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论巴赫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论巴赫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20.8 6.4折 188 全新

库存148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尔伯特·施韦泽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0873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88元

货号25148232

上书时间2024-11-24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初识巴赫的众赞歌前奏曲时,我10岁。在许多个礼拜六晚上,阿尔萨斯地区米尔豪森(Mülhausen)史蒂芬教堂的管风琴师欧根·明希把我带到他为礼拜天的礼拜做准备的管风琴旁,在这里,我深受撼动,聆听着庄严而古老(可惜时下已被翻修过)的瓦尔克(Walcker)乐器奏出的神秘之音,它们消匿沉寂在幽暗的教堂里。
在我写作有关众赞歌前奏曲章节的过程中,这些初艺术印象的回忆,始终充盈心间。有些语句浑然自现,仿佛这些思绪和话语无须经我之手,便自成一章。于是我意识到,原来自己只是在重复记忆中的表达和图像,正是透过这些记忆,我的管风琴启蒙老师令我得窥巴赫的堂奥。
我的感激之情已无法对他言说。他英年早逝,离绝于他的家人、朋友和祖国。
13年以来,我有幸作为管风琴师,在圣·威廉教堂的巴赫演出中效力于明希先生的胞弟——斯特拉斯堡的恩斯特·明希(Ernst Münch)教授。在他的指挥下,我为那60首康塔塔伴奏。本书中论及声乐部分的章节,得益于与他的合作,他大概是目前在世的为卓越的巴赫指挥家。我深知,本书所表达的认识和经验,来自于我们在美好而神圣的难忘时光里共同的探索和实践。而这些认识和经验,又会在合唱和管弦乐队的热忱和奉献、在礼拜听众的疑神静听中,不断新生。
本书无意于史学研究,而是期待成为一部审美实践性的作品。我对一切历史问题的表述——一如现今或未来每个书写巴赫的人——都基于施皮塔(Spitta)的卓越成果,这一点毋庸讳言。写作本书的每一页,我都感觉自己是他的学生。
我的书写旨在促使音乐爱好者独立地去思考巴赫艺术作品的本质和精神,以及演奏它们的方式。而我首要关注的,则是尽量平实与畅晓地书写,以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走近巴赫。
对友人埃里克森(Alfred Erichson)和莱雷尔(Karl Leyrer)为本书的订正作出的无私贡献,以及吕普克(Gustav von Lüpke)先生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谨致以衷心感谢。

施韦泽(A. Schweitzer)



导语摘要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德裔法籍哲学家、神学家、音乐学家、医生、人道主义者。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通才,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1913年赴非洲,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目录

关于本书版本问题的说明 / 1

中译本序:巴赫、瓦格纳与施韦泽的历史因缘 / 1

自序 / 1

序言 / 1

第一章巴赫艺术的诸根源 / 1

第二章众赞歌歌词的起源 / 4

第三章众赞歌曲调的来源 / 15

第四章宗教仪式中的众赞歌 / 25

第五章巴赫以前的众赞歌前奏曲 / 38

第六章巴赫以前的康塔塔和受难曲 / 47

第七章从埃森纳赫到莱比锡 / 87

第八章巴赫在莱比锡 / 100

第九章相貌、天性和品格 / 130

第十章艺术之旅,评论家和友人 / 146

第十一章作为艺术家和老师 / 161

第十二章死亡与重生 / 191

第十三章管风琴作品 / 227

第十四章管风琴作品的演奏 / 254

第十五章键盘作品 / 277

第十六章键盘作品的演奏 / 300

第十七章室内乐与管弦乐作品 / 336

第十八章《音乐的奉献》与《赋格的艺术》 / 364

第十九章巴赫与美学 / 374

第二十章诗性的音乐与图画性的音乐 / 380

第二十一章巴赫作品中的文字与音乐 / 395

第二十二章众赞歌的音乐语言:图像性与象征性的表现 / 421

第二十三章康塔塔的音乐语言 / 439

第二十四章阿恩斯塔特、米尔豪森、魏玛与科腾时期的康塔塔 / 488

第二十五章1723年及1724年的莱比锡康塔塔 / 513

第二十六章《马利亚尊主颂》与《圣约翰受难曲》 / 530

第二十七章1725年至1727年间写作的康塔塔 / 550

第二十八章《葬礼康塔塔》与《圣马太受难曲》 / 568

第二十九章1728年至1734年间的康塔塔 / 595

第三十章世俗康塔塔 / 622

第三十一章经文歌与歌曲 / 654

第三十二章神剧 / 660

第三十三章弥撒曲 / 668

第三十四章1734年之后的康塔塔 / 684

第三十五章论康塔塔与受难曲的演绎 / 730

译后记 / 800

人名索引 / 805

巴赫作品索引 / 813

巴赫协会版全集康塔塔目录 / 822



内容摘要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必读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主编推荐
阿尔伯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德裔法籍哲学家、神学家、音乐学家、医生、人道主义者。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通才,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1913年赴非洲,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精彩内容

章巴赫艺术的诸根源

    有主观的艺术家,也有客观的艺术家。前者的艺术源自他们的个性,他们的作品大多与他们生活的时代无关。他们的法则是,反抗时代的潮流,自创新的形式表达他们的理念。理查·瓦格纳便属于这种类型。
巴赫属于客观的艺术家之列。这类艺术家完全属于他们的时代,只用那个时代提供给他们的形式和理念创作。他们不会批判那些唾手可得的艺术表达媒介,也从未迫切地想要开拓全新的路径。然而,他们的艺术并非完全受外在经验的激发,因此我们无需从创作者的命运中追寻他们作品的众根源。他们在艺术上的个性有别于他们平日的个性,后者缘于那看似偶然的生活境遇之中。即使巴赫的命运完全改变轨道,他的作品恐怕还是风格依旧。或许我们有可能更全面地了解他的生活,或许我们能凑齐他曾写过的所有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他的作品的内在根源,我们能比现在知道得更多。
这位客观艺术家的艺术,与其说是无我的,不如说是超越小我的。他似乎只有一个冲动——去重新表达他身边现成的东西,所不同的只是,他以一种精确完美的形式呈现。他并不活在时代精神中,反倒是时代的精神活在他之中。在他身上,云集了过往前辈们以及他自己在艺术上的一切努力、欲望、创造、抱负以及过失,并终修成正果。
在这方面,也只有那些伟大的德国哲人们,能与这位伟大的德国音乐家比肩。康德的作品也同样有无我的特点。他的智慧使那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和论题开花结果。此外,康德毫无计较地使用他那个时代的学术范式和术语,正如巴赫无需考察,便将那个时代的音乐形式拿来就用。
事实上,巴赫的魅力明显不是来自其独特性,而是来自其整全性。他从三到四代家族前辈的音乐发展中得益。这个家族在德国的艺术生活中地位独特,当我们探寻其家族历史时,我们能感觉到,在这里发生的每件事终都会在一个极其圆满的状态下达致顶点。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有一天,一个巴赫将会降临,所有逝去的巴赫们都会在他身上复活。散落在这个巴赫家族中的所有德国音乐碎片都将在他身上重新整合,拼成一幅完美画卷。借用康德的话来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符合这个历史的假想。
无论我们选择哪条路径来穿越中世纪的诗歌与音乐,终都会被带到巴赫那里。
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之间的那些崇高的众赞歌(chorale)作品,都被巴赫用来为他的康塔塔和宗教受难作品润色。这些众赞歌的曲调是一笔极为难得的财富,然而亨德尔和许多作曲家都没有使用,他们想从过去的氤氲中解放出来。巴赫则不这样认为,他视这些众赞歌为他作品的基石。



媒体评论

毫无疑问,施韦泽的《论巴赫》是整个历史上影响zui深远的巴赫巨作。
——C.伍尔夫(莱比锡巴赫档案馆前馆长,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

这是一本经典名著——两位伟人,一位是音乐家,另一位是哲学家和宗教学家,他们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人文传统,而后者研究前者,其心得远远超过一般水平。译者也是学问渊博的年轻学者,精通音乐和文学,相得益彰。此书值得精读。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