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穿越洞庭 翻阅大书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7.4 4.8折 36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辉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1293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23952646

上书时间2024-11-24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题《穿越洞庭,翻阅大书》钟叔河李辉写了沈从文,写了袁昌英,写了周扬和田汉……这些人或为“旧教授”“官太太”,或为大领导老党员,处境悬殊,情况各别,结果却无一例外,都成了“整”的对象,成了悲剧人物。田汉死前还吟诗“跟着主席道路走”,周扬被通知出狱还要在牢里多坐几天给写检查,尤为可悲。谁可为之,孰令致之呢?李辉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只在抽引着读者的思绪,使大家开始思索,这就够了。他还写了“鸡连长”。黄永玉笔下这只昂扬气派的大公鸡,在它身上,我明明看到了沈荃的影子。这个循着田兴恕、陈渠珍足迹走出凤凰的人,替哥哥沈从文圆了“将军梦”,淞沪抗战中出过力,“由地方上再杀一批”的指示一下来,也只能跪在自己铺下的军毯上,手指额头说:“朝这儿打。”读至此处,更加使人惊心动魄,觉得悲哀。说真的,原来我并不怎么看好李辉,正如不怎么看好我自己一样。鲁迅不是鄙薄“拙劣如报章纪事”的文字么?而李辉和我可都是记者出身,都是以“报章纪事”为业的呀!现在我却很看好李辉,愿为他写下这几行。自己虽已去死不远,总算可以在祖师爷圣像前伸伸脚,也就够了。二零一六年三月一日于念楼

导语摘要
人物印象、藏书故事皆可视为流云,装点历史和文化的天空。作者李辉以诚恳和温情的文字,叙写了巴金、沈从文、黄永玉、沈荃、周扬、田汉、袁昌英、杜高、李泽厚、柳鸣九等湖南人物印象,同时还实地寻访、收集原始档案,叙写了李根源、张问德、张佐周、项美丽等人物故事。本书具有较为重要的思想价值,并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李辉记者、编辑、传记作家。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等。   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因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散文家”奖项。2014年,因《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一书再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3年散文家”奖项。

目录
目录0 0 1 _ 序 题《穿越洞庭,翻阅大书》/钟叔河穿 越 洞 庭0 0 3 _ 穿越洞庭,翻阅大书——沈从文与黄永玉0 1 7 _ 平和,或者不安分——沈从文印象0 3 3 _ 湘西原本多侠气——沈从文与丁玲0 4 9 _ 历史之殇——沈从文弟弟沈荃的故事0 6 7 _ 落叶——田汉随感附:我读《落叶》——田汉长子田海南致李辉1 0 7 _ 摇荡的秋千——周扬随感1 1 9 _ 往事依然苍老——周扬与丁玲1 4 1 _ 珞珈山,历史之痛几人知——缅怀翻译家杨静远女士1 5 1 _ 留在纸上的苍凉——整理“杜高档案”随感1 6 3 _ 李泽厚走在美的历程上1 6 9 _ “盗火者”柳鸣九缝合历史翻 阅 大 书1 7 7 _ 腾冲硝烟处,名士风流时1 9 5 _ 世上已无张佐周,何时再唱石门颂2 0 9 _ 风云莫干山2 2 1 _ “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读萧乾书简随感2 4 1 _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巴金与文化老人群体2 5 3 _ 萧红天空的流云——《黄金时代》随想曲2 6 7 _ 美丽如斯——项美丽的中国故事

内容摘要
人物印象、藏书故事皆可视为流云,装点历史和文化的天空。作者李辉以诚恳和温情的文字,叙写了巴金、沈从文、黄永玉、沈荃、周扬、田汉、袁昌英、杜高、李泽厚、柳鸣九等湖南人物印象,同时还实地寻访、收集原始档案,叙写了李根源、张问德、张佐周、项美丽等人物故事。本书具有较为重要的思想价值,并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以飨读者。

主编推荐
李辉记者、编辑、传记作家。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等。   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因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散文家”奖项。2014年,因《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一书再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3年散文家”奖项。

精彩内容
 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其中,还另有一个特别重要
的原因——沈从文亲历黄永玉的父母相识、相爱的全过程,并在其中扮演着一个特殊角色。
一九二二年的湖南常德,一个小客栈里寄宿着两个来自凤凰的年轻漂泊者,一个是沈从文,另一个是他的表兄黄玉书。沈喜爱文学,黄喜爱美术。在沈从文眼里,这位表兄天性乐观,即便到了身无分文拖欠房租,被客栈老板不断催着他们搬走的境地,他依然于自嘲中表现出诙谐与玩世不恭。根据沈从文的回忆,黄玉书结识了同样来自凤凰的姑娘——杨光蕙,凤凰苗乡得胜营人氏,任常德女子学校美术教员,两人很快恋爱了。
关于黄玉书的这一感情进展,沈从文说得颇为生
动形象:“表兄既和她是学美术的同道,平时性情洒脱到能一事不做整天唱歌,这一来,当然不久就成了一团火,找到了他热情的寄托处。”更有意思的是,沈从文说他开始替表兄写情书。每天回到客栈,表兄就朝沈从文不停作揖,恳请他为自己向杨姑娘代笔写信。沈从文在湘西从军期间,曾是长官的文书,代为起草文件,偶尔还为人书写碑文。当读到这篇《一个传奇的本事》时,我们方知他还是表兄的情书代写者。谁想到,在一九二三年前往北京闯荡社会走进文坛之前,他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了文学写作的预习。
就这样,两个相爱的凤凰人,在另一个凤凰人的帮助下,进行着浪漫的爱情。一九二三年,沈从文离开常德,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开始他的文学之旅。表兄说得不错,几年之后,他所欣赏的表弟真的成了文坛的新星。
沈从文走后,黄玉书仍留在常德。同一年,黄玉书与杨光蕙在常德结婚。一年后,一九二四年八月九日(农历七月初九),他们的长子在常德出生。几个月后,他们将他带回凤凰。
不用说,这个孩子就是黄永玉。
漂泊中“翻阅大书”世上能让黄永玉心悦诚服的人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中,沈从文无疑排在最前面。多年来与黄永玉聊天,我听到他提得最多、语气颇为恭敬的,总是少不了沈从文。在黄永玉与文学的漫长关联中,沈从文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我认识黄永玉其实与沈从文有关。一九八二年,在采访全国文联大会时我认识了沈从文,随后去他家看他,在他那里第一次读到黄永玉写他的那篇长文《太阳下的风景》。看得出来,沈从文很欣赏黄永玉。
我的笔记本上有一段他的谈话记录,他这样说:“黄永玉这个人很聪明,画画写文章靠的是自学,他的风格很独特,变化也多。”当时,我主要研究现代文学,对沈从文、萧乾有很大兴趣。这样,我也就从沈从文那里要到了黄永玉的地址。由此相识,几近三十年。
不少人写过沈从文,但写得最好的是黄永玉。一
九七九年岁末,黄永玉完成了长篇散文《太阳下的风景》,文章中的最后一段话,总是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感触良多: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的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来,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以致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的确,他们两个人有那么多的相似。
他们都对漂泊情有独钟。沈从文随着军营在湘西山水里浸染个透,然后独自一人告别家乡,前往北京。黄永玉也早早离开父母,到江西、福建一带流浪。
漂泊中成长,在漂泊中执着寻找打开艺术殿堂大门的钥匙。
两人有很大不同。沈从文到达北京之后,就基本上确定了未来的生活道路,并且在几年之后,以自己的才华引起了徐志摩、胡适(P4-6)

媒体评论
他只在抽引着读者的思绪,使大家开始思索,这就够了。——钟叔河走故国山河,觅历史遗痕,传人文薪火。感谢李辉以诚恳和温情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又一幅文化中国的悲欣长卷。——韩少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