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5.7 5.6折 ¥ 2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王鼎钧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7166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29117143
上书时间2024-11-24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大”。本书用“小”来作答,如春风化雨,通过角度、布局、笔法各各不同的精彩短章,探悉人生的困惑,以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智慧的省思,带给人开放、积极而平和的人生态度。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大”。本书用“小”来作答,如春风化雨,通过角度、布局、笔法各各不同的精彩短章,探悉人生的困惑,以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智慧的省思,带给人开放、积极而平和的人生态度。
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主编双语教材,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一 人生在世
开放的人生 三种成长
君子之争 企图心
延年有术 求新
考证 改造
六字箴言 人生如戏
二 社会交往的烦恼
组织家 迷僧
死点 团队接力
甜芋泥 石匠的智慧
一席话 人和人不一样
果因 自作自受的十八岁
三 与我们关系近的人,我们越忘记?
现代人的母亲 情人
借盐 朋友小卡片
求才广告 改变命运的工程
本是同根生 兄弟姊妹是终身的朋友
父亲的艰难角色 六亲
四 谈读书
人兽之间 下毒与播种
由吃书说起 自尊造成自限
没有时间 言之过早
知识上的饥饿 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假如知识像甜点一样 跟着传播追追追
五“能读书,会讲话”
语文背后 恨从口出
明契 其言也善
侏儒症 我们
年轻人vs老年人 可怜?
五讲四美 一切从这里开始
六 谈话,谈什么?
一句天堂,一句地狱 行为的前奏
奇遇记 明珠人心
洗手 秋茂园
美人与猛虎 要手心向下
值得吗 师旷的眼睛
旅行箱 康老子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黄豆中的红豆
过程艰辛 结景美丽 对象错误
歌与歌手 认识谣言
学笑记 机智
七 关于爱情
一个新分子介入 不管你怎么说
台北小故事 让它流过去
再生的爱情 捉海鸥
热病中的甜点 纽约小故事
为谁辛苦 试一试,心软了吗?
八 你想成为哪种人?
一朵花比一种人 人分类
力争上游 有用的人
冒险精神 美式职业排行
专家 异师
锁匠和小偷 鸡口?午后?
九 小说知世
一杯茶 一败涂地
女教师 午饭
同时追两兔 项链
爱情与面包
十 无题
天下书家 天才金交椅
幸亏没好好的读书 朋友是怎样失去的
得理让人 荷马也打盹
蛾来了 过河拜桥
积木 应变的智慧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大”。本书用“小”来作答,如春风化雨,通过角度、布局、笔法各各不同的精彩短章,探悉人生的困惑,以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智慧的省思,带给人开放、积极而平和的人生态度。
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主编双语教材,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一切从这里开始
——人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应该用理性控制工具
社交从什么地方开始?「张先生,我的朋友李四说过, 你作的五言古诗是当今。」社交就从这里开始。
深交从什么地方开始?「 张先生, 王五在那里毁谤你,说你作的诗不如庙里的签。」深交就从这里开始。
宋代名臣吕蒙正出身寒微, 后来入朝做官, 难免有人瞧不起他。有一天退朝的时候, 他听见背后有一个声音说:「吕蒙正是甚么东西, 今天也站在这里!」
吕蒙正的同事自告奋勇, 要去调查这话究竟是谁说的。吕说不必 :「我不要知道这个人的名字, 如果一旦知道了,就终生不能忘记了。」警告就从这里开始。
对于别人的批评, 我们感觉兴趣的应该是批评的内容, 以便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使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进步,至于出自何人之口, 并不重要。可是许多人的注意力恰恰相反, 他们干方百计要知道究竟是谁在批评他, 并不注意究竟批评了些什么。
闲谈论人是非,不要认为言者无心,事过无痕, 这种话的传播快。传话的人津津有味, 听话的人刻骨铭心。一句话说完了,多少恩怨也由此开始了!
一个人如果眞有长处,你想夸奖他, 与其说在当面,不如说在背后。一个人如果眞有短处,你想指责他, 与其说在背后,不如说在当面。当面称赞别人的长处,对方的高兴是有限的,背后揭露别人的短处,受者 ( 除非他有过人的涵养) 的愤怒是无穷的。
语言固然是文釆,是性情,它也是工具,人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应该用理性控制工具,你说呢?
幸亏没好好地读书?
新闻报导一位大学电机系出身的企业家说,他「痛恨」当年所受的教育。这位企业家认为,大学电机系的教育没有启发性,未能培养他的创造力,幸亏他没好好读书,才有后日的成就。
当年的教育有此缺失,但是我很难相信,他只凭「没 好好的读书」能有日后的成就。
他如何解释那些好好的读书仍然很有成就的校友呢?他又如何解释那些成绩落后而转系而退学的人为何并没有很大的成就呢?
须知教育「给你一个高度,也同时给你一个限度」,无论你读哪个学校都是这样,真相应该是,台大给他高度,他自己凭藉这个高度 去突破限度,他并非「幸亏没好好的读书」,而是「幸亏还是读了一点书」。他除了「欣赏自己」,也该「感激母校」,二者并存,并无冲突。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医生说,幸亏我在医学院没好好的读书,他的诊所恐怕要关门。如果一个教师说,幸亏我在师范学院没好好的读书,他的学校恐怕要辞聘。如果一个军官说,幸亏我在军官学校没好好的读书,他恐怕只有准备退伍。如今一个企业家怎敢这样说?
这是因为企业家是老板,他雇用别人给他做事,他用甚么样的人?他用那些在学校里好好读书的人,而不是专门选用不肯好好读书的人。既然如此,他为何还不尊重这些人呢?
我联想到 50年代到60年代,大学理工教育忽视人文修养,社会上流行理工学生的许多笑话,反映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好像不明事理,不通人情。如今这位企业家一时失言, 恐怕也是教育给予的限度,成为当年笑林流风遗绪之延长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