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中国民族财政治理研究》以国际视角和历史考察为背景,在总结和分析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时空背景、轨迹逻辑与特征事实的基础上,以治理的本质是利益调适为理论预设,建立了民族财政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为基点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分税制财政体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三个层面、宏观与微观(以资源开发为例)两个维度对民族财政治理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进行了深入、系统探究。以期弥补我国民族地方财税理论与实践的某些不足或缺陷,对推动我国民族地区财税政策体系创新和民族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有益启发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马应超,回族,甘肃张家川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国民经济管理学专业;2006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融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在《中国财政》《金融与保险》《民族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甘肃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获得科研奖励多项。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与不足
章 利益治理视角的政治经济学回顾与述评
节 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利益
治理的理论述评
第二节 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与利益治理
理论述评
第三节 公共经济学关于分权财政体制建构
与利益治理理论评析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体制变革
与利益治理理论述评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财政治理的理论探索
第二章 民族财政治理的国际视角
节 美国民族财政治理的特点及启示
第二节 加拿大民族财政治理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第三节 英国民族财政治理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苏联、俄罗斯民族财政治理的特点
与经验教训
第五节 南斯拉夫民族财政治理的主要做法与教训
第六节 印度民族财政治理的特点及启示
第七节 印尼民族财政治理实践:基于资源开发视角
第三章 民族财政治理的历史考察
节 中国历代中央与地方财政治理模式
演进及其评价
第二节 中国历代王朝民族财政治理的主要
做法与特点
第三节 基本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时空背景
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战略、体制
选择与财政治理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空差异、体制改进与
利益格局调整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制改革的空间
差异与财政治理
第五章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
节 财政治理的利益主体及其需求
第二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主体的需求分析
第三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主体行为假定
第四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约束条件
第六章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演进逻辑与特征事实
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演进轨迹
第二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特征事实
第三节 “体制外”财政因素对民族财政
治理的补充作用
第七章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决定因素及绩效分析
节 现行财政体制与民族财政治理绩效分析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与民族财政
治理绩效分析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民族财政治理绩效分析
第八章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微观机制:
基于资源开发政策视角
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微观政策层次体系
第二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微观政策内容体系
第三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我国民族财政治理政策的主要问题
第九章 重构我国民族财政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节 重构我国民族财政治理体系必须澄清的
几个理论误区
第二节 重构我国民族财政治理体系应秉承的
原则取向
第三节 重构我国民族财政治理体系的基本方略
第四节 重构我国民族财政治理体系的基本途径
第五节 重构我国民族财政治理体系的主要任务
第六节 以构建利益保障与实现机制为主要着力点,
创新我国民族财政治理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民族财政治理研究》以国际视角和历史考察为背景,在总结和分析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时空背景、轨迹逻辑与特征事实的基础上,以治理的本质是利益调适为理论预设,建立了民族财政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为基点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分税制财政体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三个层面、宏观与微观(以资源开发为例)两个维度对民族财政治理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进行了深入、系统探究。以期弥补我国民族地方财税理论与实践的某些不足或缺陷,对推动我国民族地区财税政策体系创新和民族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有益启发和参考价值。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