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8 7.1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丽 主编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88105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5584763
上书时间2024-11-24
再版序言
眼下,我生长的江南正是“芳草鲜美”“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时节。眼前的美景让这些借由中小学语文课本进入我们记忆的词语,又一次被激活。
就在这样一个季节,由我主编并于2002 年出版的《我们怎样学语文》,改名为《我们的语文课》,又一次再版。作为此书的编者,这已经是我第三次作序了。此书曾于2007 年由一家大学出版社再版,改名为《名家谈语文学习》,当时已有5 位作者辞世。而这一回,距离次出版已过去了16 年,书中的71 位作者,已有29 位不在人世了。其中年长者是出生于1911 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兹全先生,年轻者是出生于1960 年的《求是》杂志原副总编朱铁志先生。看着目录中这一长行已逝作者的名字,想起当年他们的慷慨赐稿和那一张张亲切诚挚的面容,心中怎能不怃然!不过,转念一想:他们的情感、思想、经历,经由他们的文字,得以长留人间,惠及后世。念及此,又不能不悲欣交集。
这次再版,增加了一篇洪水平先生的《我的少年阅读经历》。另外,在目录编排上,重新按照作者的出生年份进行排序,从1910年始,到1969 年止,以10 年为一段,60 年共分六辑。每辑前面,均加了辑封文字,简要说明其时代背景和语文课特点,以反映百年间中国语文教育演变之历史轨迹,同时与每辑中的文章相呼应,即相当于“文史互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
本书71 位作者中,出生于20 世纪20 年代与30 年代的居多,共计51 位,占总人数的一多半。这些作者均于民国时期完成中小学教育。我因为这本书的约稿,有幸与他们相识,得以亲炙他们的风仪。他们以深情、温暖的笔触,追忆个人早年母语教育的经历,勾勒出在新旧交替时期中语教育的生动图景,留下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民国教育的后一批亲历者。因此,他们写下的这些“命题作文”(他们当年这样戏称我的约稿),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
而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有一层价值。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地、君、亲、师”即是信仰。“师”是与“天、地、君、亲”并提的。中国人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深深植根于传统中。在西方文化中,差不多只有牧师可以相比。这本书中的不少文章,作者在写自己亲历的母语教育的同时,也塑造了国文教师的群像。他们的音容笑貌、学识修养、风骨情操,透过学生的追忆跃然纸上,感染着我们,令我们肃然起敬,也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师”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书的一些篇目中,也有作者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反思。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的钟沛璋先生说:“至今回想起来,我深深地感到内疚。对我这样一个终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缺乏国学基础,缺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缺乏对我国精练的语言文字的认识,已成为我这一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著作等身的冯其庸先生则感叹:“如果能给我加一倍年寿的话,我一定从现在开始从头学起,以前学的,实在太少太浅了!我感到中国的学问实在太深太广了,如果真的让我再从头学起的话,现在我可能知道该如何学习了!”那时冯先生已经77 岁了。其情其言,怎不令我后辈羞赧!
当年编此书时,21 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刚启动,很多作者对当时的语文教育现状表达了深切的忧虑。16年过去了,在社会各界持续不断的努力——其中包括一批批先后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学者、教师,中国语文教育已开始慢慢步入“正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继承传统,开放创新,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通过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哺育下一代成长的精神养料。这也是当年许多作者的殷切希望。在这样一个时刻,重新出版这本书,无疑有新的意义。而作为此书的编者,当我重读这一篇篇温热的、发自肺腑的、至情至性的文字时,还是时不时地眼睛湿润。再次向当年应约赐稿的作者致谢,并借用出生于1895 年,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话来做结。
人们承受古代文化而发展为现代文化,又将现代文化传达后代,便是社会生命的寄托。未来社会之创进,正赖于人们现在的努力。所有新人生的启示与指导,理想世界的显现,非有语文之传达,何由表布?故知社会生命的永久与否,全基于此。
王丽
2018 年3 月26 日于浙江省乐清市
课改这么多年来,仍有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上不好语文课,或者想上好语文课,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找不准努力的方向,摸不清语文课的脉搏。
本书的71位作者均是国内知名的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以深情、温暖的笔触,追忆个人早年母语教育的经历,勾勒出在新旧交替时期中*语教育的生动图景,留下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作者在写自己亲历的母语教育的同时,也塑造了国文教师的群像。他们的音容笑貌、学识修养、风骨情操,透过学生的追忆跃然纸上,感染着我们,令我们肃然起敬,也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师”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相信本书可以给广大语文教师及家长带来启迪。
王丽 浙江省乐清市人,曾任中学和师范学校语文教师。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发表《中学语文教育手记》,引发了有关中国语文教育的社会大讨论。现为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著有《人间美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主编有《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中学语文名篇》《台湾“高考”语文考什么》等。
辑(1910 — 1919 年生)
香谷老师的教诲(何兹全)
有恒斋求学记(程千帆)
师恩似海(冯英子)
语文课(周汝昌)
我是吃过亏的(李普)
读书的回忆(陈从周)
我学语文的渠道(方成)
第二辑(1920 — 1929 年生)
我的奶师们(黄宗江)
楼上群书,楼下一指(舒芜)
在我起步的时候(徐开垒)
语文教学琐议(张良皋)
我所受过的语文教育(徐朔方)
我的读书(冯其庸)
笔与我(钟沛璋)
我的少年阅读经历(洪水平)
学习语文的体会(王运熙)
少年求学记(洪禹平)
私塾教育与我(敏泽)
杨振声先生与中小学国文教科书(文洁若)
我与国文课(牧惠)
我的语文老师们(庞朴)
茅檐旧雨 回梦春风(谢云)
我有过这样的老师(陈志华)
我怎样学的语文(陶世龙)
常忆常新(于漪)
第三辑(1930 — 1939 年生)
从“青年书”谈起(李国文)
课堂上的老师和课堂外的老师(朱正)
我怀念……(蔡钟翔)
微笑中的回忆(钱中文)
无尽的感激(谢冕)
往日的镜子(潘旭澜)
语文学习看戏始(阎纲)
小耗子,上灯台(梁从诫)
中学国文课琐忆(邵燕祥)
我的两位语文老师(蓝英年)
我童年的故事(韩少华)
乱七八糟学语文(黄一龙)
难忘语文课(韩兆琦)
我在二中学语文(杨乃济)
读书·作文·老师(程树榛)
我们当年学语文(王元骧)
润物细无声(曾昭奋)
青灯有味忆儿时(王充闾)
少年起步正当时(柳萌)
一缕温馨与痛楚的回忆(孙玉石)
培养兴趣(周先慎)
从认字块开始(吴中杰)
学园往事(林冠夫)
课内与课外(童庆炳)
一生之幸与痛(曾恬)
难忘启蒙师(王春瑜)
课堂教学以外(徐葆耕)
回首当年学语文(刘锡庆)
我这样学,我这样教(何镇邦)
语文老师的影响(杨永善)
语文课外的书(洪子诚)
听故事,乱翻书(陈四益)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母国政)
第四辑(1940 — 1949 年生)
文外求文(徐城北)
我的三位语文良师(赵仁珪)
中学文学课本的记忆碎片(王学泰)
语文课(赵园)
长明的烛光(卢晓蓉)
快乐时光(申力雯)
第五辑(1950 — 1959 年生)
小学语文课和青年时代读的书(孟繁华) 292
我们这一代人的语文教育(傅书华) 295
所谓语文(孙郁)
第六辑(1960 — 1969 年生)
稀里糊涂学语文(朱铁志)
信任的力量(杭间)
荒唐年代的语文课(王彬彬)
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毕飞宇)
跋:一个终于了却的心愿
附录:约稿信
课改这么多年来,仍有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上不好语文课,或者想上好语文课,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找不准努力的方向,摸不清语文课的脉搏。
本书的71位作者均是国内知名的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以深情、温暖的笔触,追忆个人早年母语教育的经历,勾勒出在新旧交替时期中*语教育的生动图景,留下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作者在写自己亲历的母语教育的同时,也塑造了国文教师的群像。他们的音容笑貌、学识修养、风骨情操,透过学生的追忆跃然纸上,感染着我们,令我们肃然起敬,也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师”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相信本书可以给广大语文教师及家长带来启迪。
王丽 浙江省乐清市人,曾任中学和师范学校语文教师。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发表《中学语文教育手记》,引发了有关中国语文教育的社会大讨论。现为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著有《人间美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主编有《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中学语文名篇》《台湾“高考”语文考什么》等。
我从五岁进入私塾,一学就是五年。进入私塾之初,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学习古书都是要做到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才可以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
——敏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
放学之后,或寒暑两假,搬个小凳,依于奶奶膝下,听她一边做针线,一边讲故事,是我童年的一大乐趣。什么《再生缘》《文武香球》《笔生花》《点秋香》,都是那时听的。尽管都是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情节曲折,故事生动,要比枯燥的语文课本美妙多了。
——陈四益(著名杂文家)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老师们不大讲究教学方法,但是他们的人品好,有学问,我们做学生的佩服他们。我的老师们一人一个样,有的语言精练,逻辑性极强;有的朗诵时声情并茂,能进入角色,达到忘我境地;有的严肃,不苟言笑;有的温和,如春风春雨,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学生,兢兢业业,我们尊敬他们。
——于漪(语文特级教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