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民艺四十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民艺四十年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46.4 6.7折 69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柳宗悦 著,石建中 张鲁 译,理想国 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4789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5478208

上书时间2024-11-24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者简介
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术家。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文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与富本宪吉(1886—1963)、河井宽次郎(1890-1966)、滨田庄司(1894-1978)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出版有《工艺之道》《日本手工艺》等著作。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 
译者介绍


石建中,江苏省南通市人。长期从事日本语言、文学、艺术的研究、翻译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相关文章数十篇。主要译著有《色彩设计初步》、《民艺论》等。


张鲁,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博物院馆员。曾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日本国士馆大学,留学期间曾游历日本及欧洲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主要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以及设计与制作,并注意融会现代元素。译著有《日本手工艺》等。



目录
总序


代序


 


致朝鲜友人书


不能失去的一座朝鲜建筑


木喰上人发现之缘起


杂器之美


工艺之美


关于建立工艺社团的提案


大津绘之美及其性质


《工艺》杂志之缘起


民艺之旨趣


日本民艺馆的成立与工作


琉球之富


看“喜左卫门井户”


手工艺之国


美之法门


利休与我


收藏之辩


日本之眼


 


后记


关于“民艺”一词


四十年的回想


校后记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术家。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文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与富本宪吉(1886—1963)、河井宽次郎(1890-1966)、滨田庄司(1894-1978)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出版有《工艺之道》《日本手工艺》等著作。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 译者介绍

石建中,江苏省南通市人。长期从事日本语言、文学、艺术的研究、翻译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相关文章数十篇。主要译著有《色彩设计初步》、《民艺论》等。

张鲁,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博物院馆员。曾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日本国士馆大学,留学期间曾游历日本及欧洲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主要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以及设计与制作,并注意融会现代元素。译著有《日本手工艺》等。



精彩内容
【杂器之美】

虽然生活贫困,没有上过学,可他却是个忠实的信徒;虽然他连为何信仰以及信仰什么都不能充分表达,但在其朴素的言词中,却令人吃惊地显现着他的体验。手中空无一物,却能够抓住信仰的精髓。倘若他没抓住,神也会将此送上。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不露声色的力量。

同样如此,我们现在来观察的盘子,只不过是被蔑视为贫乏的“粗货”之物。既没有奢侈的风雅,也没有华丽的装饰。作者想做什么?为何制作?详情不得而知。就如同信徒口中无数遍地念诵着阿弥陀佛一样,他多少次反反复复在同样的辘轳上拉出相同的造型,描绘着同样的纹样,来回上着同样的釉色。何谓美?何谓陶艺?以他的智慧可以知道一切,他却不去了解,但手下一直快速地动作着。那念出的阿弥陀佛可以说已不是人的声音,而是佛之声;那陶工的手也可以说已不是他的手,而是自然之手。若说他没有办法去制造美,自然却能够把美保住。他忘记了一切,如同无心的皈依导致的信仰一样,器物之美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我不厌其烦地望着这只盘子。

说到杂器之美,或许会被认为是标新立异,甚至还会被认为是某种程度的反动。为了消除容易引起误解的联想,有必要在开始增加几点说明。所谓杂器,在此是指一般的民众所使用的杂物器具。又因为是任何人都要使用的日常器具,故也可称为民具。总之,是极其普通的、谁都能买、谁都能拿的每天不能离开的用具,只需很少的钱就能买到;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很容易找到的物品。或是“随身用的东西”,或是“日常使用的”,或是“厨房用具”等。都不是点缀壁龛的东西,而是放在厨房中,或是散落在起居室内的各种器具。或盘、或盆,或柜、或橱等等,是在家里使用的物品,是一切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其中没有任何贵重物品,都是居家常备的。

真是不可思议。虽然是一生中为熟识的东西,但是其存在却并不被重视,也许是谁都认为是粗糙之物的缘故。人们对身旁所有美的事物视而不见,就连善辩的历史学家也不愿意将其用作历史的佐证,因此人们需要改变这样的不足。我深信在今后的历史中会增补这新的、美的一章。虽然是不可思议的,但其光芒一定能尽早拨开疑云。

为什么这样的美会长期被忽视呢?久居花园者不知花香,所谓熟视无睹。沉溺于习性时往往会失去反省,也会失去感激。要认识到,隐藏在那些器物上的美,至今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们不能对其进行评说,而且也不能对那些与现今相距甚远的时期的事物进行反省。可是,这样的物品却不断地在生产,并且一直在持续。认识与时代总是有间隔的。历史是追忆,评判是回顾。

当今时代正在急剧地变化着,所有的事物也许会匆匆流逝。时与心,以及物都迅速地成为过去。因循守旧的重荷使之沉沦,而在我们面前一切又重新翻转过来。未来是新的,过去也是新的。原先习惯的世界如今则是不可思议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没有改变的、平凡的事物。如同被擦过的镜子一般,照出来都是新鲜的。在此面前善也好、恶也好,是不能伪装的。所有的物品都是美的吗?对其进行区分的时期已经到来。现在是评判的时代、意识的时代。评论者之幸在于被我们所认可。我们决不会让时代的恩惠落空。

离开被尘土掩盖的黑暗之处,在此展现一个崭新的美的世界。虽然是谁都知道的世界,但也是谁都没有见过的世界。我想就杂器之美进行讨论,或许能够从中学到些什么。

因为是每天使用的器具,必须结实耐用。病态的、华丽的、繁琐的属性,在此是不能允许的。而厚重的、坚固的、健全的属性,才是适合日常生活之器。要能够忍受粗暴使用和酷热严寒,就不能贫弱,也不能华美,而必须要有强健的质地。任何器物,都必须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无须伪装,也不允许欺骗,因为总是要接受考验的。不具备正直的德性,就不可能成为理想之器。工艺使杂器摘掉了所有的假面,因为所面临的是用的世界。在任何地方器物都是为人服务的。就因为是实用,所以仅仅将其看作是物就会导致错误。谁都可以认为有物无心,然而,像忍耐、健全、诚实等的德性不就是器物之心吗?器物在任何地方都与当地的生活交融在一起。只有正直地生活者,才会天降洪福。用和美不是叛逆的世界,而是物心一如所至。

由于他们是勤奋劳作之躯,所以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然而在此却能看到一种满足。他们总是健康地迎送朝夕,在不起眼的地方,过着不做作的,乃至无心的朴素生活。这样的美是不可动摇的,稍一接触就会感到微妙的颤栗和诱惑。即就是遭受沉重打击,其形象仍旧不会改变,而且能够看到更为令人吃惊的美,这样的美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器物不被使用,就不会成其美。器物因用而美,人们也会因其美而更愿意使用。人与物在此有着主从之契。器物因使用而更美,人由于使用而更加爱惜。

人要是缺少这些器物就无法度日。的确,器具是日夜相随的伴侣,是辅佐我们生活的忠实朋友,谁都会得其便

利而度过每一天。其形态之美是诚实的,并且还体现出谦让之德。在一切都流于病弱的今天,却能在它们中间看到健康之美,这是一种恩惠,一种欣慰。

在这里既不花哨,亦无装饰。仅仅只有纯正的形和两三个纹样及朴素的手法。它们从不夸耀,风格上也不奢侈。没有奇异和霸气,连一点工巧都不露。没有挑逗之欲,总是稳重而平静。时常以单纯的、朴实的、节制的面貌示人。这样的美并未强加于我们,在炫耀美的今天,我们对朴实之作尤为怀念。

这些器物大多是在不知名的偏僻乡村中孕育出来的,或者是在村镇的布满尘埃的黑暗工房中制作出来的。制作者都是不熟练的穷人,使用的也是笨拙的工具和粗糙的材料。出售时,或是在狭小的店铺中,或是在路边摆张草席为摊。多在凌乱不堪的场所中使用。然而天意是不可思议的,就是这样的环境为器物之美提供了保障。在这一点上与信仰是相同的。宗教寻求贫穷之德,这正是对高傲的智者的告诫。只有朴素之器才能有令人吃惊的美。

制作是无欲的,只是为了服务,而不是为了成名。这与劳动者在他们创造的美之道路上不留名是一样的。作者不曾想过要在何处写上他的名字,所有的都是无名氏的作品。无欲之心更是纯洁了器物之美。基本上所有的职工都没有上过学。但是,为何能生产、美来自何处却不得而知。只是继承了的手法,不停地毫无困惑地制作。似乎是有理论,又似乎有些伤感。杂器之美是无心之美。

作品上连名都没有,所以我们不能写出作者的历史。制作者不是少数优秀的个人,而是被称为凡夫的众生。令人吃惊的器物之美产生于民众之中,说明美为大众所共有,而非个人所有。我们在为民族和时代立传时,都应当纪念这些劳作。拙于知的民众,在制作方面却是卓越的。如今的个人活跃的时代每况愈下,但随着过去时代的恢复,个人将会销声匿迹。不是作者创造美,而是很多作者生活在美之中。杂器就是民艺。

材料也应当被注意。好的工艺自然天成,自然中保留着丰富的品质。与其说是因器物选择材料,还不如说是材料造就了器物。民艺必定是乡土的,因为其原料来自当地,所以能够产生民艺。自然之恩惠为物质生产之母,因而不能离开风土、材料、制作等要素。当其成为一体时,作品才会是质朴的。因为有了自然的护佑。

若是失去原料,其作坊必然关闭。当材料有问题时,器物就会受到自然的诘难。材料如果在身边唾手可得,就能够多产,从而使之廉价,如此便能制作出健康的器物。一件器物本身所隐藏的,有特殊的气温、地质以及物质等的信息。乡土的芬芳,地方的特色,加之多个种类的工艺,为其增色不少。顺从天然者,才能享受天然之爱。当缺少这样的必然性时,器物将失去力量,美也会因之逊色。从杂器上所能看到的丰富特质,都是自然赠予的礼物。当看到这样的美时,也就看到了自然,看到了人本身。

不仅如此,所有的造型、纹样以及原料等要素之间总有着必然的因缘。好的化妆并不施于身,而是从于身的。不能将原料只看作是物质,在那里还体现着自然的意志。这样的意志命令我们应该有怎样的造型和怎样的纹样。任何人只要背叛自然的意志,就不能制作出好的器物。好的工人也不会考虑自然之外的事情。

这是个很好的教诲。只有欣赏神之子,才能燃起信之火焰。同样,一旦成为自然之子,就会被美所装点。这样的美是由自然所保障的美。只有回到母亲的怀抱,美才会更加温暖。我想这样的教诲在杂器之中也必然存在吧。

由于是日常的用具,就不再是稀有之物,总是为巷间陌里所准备的。一旦损坏便可取相同之物替代,故产量多而廉价。虽然只不过是个数量问题,但这样的事实却说明了工艺之美的不可思议的作用。多产恐怕会流于粗杂,但不这样就不能产生杂器之美。

反复是熟练之母。大量的需要导致大量的供给,大量的制作导致不断地反复。反复终促使技术达到完美的境地。当工种在转换时,有一技之长便清晰可辨。同样的造型与同样的纹饰,其单调的循环几乎是整个工作的全程。技术熟练者已经超越了技术的意识,到此地步人已无所顾忌,亦无须精进手艺。工作时谈笑风生,却有着令人惊讶的速度。如果没有这样的速度,就完成不了一天的定量。成千上万次的反复使他的手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再从自由中产生出非凡的创造。我望着这不可思议的作为异常激动。毋庸置疑,他对他的手已完全信任。那令人吃惊的行笔、造型的态势以及那自然奔放的韵味,似乎不是他在用手,而是另有使之,故不得不产生自然之美。大量的制作必然是美之器物的命运。

这是令人惊讶的娴熟之作。在杂器的背后,长年累月的汗水和不断反复才能使技术精湛而获得自由。与其说是人的制作,还不如说是自然之作。被叫作“马之目”的盘子上的简单波纹,要画得那样自由简洁,对于任何画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真是令人惊异。在一切归于机械的未来,人之手所创造的奇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民艺必然是手工艺。除了神之外,没有比创造者之手更令人吃惊的。自在的运动才能产生出完全的不可思议的美。任何机械的力量在手工面前都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手才是自然所赠予的工具。若是背弃这样的恩惠,就不会产生任何美。

不幸的是迫于经济的压力,如今几乎一切都由机械制作。在那里或许能够产生某种美,也未必招致厌恶,但那样的美是有限的。人不能无限制地、无远虑地使用机械的力量。机械的美是规范的、停滞的。单纯的规范会使美闭塞。当机械支配人的时候,产品就会给人以冷漠、肤浅之感。妙趣、圆润,要靠人的手才能做到。像器物生命面貌之变化、砍削之迹、笔的走势、刀的亚光等,在机械上也能制作。但对于机械来说只是确定而不是创造。现在,劳动的自由和喜悦被剥夺了。器具是由人支配的,只有当主从二者的关系保持正确的位置时,美才会升温。

在手工艺的终结即将来临的今日,只有祖先制作的杂器才是贵重的遗物。而民艺的手工时期,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令人苦恼的是复兴却被阻止。在今日极不合理的趋势中,曾一度废止的民艺再次恢复至繁荣是很困难的。只有在传统得到延续和保护的地方,如今还存有正确的手工艺之道。这不是少数个人的努力和帮助,“回归手工”的呐喊总是不断地反复进行着。因为只有在手工劳动中才有为丰富的、真正的劳动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工艺之美。时至今日仍是手工标志的民器,将会以爱来对待每一天。历史会有偏颇之时,但对美始终是公正的,将与时光共增其色。

来到这个世界,制作之心、制作之物以及使用的手法都是平凡而至纯的,正是这样的单纯才是器物所要求的器之性质。人们无法将此词语置换成粗野的字眼,也就是这样的性质为美提供了保障。艺术有时会缺少单纯的因素,从杂乱中产生美的例子也有许多。离开单纯就不再是正宗之美,物品虽然被称为杂器,但只有纯正的形态才能体现出美的本质。人们要学习艺术的法则,就必须到这众所周知的普通世界中来。

悟得即无碍。得益于自然的作品也只能生存在自由的环境中。在好的手工面前,任何规则和约定都是不存在的。应物从心,一切随缘。任何造型、色彩以及纹样在他们面前都是开放的。任选一件作品来看,均无约定的章法。若是产生了美,就不会有拘泥之心,但也没有错误。这并不是他的精心选择,自然的选择是自由的,只不过是委托他而已。

只有这样的自由才是创造之母。杂器中的极其丰富的种类和变化就是如实的说明。变化不产生作为,只有作为才是拘束。当一切都托付于天然时,就开始了令人吃惊的创造。技巧的作为似乎也能产生某种奔放的趣味,或是发生如此丰富的变化。在这里没有单一的循环,也不只是模仿。有的只是经常向更为新鲜的世界的进发。

现在来看被叫作“猪口”[2]的器物,在其小小的表面上,所画出的纹样之变化实际上已达到数百种,然而其笔致之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如同在众所周知的条纹织物上,要找出同样的花纹是很困难的。民艺是令人吃惊的自由世界,是创造的境地。

……

媒体评论
“物随人长久,人随物安定。”美好的造物,让柳宗悦感动。这份感动,在现在成为一种思念,我想,有思念就会有传承。

                                                     —— 黄永松  《汉声》杂志创始人

十年前创建无用之始,田野调研的旅行中陪伴着我的就是柳宗悦的著作《工艺文化》。柳宗悦的书为所有人(而不仅是设计师)深入解读了手工日用之物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介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命品质……

                                           ——马可  设计师,无用品牌创始人

工艺之道不是可道之道,到*后一定是物我两忘,是制造者年复一年做出来的无人触及的玄妙,是拥有者年复一年用出来的惟他自知的情分,是一种偶尔会彼此念及到的朴素踏实的温暖。

                                                 —— 汪涵  主持人,作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