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5 4.5折 ¥ 78 全新
库存190件
作者王澍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8096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4029955
上书时间2024-11-24
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讲席教授,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 1997年与他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并体现在他的作品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杭州南宋御街综合保护与改造等一系列作品中。
⊙ 2010年,和陆文宇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
⊙ 2011年,获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 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 2012年,获《华尔街日报》评选的“全球创新人物奖”。
201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
自序
⊙ 素朴为家
意识
⊙ 造园与造人
⊙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 走向虚构之城
⊙ 当“空间”开始出现
⊙ 营造琐记
⊙ 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 隔岸问山—— 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
⊙ 剖面的视野—— 滕头案例馆
⊙ 为了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
⊙ 走入树石的世界
语言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我们从中认出—— 宁波美术馆设计
⊙ 中山路:一条路的复兴与一座城的复兴
对话
⊙ 叛逆的征途
⊙ 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 精神山水
⊙ 重返自然的道路
⊙ 问答录: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尾声
⊙ 那一天
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讲席教授,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 1997年与他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并体现在他的作品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杭州南宋御街综合保护与改造等一系列作品中。
⊙ 2010年,和陆文宇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
⊙ 2011年,获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 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 2012年,获《华尔街日报》评选的“全球创新人物奖”。201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
“目前在中国关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多显著的问题,是应该保持传统建筑还是应该仅着眼于未来?如同其它的伟大建筑作品一样,王澍的作品是恒久的,超越了目前城市化的难题,他的作品保留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国际化设计。”
——亚历山大·阿拉维那(智利建筑师,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王澍的作品非常杰出,他的设计综合了雕塑性的力量以及当地文化的底蕴。他创新地使用了原始的材料和古老的符号,展现了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
“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
——张永和(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评委)
“近些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建筑试验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建筑拔地而起。王澍,这位49岁的优秀建筑师,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成功将中国元素融入新颖并受人注目的建筑中。”
——《时代》周刊
“王澍证明了中国文化土壤孕育了非凡的创意,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一直与自然和谐共融。”
——汤姆士?普利兹克(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度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在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他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提倡“向乡村学习。”
——《南方人物周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