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超旅行文学三部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129.9
6.6折
¥
197
全新
库存37件
作者刘子超
出版社文汇
ISBN9787549631452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97元
货号31882130
上书时间2024-10-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子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2019年,中亚纪实长文获评“荃球真实故事奖”特别关注作品;2021年,被评为“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
目录
《午夜降临前抵达》
序 出发与抵达
上部 夏
第一章 疆界的消失,德累斯顿大轰炸,老布拉格的幽灵
第二章 火车情结,横穿波希米亚,死亡赋格
第三章 读艺术史的女孩,塔特拉山,猎人小屋
第四章 卫星城,沃利肖像,昨日的世界
第五章 中国“倒爷”,骑行者俱乐部,土耳其浴室
第六章 挥之不去的饥饿感,分裂南斯拉夫,湖底的钟声
第七章 酒吧过夜,米兰告别
下部 冬
第一章 古树茶,故乡在塞尔维亚,撒旦的探戈
第二章 物理老师的秘密往事,两个哑巴,赖奇克劳动营
第三章 布尔诺之星,异乡人,冬之旅
第四章 弗罗茨瓦夫与平行世界,叶子和臭鼬,一场风暴的结语
第五章 “舒伯特”号列车,帝国的切片,萨尔茨堡的雨
第六章 流亡之地,黄金时代,最后的游荡
后记 在旅行和写作中确认自我
——
《沿着季风的方向》
印度:穿越北印度的火车之旅
缅北:我私人的佐米亚
柬埔寨:边境风云
缅甸:开往蒲甘的慢船
印度尼西亚:死在爪哇也不错
老挝:白色大象
菲律宾:跳岛记
泰国:曼谷下大城
印度:抵挡印度洋的堤坝
——
《失落的卫星》
序幕 大巴扎、流放者和塔季扬娜
第一部 吉尔吉斯斯坦
边城浮世绘
滞留者
天山游记
加加林疗养院
邓小平大道与苏莱曼圣山
第二部 塔吉克斯坦
西进亚历山大城
杜尚别复调
从帕米尔公路到瓦罕山谷
世界尽头
第三部 乌兹别克斯坦
寻找乌兹别克的失落之心
不安的山谷
通向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
布哈拉的博弈与离散
困守咸海的人
第四部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的礼物
第五部 哈萨克斯坦
突厥斯坦的小人物
草原核爆
七河之地
最后的游牧
尾声 扎尔肯特:进步前哨站
致谢
附录 一份清单
内容摘要
《失落的卫星》: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世界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认为,此书“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沿着季风的方向》:作家刘子超带领我们前往季风吹拂的国度——印度、掸邦、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泰国——在历史与现实的穿梭中,捕捉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地区的灵魂。一路上,他目睹现代化未能侵蚀的尊严感,也看到金钱与爱情的交换;他见证苦难和文明的丧失,也顿悟支撑人类活下去的信念。他与形色各异的人物和生活相遇,以深具洞察力的冷静笔触,书写在这样的世界,还有这样的人,在这样地生活。
《午夜降临前抵达》:作家刘子超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布拉格的午夜小馆、布达佩斯的旧书店、维也纳深夜的歌剧院、的里雅斯特荒废的港口,都隐藏着历史的皱褶、生命的故事和心灵的启示。
精彩内容
印度尼西亚:死在爪哇也不错我站在这场景中,久久不能开口。即便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时,依然感到语言的无力。我深知任何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背后,都是无法想象的艰苦现实。有人说这里是炼狱,可对每天采矿的硫黄工人来说,炼狱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如同我们吃饭、散步、朝九晚五地工作一样平常。作为亚洲蕞大的火山坑,伊真火山的硫黄喷发量为世界之蕞。这被看作一种幸运。因为在人口日益密集的爪哇,城市和乡村都无法再提供更多供养。对当地人来说,挖硫黄是一份得天独厚的工作,更是一条现实的出路。工人们告诉我,在爪哇,一名普通教师的月收入不过一百美元,而他们可以拿到一百五十美元。
为了不忘记这震撼性的场景,我从地上拾起一块金黄色的硫黄晶体,用塑料袋包好带回中国。这样做并非有什么重大意义,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英雄行为”,只是为了深深铭记—在这样的世界,还有这样的人,在这样生活。
突然,火山湖喷发出一阵巨大的烟雾,夹着热气和硫黄气体扑面而来。工人们纷纷扔下工具,四散躲避,而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便感到眼前一片昏暗,泪水夺眶而出,嘴里产生一股强烈的二氧化硫的酸味。我剧烈地咳嗽着,虽然戴了口罩,也毫无作用,肺叶好像都燃烧起来。
这时,一只手把我拉向旁边的一处背风岩石——是一个硫黄工人,他看到我困在那里,便出手相助。他也在流眼泪,也在大口喘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脸上的皱纹里全是黄色粉尘。我们蹲伏在岩石下面,等待火山平息怒气。然后我鼓足勇气,爬回人间。
回去的路上,吉普车经过一片林中墓地。小小的墓碑,插在落满树叶的土壤里,没有文字,亦无名无姓。是的,在爪哇,我终究没有发现绝对的事物,也没有发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
我见识了繁华而凌乱的雅加达,也看到被刻意回避的历史。我参观了雄伟的佛塔,却发现它早在一千年前即被遗弃。我整日听到伊斯兰教的唱经声,但明白那只是一种信仰,与爪哇的文明无涉。我在人群散去的火山小镇游荡,发现它美得近乎忧郁。蕞终我抵达一个强有力的存在,它用人的故事告诉我,这才是爪哇的灵魂。
《午夜降临前抵达》记录了我在欧洲大陆的两次漫游:“夏”以搭火车的方式,“冬”以自驾的方式。
其实去欧洲大陆的次数远不止两次。这三年来,总有各种机会让我像旧地重游的幽灵一样回到中欧,这其中或许有什么潜在的缘由,就像地心引力那样存在。我想,除了这一地区本身的魅力,中欧对我的吸引还在于它始终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执拗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它至今仍有一种强烈的撕扯和游移感,而这让三十岁的我感到了某种心灵上的契合。
并不是说我此前遭遇过多大的不幸,以致丧失了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随着年纪渐长,尽可能有尊严地应付日常生活,已经是足够有意义的事。或许正因如此,我才时常觉得,需要在这平庸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支点”——只有找到了这个“支点”,今后的生活才会获得更有力的抓手。这恐怕也是我这一代人的共同感受。
作为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我们没有经历过饥饿和战争,也没有过父辈那样大起大落的人生。但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猛的三十年,目睹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见证了一波又一波的时代浪潮。我们希望找到某种恒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故乡还是童年,熟悉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某种层面上,遥远的中欧就像一个镜像:它也在撕扯、游移、焦虑,却依然保持了某种永恒不变的特质——有不安与刺痛,也有亲切与安慰。这种特质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需要旅行者耐心地观看、倾听。这大概也是我一次又一次回到中欧的原因。
当然,我也喜欢旅行者的身份。正是这一身份赋予了我既可置身其中,又可超然世外的特权。在旅行中,我收获喜悦,却不必害怕乐极生悲;我见证苦难,却不必担心承担重负。没人知道我是谁,而我可以成为任何人。这种自由自在的身份,若有若无的归属,大概正是如今最为稀缺的东西。
旅行之后写下什么,对我来说,就是那个获得现实世界“支点”的过程。写作时,我仍能闻到奥地利山间雪松林的松脂味,想起摩拉维亚啤酒爽朗的口感,看到自己驾驶的小汽车像玩具一样漂浮在匈牙利大平原上。如果不能以写作这一艰苦的方式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加以确认,我总害怕有一天记忆会像我曾经养过的那只小猫,不辞而别。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在定义他的作品时说:“在理解精致艺术跟低阶艺术界限的前提下,刻意将低阶艺术以精致艺术来操作。”这本书便是妄图以文学的手段让“廉价”的旅行写作重新焕发光芒。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也不确定如何抵达。就像我在本书中写过的一句话:“旅行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这不仅适用于旅行写作,也适用于生活中的诸多事情。
好在,我已经出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