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8.7 6.8折 ¥ 42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国春,钟天骥、李晖主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86143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9116175
上书时间2024-11-24
一、概 述
(一)北管的历史沿革
北管,是北管音乐的简称,在泉州亦称北曲、小调、曲仔。起初,为了有别于原先在泉州地面上用闽南话演唱的南管(南音),当地人把这一从北方传入的民间音乐称为北管。此后随着外来音乐的不断增多,又将其与从省外其他地方传入的民间音乐一起统称为北管。
泉州北管,即泉港北管,流行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全境和惠安县北面的辋川镇。该乐种在早年还曾经向南延伸到惠安县城关,亦由一些泉港人传到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早传入泉州的北管是一些江淮民歌,后来又逐渐吸收了一些广东民间器乐曲和少量京剧唱曲及演奏谱,经历代艺人的演绎,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泉州北管。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统一、完整以民族管弦为主体的综合性乐种。
自1980年12月起,泉州北管开始得到系统的整理。关于北管的起源,老艺人们说法不一。
出生于1909年的泉港区山腰镇埭港村后楼的艺人庄荔枝于1987年7月在其家中口述:“我
于1926年师从庄友真学习北管。清朝光绪年初,峰尾镇诚平村刘永赖与奎璧村庄厝的庄,两人常往江、浙一带经商,每年农历七月带去泉港特产,至十二月才返家。在经商之际,从江、浙学得不少“曲仔”(泉港人后来称它为北管演唱曲)和“大曲”(即泉港人对京剧音乐的俗称),回家后传唱,深得群众喜爱。之后又教传至惠安县北部(即现在的泉港区)及惠安县城、
辋川镇。”
“庄先生也被请来山腰集镇教传,其徒弟有洪伯、庄金才、庄蝶吓等;传衍的第二代弟子
有我的老师庄友真,还有庄尤朝、庄双喜等;第三代除了我,还有庄志盛、庄厚水、庄晏居等;第四代庄三堂、庄亚龙、庄亚春、庄志丁等;第五代(1947年)庄水尖等。”
北管艺人刘永赖,出生于1852年,二十多岁往江、浙经商时正是清代光绪年初。光绪八年(1882年)起受聘在泉港区凤安村和惠安县城关,并在泉州市区参与祭孔子的唱奏活动。
泉港区山腰街道埭港村艺人庄辉春于1980年说,他的“太叔公”(即他曾祖父的弟弟)庄耀辰出生至今(1980年。——笔者注)已有一百二十年,少年时期他就在北管队掌学手锣,那时正是19世纪80年代初。
出生于1904年的泉港区坝头田墩村艺人连阿灶于1985年8月说,据族谱中有记载,北管传入田墩村已有4代人的时间。
泉港区后龙镇田里北管队一位陈姓艺人于1985年说:“田里村有一位陈尧辰先生于清代光绪五、六年间出生,去世至今(1985~笔者注)已有70年,终年四十多岁,其少年时代学习北管。
据现存资料可以得知,北管传入泉州市泉港区的年代和可能途径有:
(1)清代光绪初年(1875年),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的刘永赖和奎璧村庄厝的庄从江浙一带学来的唱曲在泉港区教传后,成为泉州北管。
(2)南下的江淮人到泉港打通了北管传入的第二渠道。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不少来泉港区山腰盐场工作的江淮籍盐兵就会唱奏北管。
(3)1949年以前,淮河连年水灾,难民由外涌入泉州,其中就有被称为“凤阳婆”(即南下卖艺的江淮女)的江湖艺人,她们的唱奏卖艺给北管传入泉港提供了可能。
关于泉州北管的起源,近年来有一种新说法,认为泉州北管起始年代应提前到明朝(1400年之前)。但经过反复核实资料后,发现该说中所提证据缺少说服力,其结论难以成立。具体问题有:一是该说将泉州北管与泉州十音合并为“泉州北管”,并称“泉州北管于2006年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事实并非如此,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期间,有关部门曾经设想将泉州北管与泉州十音合并为“泉州北管”,但后来经考证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乐种,将其合并不合适,于是泉州北管单独以“泉州北管”的名义提交申报,于2006年5月获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该说所述“在泉州开元寺内发现了6件北管专用乐器”,并认为此“有力物证了明朝北管音乐在泉州的存在”。事实上该说所指的6件乐器并非北管专用,壳仔弦是早期泉州市歌仔戏(即后来的芗剧)乐队中的乐器;提弦(京胡)也是泉州京剧音乐社团所用乐器;北琵琶在现今泉州北管中并无使用,也无法证明泉州北管早年使用过它;双清在泉港区内的莆仙戏团和莆田室内的莆仙戏都有使用;单皮鼓(闽南话叫“逼鼓”)和手锣在泉州市的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莆仙戏等各剧种都有使用。既然以上6种乐器并非是北管所独有,便无法以此为物证认定明朝时期泉港已有北管存在。三是该说称“泉州北管《昭君出塞》与台湾北管细曲《昭君和番》曲词相同……物证了闽台北管同期存在于明朝”。用这种方法去确定历史年代显然是将问题过于简单化。闽台两地的曲词相同,只能证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但无法证明起始年代谁先谁后或是同期存在于明朝。四是该说引
用了泉州北管中“天子传音”的传说,唐明皇游“月宫”赠手锣,称“假设按民间传说的时间,泉州北管比台湾北管悠久得多了”。将此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之假设草率地作为“考察、论证”诸项的一条,很难令人信服。
综上所述,由于至今尚无法提供泉州北管起源时间比可考年代更早的证据,所以北管传入
泉州的时间仍认为是19世纪70年代中期(1875年后)。
(1)萌芽期。
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由刘永赖、庄两人将江浙“曲仔”传入泉港,先后在泉港各乡村及惠安县城关教传开来。二人或以个人之间的教传,或以“弦管”的乐社团体教习,使新生的艺术之花蓓蕾初放。
(2)昌盛期。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是北管艺术的昌盛时期。山腰、后龙等各乡镇都有一二十个教习馆,单郭厝村就有南头、北头、丁宫、后柳、大垵、下乡、下坑、后曾、后亭、后吾10个馆,南埔、涂岭等镇各有数个教习馆。在惠安县城关则有“升平社”“清平社”“金兰社”“丽泽社”“金兰明义社”等,惠安县辋川镇亦有数个教习馆。
在此期间,北管乐队参加了农村的庆典、出游、闹洞房、物资交流庆祝和朝拜等活动,山腰、峰尾乐队还学会转唱京剧。北管乐队的活动有唱奏、妆阁(即游行车上的化妆造型)和唱京戏三大艺术形式。同时,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在东南亚等地也开办了“福建会馆”“惠安公会”等北管乐社。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北管艺人也创作排练了不少节目宣传支持抗战。
(3)低潮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66年春,由于农村劳动力实行大集体劳动,北管团体的活动时间相当有限,北管活动日趋减少。
1966年夏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北管各社会组织停止了活动,许多传抄的谱册被烧毁,部分乐器被收缴,北管艺术濒临灭绝。
(4)恢复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泉港各地陆续复办北管乐队,艺人们凭借记忆整写曲谱,组织教传,北管活动蓬勃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末,山腰、后龙、南埔等乡镇相继复办、创办20支北管乐队。
1980年12月起,山腰文化站首先组织文艺界发掘抢救北管,整理编印北管曲谱共4集85首。1986年9月,后龙、山腰盐场两文化站也投入发掘抢救工作,整理编印北管曲谱各1集,分别有11首和12首。1986年6月成立了惠安县北管音乐研究室,搜集整理北管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研究室整编出北管曲谱第七集共53首并采集到许多珍贵的北管资料。加上后来文艺界人士搜集到未编成集的零散曲谱,至1989年,先后共采集到曲谱223首,撰写北管的研究资料近三万字,按规范整理编配出70首曲谱录音资料(磁带),其中包括部分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片。此间恰逢全国性“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的出版热潮,至1989年,泉州市文化局组织力量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惠安北管》刊印发行。此后,又按福建省文化厅的有关要求,于1994年将经过浓缩的北管资料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
(5)弘扬创新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泉州北管音乐在经历了发掘整理之后,进入了弘扬创新期。这一时
期北管取得了许多成绩。
① 北管队伍的巩固发展。
由于老艺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北管接班人的培养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二十几年来,山腰、后龙、峰尾、山腰盐场、前黄各文化站都因地制宜,多方面寻求办法组织青少年参加所举办的北管培训班。各北管队相继办起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培训班组。2002年6月至2005年10月,山腰北管乐团、圭峰北管乐社和郭厝北管乐社先后录制《泉
港北管传统曲牌》腔韵资料光盘4张,共收录北管曲谱一百多首。2004年泉港区主管部门又在实验小学和峰尾、山腰、后龙、南埔5所中心小学办起了北管培训基地,区老年大学和二中也办起北管班队,2006年创办区级北管乐团。截至目前为止,全区已有29个北管团体①。
② 北管音乐的创新。
根据北管的艺术特色,北管音乐工作者相继编写出一批主伴唱、说唱、对唱、表演唱、器乐曲、歌舞表演等新形式的作品,甚至诞生了由北管音乐演化的戏曲——创新剧种“曲仔戏”萌芽,从而使北管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亮点。2007年,泉港区文联组织创作了大型北管音乐酬唱《泉港风流》,使传统北管由“唱山水说家常”发展成磅礴大气、格调清新的组歌。2006年起泉港区乐团对《将军令》等5个节目深加工,使其在节目创意、表演形式、乐声背景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③ 走出泉港,扩大对外交流。
1981年春,山腰文化站组办北管联队,同年,参加县、市、省三级音乐会,深受文艺界关注。此后区内的乐团、乐社、弦管队参加海内外包括全国性会议、省际间、省级、市级等各种活动和海内外盛会文艺交流演出共达四十多次,荣获各种级别的奖励。北管的艺术特色亦吸引了国内外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几个音乐考察团、台湾大学和台湾企业家参观团等前来参观交流。国内外三十几家电(视)台、报刊报道介绍了北管艺术,山腰乐团、区乐团、圭峰乐社、前埕乐队等先后接待几十批海内外专家和记者来访交流。诸多的因素促使泉州北管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②。
④ 创办提高型的北管团、社、协会、研究室。
为提高北管演艺水平,增强艺术表现力,泉港地区于1986年6月成立了县级北管研究室,1995年5月圭峰乐社成立,1995年9月山腰北管联队升格为北管乐团,2005年郭厝乐社成立,2006年成立区北管音乐协会和区北管乐团,2007年坝头乐社成立。在此期间,开始编印《北管研究》和《泉港北管》期刊,先后举办区级北管学术研讨会、北管知识竞赛和北管新艺术亮点的演艺交流研讨会。这些都说明北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北管艺术的日趋繁荣。
⑤ 北管艺术产业化。
早期的北管只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北管也相应发展成一种活跃在区内外的营业性文化产业,一些庆典和殡仪活动也邀请北管加入,其营业地域、行业队伍、经济总量都日益扩大,它也成了许多农村家庭的生计来源。
⑥ 文化保护成果。
经社会各界与北管同仁的共同努力,2004年、2006年,泉州北管分别被文化部和国务院确定和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项目”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北管曲谱
泉州北管分为声乐与器乐作品两大类。
泉州北管从省外传来,从其唱奏的内容、曲调、调式、调性、乐队组编等六个方面的特点分析,北管跟一些地方的民间音乐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1)许多北管演唱曲词跟江淮民歌相近。
通过查阅全国各地的民歌,不难发现泉州北管的【鲜花】 【四大景】 【打花鼓】 【新茉莉】 【采莲歌】 【红绣鞋】等一大批唱曲都跟江淮一带(包括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等
地)民歌【茉莉花】曲系非常相似,详看本书概述第三部分中的演唱曲艺术特色。
(2)有不少演奏谱跟广东民间器乐曲相类似。
根据曲调结构特点查对,可以发现泉州北管的【行板】 【平板】 【平板尾】 【八板头】 【大八板】 【江南大八板】 【四边静】 【百家春】 【广东调】 【将军令】 【四板】 【拾相思】 【寄生草】 【海底鱼】等演奏谱跟广东民间器乐曲相类似,详看本书概述第三部分中演奏谱艺术特色。
(3)有少量演唱曲和演奏谱跟京剧曲调相似。
这些曲谱有【西皮】 【二黄】 【文西皮】 【武西皮】 【西皮慢板】 【流水】 【接板】等,其中曲牌名都跟京剧相同。
(1)演唱曲代表作。
根据曲调结构特点,大体可将泉州北管传统代表演唱曲分为4种类型。
种类型:【鲜花】 【四大景】 【打花鼓】 【采桑】 【昭君出塞】 【葡萄】等。
第二种类型:【红绣鞋】。
第三种类型:【采莲歌】。
第四种类型:【出汉关】。
(2)演奏谱代表作。
【六串】, 亦称【七串】或【武串】,它包括【玉美串】 【西皮串】 【梅花串】 【锦忠串】 【射雁串】【拾鞋串】 【紧中串】 【步步串】 【步步娇】。
【行板·平板】,包括【行板】 【平板】 【平板尾】。
【八板联】,包括【八板头】 【大八板】。
【下山虎长串】,包括【下山虎】 【拾相思】 【清串】 【仁心串】。
【赏月光】。
【四边静】连接【百 家春】。
(3)北管优秀曲目。
这是北管的主流曲谱或北管特色的曲谱。此类曲谱的北管艺术特色鲜明,有很高的欣赏研究价值,其神韵让人着迷,给人以相当大的满足感。此类曲谱是早年从省外沿传过来的江淮唱曲和广东民间器乐谱等,它们是:曲【四大景】 【采莲歌】 【采桑】 【红绣鞋】 【打花鼓】 【鲜花】 【采茶】 【玉美人】 【纱窗外】 【出汉关】 【玉兰花】 【四季景】 【美人相思】 【层剪花】 【五更串】 【昭君出塞】 【尼姑下山】 【闺唤】 【葡萄】 【新茉莉】 【叹姻花】 【纱金扇】 【崩海关】 【抱子行】 【离别调】。谱【玉美串】 【西皮串】 【梅花串】 【锦忠串】 【射雁串】 【拾鞋串】 【紧中串】 【步步串(一)】 【步步娇】 【行板】 【平板】 【平板尾】 【四边静】 【百家春】 【将军令】 【广东调】 【四板】 【江
南大八板】 【下山虎】 【拾相思】 【清串】 【仁心串】 【八板头】 【大八板】 【盘山调】 【引头】 【接板】 【流水(一)】 【二黄】 【百全图】 【一枝香】 【金不换】 【三板】 【太平歌】 【梅花三弄(一)】 【四季时(一)】 【赏月光】 【海底鱼】 【马序调】 【状元游】 【步步串(二)】 【车前草】 【小气板】 【颂月公】 【流水(三)】 【流水(四)】 【寄生草】 【紧中慢】 【步步桥】 【造琴】 【四季时(二)】 【流水(二)】 【紧中串(二)】 【卖尼梳】 【到春来】 【梅花三弄(二)】 【四季时(三)】 【相月光】 【探庵堂】 【花六板(二)】。
《北管 拍胸舞》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卷)丛书之一,如书名,本书系将《北管》《拍胸舞》两部分合并为一书。北管,是泉州地区独具特色的、自成体系的,以民族管弦为主体的综合性乐种;拍胸舞则是流行于闽南一带的一种男子徒手舞蹈,以双手拍击自己身体,口唱民间歌曲起舞。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口述内容、乐谱都是主编通过实地采访、搜集所得,这些一手资料对研究福建地方音乐来说弥足珍贵。
林国春,福建音协会员,曾任泉州市泉港区北管协会主席、泉州市北管乐团团长等职务,出版《泉州北管艺术纵论》《泉港乐器音乐文化研究》等学术专著。
钟天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曾任福建艺术学校书记、福建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编著、参编多部著作,曾获文化部颁发的特殊贡献个人奖。
李晖,音乐学硕士,现任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出版专著《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在《福建论坛》《中国戏剧》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一、概 述 (10)
(一)北管的历史沿革 (10)
(二)北管曲谱 (16)
(三)北管演唱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20)
(四)北管演奏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39)
(五)北管的艺术流派 (40)
(六)北管乐器 (43)
(七)北管乐队 (51)
(八)北管活动范畴与文化影响 (55)
(九)北管的对外交流 (58)
(十)北管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思考 (65)
二、曲 谱 (73)
(一)传统演唱曲 (73)
1.四大景 (73)
2.采莲歌(又名小小鱼儿) (75)
3.采 桑 (76)
4.红绣鞋 (77)
5.打花鼓 (77)
6.鲜 花 (79)
7.采 茶(又名大采) (80)
8.玉美人 (81)
9.纱窗外 (81)
10.出汉关(又名白卜玉) (82)
11.玉兰花 (84)
12.四季景 (85)
13.美人相思 (86)
14.层剪花 (86)
15.卖什货 ( 87 )
16.五更串(又名双江浪) ( 87 )
17.昭君出塞 ( 88 )
18.尼姑下山 ( 89 )
19.闺 唤 ( 90 )
20.葡 萄 ( 90 )
21.陈世美 ( 92 )
22.算 命 ( 92 )
23.看芙蓉 ( 93 )
24.穿 珠 ( 93 )
25.新茉莉 ( 94 )
26.叹姻花 ( 95 )
27.纱金扇 ( 96 )
28.柳 诗 ( 96 )
29.崩海关 ( 97 )
30.抱子行 ( 97 )
31.离别词 ( 98 )
32.无 名 ( 99 )
33.绿彩旗 ( 99 )
34.哭 调 ( 99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