路口悄悄等着自己……
习惯逃避的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麻烦不会因为你暂时逃避而凭空消失,只有学会刻意面对,你才能打开彻底明亮的人生。
本书从“逃避心理”的角度入手,找出我们在生活中习惯逃避的原因,让受困于逃避心理的人们,重拾自信,找到直面人生的勇气。
李国翠,笔名daphne,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大V。
7年学院心理学学习经历,5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咨询时长超6500小时,主修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
“壹心理”平台深受读者认可与赞赏的专栏作者,为《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等多家媒体供稿。
已出版《高情商心理学》。
/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中伤/
众所周知,人际关系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场域,因为人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在人际关系的舞台上,背着不同剧本的人纷纷上台,共同演绎着精彩纷呈的生活戏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充满恩怨情仇、喜怒哀乐的剧情。
在人际关系中,哪种人容易受伤和遭受践踏呢?
毋庸置疑,是那些对人性、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人。这种人在人际关系的投射混战中总是处于劣势,莫名其妙地就“躺枪”,他们往往来不及搞清楚情况,就被动地卷入了人际纷争的旋涡。
比如刚入职场的青年男女,相对来说还带有一种稚嫩的学生气,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深度思考,对自己的认识也不足,基本上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很容易被“洗脑”。当然,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成熟起来,终建立起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在有过被人诽谤、中伤的经历之后,往往能收获很多感悟,从而加速自己成长的步伐。
社会化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那些无法完成自我认同的人,始终会被人际关系所困扰。
有的人总是过于看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当别人向他们发来一些具有摧毁自我认同感的投射时,他们为了避免受到攻击,总会习惯性地逃避,其实他们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脆弱。
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每一次纠纷,其实都是一面可以映射自我的镜子。因为我们内心充满恐惧,所以才害怕被别人议论;因为害怕别人对我们有不好的评价,所以当别人议论我们的时候,才会表现得特别愤怒;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当别人议论我们的时候,才会感觉很受伤;因为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所以我们才会为了堵住别人的嘴而拼尽全力。
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真正强大,只需看他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中伤时所做出的反应。
大学时期,我们班的班花是让我佩服的一个人。与她同宿舍的女生整整嫉妒了她四年,那个女生不仅常常对她恶语相加,还到处散播关于她的流言蜚语,但是班花始终像没听见一样,没有被激起一丝愤怒之情。因此,尽管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宿舍,对方一直在挑事,但是双方从来没有爆发过冲突。
这让我想到明星王菲。王菲在面对来自外界的中伤时,总会摆出一副无所畏的架势:不管你怎么攻击我、诋毁我,我都压根儿不关心,因为我根本不在乎。
这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你无法选择别人的投射,能选择的是面对别人的不良投射时自己的反应。
有的人表面看上去很强大,其实那只是他们为了获取外界关注和认可的一种伪装而已。比如他们受得了吹捧,却受不了打压;他们受得了夸奖,却受不了贬低。本质上,如果一个人是真强大的话,他就不会在意外界的评价,更倾向于生活在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里。
那些通过伪装自己或者靠吸引眼球的行为来博取外界关注的人,其实他们很害怕面对别人的投射。一方面,他们对群体规则了解太少、社会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在自我认同方面缺乏修炼。
我们为什么会缺乏自我认同,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小时候如果很在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总是靠这些评价来建立自己的自尊,那么长大后就很容易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格外敏感。
久而久之,我们做很多事情的动机就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一旦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就会感到失落、委屈。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对自己没有确定感,时常会想:我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不好?
就连这种确定感,我们也只能从外界获得。
很多人很难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但会在意识层面看别人不顺眼,于是议论、评判别人,这便是人际关系中冲突的开始。
老实人因为害怕冲突,不向外投射,却接受了大量外界的投射,所以他们活得很压抑。善于伪装的人相对比较可怕,因为一个人表面上做出攻击行为你能够看到,并予以回应。但若对方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你常常就会无暇顾及。
还有很多人因为总是钻研有关人际关系的学问,特别擅长挑拨离间,他们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试图操控别人。
那么,作为一个自我认同感较低的人,该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中伤呢?
(1)不带敌意的坚决
大胆地、堂堂正正地摆明自己的态度、立场。要知道,不论是你受别人的情绪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还是你被别人激起负面情绪,都说明你的自我认同感本来就很低,所以,重要的是增强你的自我认同感。
不带敌意的坚决,就是要做到不轻易接纳别人的投射,也不会被别人的投射触怒。
(2)清晰的个人边界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被你允许的。当别人试图突破你的个人边界时,你要有识别和保卫自己边界的能力。对于那些侵害自己权益的人,你要勇于说“不”。
(3)不可轻视任何人
人们常常会轻视那些看上去很弱小的人,但其实谁都不好惹,因为人人都有相似的欲望,那些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表达的欲望和攻击性,一定会通过伪装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你会发现,生活中那些擅长制造人际纠纷,习惯背后中伤别人的人,往往看起来都是一些处于弱势的人。
后,希望你也能修炼到这样的境界:“不管别人怎么攻击我、诋毁我,我都压根儿不关心,因为我根本不在乎。”
/欺软怕硬背后的心理学/
欺软怕硬的人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种人有两副嘴脸,见到比他强的特别乖,主动巴结讨好对方;见到比他弱的,就摆出一副强者的模样,还经常试图欺负、玩弄对方。
这种人有个特点,经常试探对方的边界,看对方是否能接受他们的欺负,或者经常试图给对方强行扣上一个“弱者”的帽子。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甚至是在拿生命证明你是个弱者,如果你不是,他们仿佛就没法活了一样。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人性中往往同时存在着欺软怕硬和打抱不平两种倾向。欺软怕硬其实是某种社会价值观内化到人心的体现。一个欺软怕硬的人的内心,往往被社会暴力规则占据,缺乏爱与温暖。或者说,一个欺软怕硬的人的内心,充斥着大量的屈辱感,正是为了缓解这部分负面能量,实现自己内心的平衡,他才选择欺负别人。
事实上,只有弱者才会欺负别人,因为只有通过欺负别人,他们才能体验到一种“我是强者”的感觉。欺软怕硬,其实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假如一个人无法维护自己的自尊,无法维护自己内心的爱和善意,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他就可能会试图借由欺软怕硬的行为来满足自己。其具体表现为:通过攀附强者,并充当其“打手”,以出卖人格的方式求得利益。
这就像古代的奴才。古代的奴才其实就是人格不独立的人,他们依赖主子,以讨好主子、替主子卖命为生存手段,以主子对自己的赏赐为荣。在古代,一个合格的奴才是没有尊严意识的。合格的奴才不仅会揣摩主子的心思,还善于“站队”,他们会观察哪个主子更有权势,以便为自己谋个好前程。
从心理学上来讲,欺软怕硬的人正是因为无法获得健康自爱的力量,才会变得猥琐、扭曲。他们在强者面前过于压抑自己,一味地屈服于强者,甚至谄媚、讨好强者,允许强者侵犯自己的边界,以一种伤害自己自尊心的方式与强者互动。在这种互动模式里,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弱者。
然而,这种扮演弱者的体验并不好,因此他们更急于找到一些比他们弱的个体,把自己内心的负面能量转移出去。他们要找的这种个体,一定是在他们评估之后觉得比自己弱的、缺乏反抗意识的人。在与这些个体的互动过程中,他们试图完成在与强者互动时的角色调换,即由他们来扮演强者,被选中的个体扮演弱者。欺负弱者的行为是将他们在强者那里被践踏的、被矮化的自尊心借以恢复正常的尝试。一旦这种尝试成功了,他们的内心就会获得征服的快感,并认为自己很强大。
欺软怕硬的人都具有一种依附型人格。无论在什么组织中,他们都会很快通过察言观色,把人分为比他强的和比他弱的两种,哪些是需要巴结、讨好的,哪些是可以欺负、侵犯的,他们心知肚明。欺软怕硬的人习惯了依赖强者获取利益,所以适合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拉帮结派。
在我的咨询室里,常常有这样一些来访者:他们在生活中总是受人欺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和方式化解自己因受欺负形成的负面能量,所以陷入各种自我攻击的折磨中。他们关于自我的评价都极度消极。
我发现,这些来访者在小时候都有被自己的父母无意识地“欺负”的经历。他们的父母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时,都有讨好别人的倾向,但在家里却表现得十分霸道,常常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家人身上。
这种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一方面让孩子变得自尊感极低、价值感极低、缺乏自爱能力;另一方面又让孩子习得了父母的这种与人互动的模式,使得他们长大后在与外界互动时无法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意识,或者缺乏建立边界意识的自觉,无意中沦为被欺负的对象,从而形成很多心理困扰。
不管是欺软怕硬的人,还是被欺负的人,其实都是内心容易感到恐惧的人。这种恐惧感来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评价过低。他们总是很难相信自己,所以容易放弃自己。他们过度关注外界,以求适应外界。为了安全、为了生存,他们把恐惧的“皮球”抛来抛去,其中一些人“成功”了,找到了“接盘侠”,于是变成欺软怕硬的那种人;有些人没有选择将自己恐惧的“皮球”抛出去,反而接过了别人抛过来的“皮球”,使自己深受其害。
实际上,对付人际关系中的欺负行为,重要的是你不要去接别人扔过来的“皮球”,要做到不卑不亢。当别人向你传递出你是弱者的信息时,不要自我怀疑、自我矮化,即所谓“不卑”;当别人向你传递出你是强者的信息时,也不要趁机侵犯别人的界限,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即所谓“不亢”。
只有拥有不卑不亢的意识,你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达到基本的成熟状态。
对付内心的恐惧感,自爱是良药。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自尊心,但其实自爱要放在自尊之前,因为一个不懂得自爱的人,也容易缺乏自尊。
自爱是一种无条件的自我爱护。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肯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它应该是个体内部一种自觉的力量和行为。一个不懂得自爱的人不会明白爱的意义,也就不会爱他人。
另外,我们都需要培养对自我负责的意识。责任感是一种能力,会让一个人化地整合自我的力量。一个欺软怕硬的人一定不够自爱,同时又不具备对自我负责的意识。因为他的自我缺乏对抗恐惧的力量,所以只能采取一种变态的、扭曲的方式,从别人身上偷得一些力量。不过,这种力量往往经不起考验,因此要对付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好的方式就是绝不服软,表现得比他更加强硬。当你表现得比他还强硬时,他立刻就会疲软下来,因为他的力量本来就是“假力量”,他的强大的自我不过是种假象,在假象背后藏着的是他弱小而卑微的、充满恐惧的真实自我。
如果你在生活中面临被欺负的困扰,就要自省,想想在你的自我认知里是否有看轻自己、看低自己的倾向。很多时候,正是这种倾向导致了内心恐惧的产生——它才是你真正的敌人。欺软怕硬的人经常试图侵犯你的边界,不过是在试探你的底线。一旦发现有机可乘,他们就会长驱直入,没完没了地对你实施欺负行为。
做一个有底线、有原则的人,你就不会被内心的恐惧挟持。那些欺软怕硬的人在试探你的底线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你内心强大、不容侵犯,就会乖乖撤退。
/习惯性否定别人,不过是缺乏自我/
有时我会通过观察一个人对待别人的态度来判断他未来的成就。
我发现生活中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似乎很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很少夸赞别人,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永远都是对别人的否定。
我曾一度被这种人蒙蔽,觉得他们很有洞察力。
直到后来,我发现不懂得夸赞别人其实是一种病。这种人看上去很强大,实际上内心卑微至极,很多时候他们正是通过不停地否定别人掩饰自己的卑微、弱小。他们为了掩盖相形之下自己的缺点,不惜扭曲事实、欺骗自我,反复地告诉自己:优秀的人也有很多缺点,并以此给自己打气,甚至获得一种自己比别人优秀的虚假的优越感。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精力过多地用于虚假优越感的获取上。他们不愿意面对某些真相,就会采用逃避、歪曲、否认以及幻想等方式进行自我欺骗。
当事人往往很难觉察出这种自我欺骗,于是固执地生活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久而久之,这种自我欺骗就成为其习惯性的行为。
一个人的悲哀或许不是被别人欺骗,也不是欺骗别人,而是自我欺骗。
总是通过否定别人来获取优越感的人,早年一定有着大量“攀比”的经验。或许他们曾经屡屡被拿来与别人比较,却很少得到外界的认可,这种经验让他们变得自卑懦弱。他们从这种负面的经验中习得了一种变态的行为模式:既然每次我都比不过别人,那干脆率先找出别人的缺点,暴露别人的短处,让别人的长处显得不那么耀眼,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太难堪。
习惯性否定、鄙视别人,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有的人通过使用这种策略,能够形成一种“我很强大”的错觉,因为他们内心对自己有着太多的否定,急需通过否定别人来获取积极的自我信念。相反,懂得肯定别人的人,一定在以往的经历中得到过外界的很多肯定,因此他们对自己没有怀疑,也就不需要浪费精力去维护虚假的自尊。
习惯性否定别人的人,时刻处于“与人比较”的关系模式里。他们总是盯着别人,然后在内心不断地拿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这种关注别人的倾向,让他们没有时间去审视自我、觉察自我的真正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
如果你也是一个习惯性否定别人的人,那么你必须意识到,你时刻关注别人并不是因为别人需要你,而是因为你需要别人,只是在理性上你意识不到自己的目的。总是需要别人来帮助你确立自我,这说明你离不开别人这个参照物,对自己也并不了解。
而那些被你关注的人,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值得你学习。你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却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别人的缺点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倒是你自己的缺点跟你的关系很紧密。遗憾的是,习惯性否定别人的你完全无视这个道理。
可能因为经历过太多的自我内耗,你已经没有充足的精力用来反思自己。你时刻处于一种“自保”的状态:防范自己被别人比下去。
你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而不思考自己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你只顾维持虚假的自我满足感,自然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习惯性否定别人,是一种既愚蠢又痛苦的心理病。
之所以说它是一种愚蠢的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