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关于构成企业长期利润或竞争优势的基础,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波特(Michael EPorter)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学派;产业结构学派的主要代表作: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Free Press,1980; 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on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Free Press,1985.另一种是以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为代表的核心能力学派。企业核心能力学派的主要代表作: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Vol68,No3:79-91.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企业界面临着环境的重大变化,外部环境成为公司成功制定战略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学派认为,公司必须在有吸引力的行业中竞争。当许多公司有类似的战略资源,这些资源在公司间又可以流动时,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寻找潜在利润的行业,并学会如何用其拥有的资源并结合行业结构特点来实施战略。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构造了一个制定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决定产业吸引力的五种竞争力量,即潜在竞争者威胁、替代品威胁、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认为产业吸引力、潜在利润是源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与此同时,波特还对各个具体产业,如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成熟型产业、全球化产业以及衰退型产业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之后,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基于竞争战略,运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企业如何创造和保持在其所选择的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即如何才能实施上述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其目的是在战略和实施之间实现沟通。 产业结构理论对指导企业竞争行为提供了基本方法,使企业更主动地培养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产业结构理论却无法合理地解释下列问题:为什么在无吸引力的产业中仍能有盈利水平很高的企业存在,而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中又存在经营状况很差的企业?为什么企业进入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终大多会以失败而告终。对于这些问题,该理论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 20世纪90年代,全球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竞争更加激烈。戴维尼(DAveni,1994)提出了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观点。戴维尼(DAveni)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观点见文献:DAveni RHyper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 New York:Free Press,1994.戴维尼认为,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缓慢发展的环境中,建立和维持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可能更加有效。但在超竞争环境下,竞争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打破现状,以致没有一个企业或经营单位能够轻易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优势更多情况下只是暂时的。竞争的指导思想更多地强调变化、速度、灵活性、创新和打破常规。麦克纳马拉等(2003)认为,战略既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地、有计划地以追求期望为目标,也可以是在面对突然出现的情况,通过“试试看或试错”过程来弄清楚何种办法可行。有计划的战略被看作是合理决策和精心设计的结果,而在超竞争环境下,面对突然出现的情况,战略则被看作是由一系列偶然决定或经过协调、也许未经协调的决定产生的结果。 面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新的巨大变化,迫使企业不仅要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的变化,更要目光向内,注重自身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积累,造就其特有的竞争能力。美国学者Rumelt(1991)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这说明企业表现为超额利润率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于是,出现了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的核心能力学派。核心能力学派认为,当企业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用于发展其独特的核心能力,而且竞争对手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或模仿这些能力时,企业就能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强调公司应该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计划和发展战略,以自身拥有的能力与战略方针、目标和现有的资源结合起来。而且重要的是要创新和弥补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可又是什么终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呢?如何培育、开发和修炼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什么一些企业在获得了核心能力的同时反而出现了“核心僵化”终又失去了核心能力?对于这些问题,该理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知识成为继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之后的第五种生产要素,而且成为重要的资源。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再主要依赖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多依赖专业知识、想法、创意、洞察力和创新力等这些智慧资产。知识与能力培育的关系和竞争优势成为了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实际上,纳尔逊和温特(1982)、Nelson R R,Winter 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NJ:Prentice Hall,1982.斯彭德(1989)Spender J CIndustry Recipe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早期的著作已经指明了这个方向。温特(1987)Winter S G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as strategic assets,in Teece,DJ(ed),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 Cambridge,MA:Ballinger,1987:159-84.的研究工作确认了知识变成战略资产的条件。格兰特(Bobert M Grant,1996)认为,Grant B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 17,winter,1996:109-22.隐性知识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Freeman和Perez通过研究康德拉捷夫长波发现“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TEP)的改变与经济增长周期密切联系,其中第六经济长波预示着人类社会向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型。关于第六经济长波可持续创新问题,见:Hargroves K,Smith M H The Natural Advantage of Nations:Business Opportunities,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21st Century,Earthscan,London,2005,Chapter 1:Natural Advantage of Nations:17.进入21世纪,绿色经济与知识经济融合不断加快,环境创新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研究热点。 本书从战略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展开研究。全书共十一章。章构成全书的战略基础,重点介绍战略的定义、框架、主要思想学派等;第二章至第四章从知识管理和核心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知识管理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五章至第七章重点讨论了核心能力之源、核心能力培育和修炼问题;第八章和第九章分析了核心能力与多元化战略、核心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关系问题;第十章论述了核心僵化及其超越问题;第十一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环境创新问题。
作者简介 王江,博士,甘肃环县人。200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并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其后于2004年7月至2006年8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研究,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商业与法律学院进行访问研究。目前任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可持续转型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编著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其他研究课题多项。
主编推荐 王江,博士,甘肃环县人。200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并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其后于2004年7月至2006年8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研究,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商业与法律学院进行访问研究。目前任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可持续转型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编著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其他研究课题多项。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