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儒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

全新正版保证,电子发票

48.4 5.5折 88 全新

库存6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洪修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41330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592397DE2E6240C293D

上书时间2024-05-07

博益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绪论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入宋以后出现的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更是构成了上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历史变奏,既构成了汉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儒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的基本历史画卷。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人创造的,又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教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因此,从儒佛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关系的角度切入来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来深化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点的认识。本书即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希望通过对儒佛道思想家与儒佛道思想的互动这一特殊的视角,来展示中国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变奏以及重要特点,并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新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儒学的形成和发展当然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但儒学的创立及其历史展开,儒家思想的特点与精神,以及儒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无疑都离不开具体的儒家思想家个人的努力。
儒学创立于先秦时代。先秦是我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历史阶段,经过殷周之变而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纷起的“轴心时代”,出现了孔子、老子和墨子等贤哲,其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对后世影响的学派。儒学的思想之源固然可以追溯到孔子之前的上古社会,例如作为儒家思想中心观念的“仁”与“礼”都不是孔子的“创造”,孔子本人也曾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孔子个人的创造性贡献仍然是十分巨大的。因为儒学中的许多思想因子在孔子之前是潜在的或不系统的,它们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道”,是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仁”为中心,倡导仁、礼并重,如果说“仁”主要体现了对人的意义、价值与本质的探讨,“礼”则体现了对人伦关系的重视。孔子正是通过对人的本质与意义及人伦关系的探讨,完成了儒家特有的价值体系的构建。与道家思想文化相比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如何选择文化发展的方向?如何为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文化指导?孔子所创的儒家选择了重建礼乐文化制度、以仁义礼乐教化为主要特点的人文指向,从而形成了与道家“效法自然”的不同文化倾向。这是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资源创造性整合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就,并奠定了中国主流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向。
孔子以后,子思、孟子、荀子等人对孔子儒学又从不同方面作了发展。子思发挥了孔子“道中庸”、“致中和”的思想,对孟子有一定的影响。孟子提出性善论,发展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内在性的一面,强化了儒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儒学的“仁道”寻找到了“天道”的根据,并据此而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要求将仁义道德的原则作为施政的根据。孔孟之学成为后来中国儒学的正统形态。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发展了孔子学说中重礼的倾向,并对先秦的思想文化做了初步总结。如果说,孟子将孔子学说中的“仁”作了新的拓展,那么,荀子则对“礼”作了重要的发挥,他在“隆礼”的同时又吸取了黄老道家的政治学说而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由孔子经孟、荀,由仁和礼发展出来的重视人与人伦关系的两种倾向,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格,儒学在这两者之间的动态摇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儒学后来的发展走向,并成为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汉代儒学在形式上经学化,在内容上神学化,导致了学术界一般对汉代的儒学评价不高,但实际上,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的汉代儒学家不仅沿袭了传统儒学重视仁义的基本理路,而且在今文经学的形式下仍然在许多方面推进了儒学的发展:一是提出“元者为万物之本”的思想,不仅开拓了建构哲学本体论的基本理路,而且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哲学基础。二是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道的层面,所谓“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使先秦儒家的仁爱精神具有了神圣性和普遍性,“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在汉以后也就得到了帝王的普遍奉行。以上两点同时也预示着儒学经由魏晋玄学本体论、隋唐佛教心性论而走向宋明理学的可能性。三是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出现,既是对君权神授的神学论证,也利用了天神的权威来限制日益膨胀的世俗王权。
随着经学化、神学化的汉代儒学日益走向僵化,并束缚人性之自然,作为其反动的魏晋玄学思潮应运而生。玄学家夏侯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裴頠、向秀、郭象等人,都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观照社会人生,通过诠释《老》、《庄》、《易》“三玄”,来探讨有无、一多、言意、本体与现象等哲学问题。玄学家讨论的问题表面看来很玄远深奥,但其根本着眼点却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名教与自然问题,玄学家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代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进行了创新性的理论探索,他们关注的是人性自然与名教社会的协调问题,其哲学精神与道家相通而伦理精神却不外乎儒家传统的人本与人伦关系。以融合儒道为特点的玄学对哲学本体论的建构与运用,一方面推进了儒家思想的哲学化,另一方面则为后来的宋明儒学家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重建新儒学提供了哲学基础。魏晋玄学家对战国中期以来出现的儒道合流趋势所做的理论上的总结和实践上的探索,对中国思想文化终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格局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商品简介

本书在“绪论”之后分设“儒家篇”、“佛教篇”、“道家道教篇”三部分,分门别类地叙述了三教各自的简要发展过程以及与其他二教相融合共发展的历程。近年来关于三教关系之研究,已成为学界一大热门,陆续有著作问世,但多限于局部或断代研究,且总量不多。本书则从整体上把握了三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并对三教不同发展时期各自的主要代表人物行横向比较,分析其主要观产生的背景及与其他二教的互动影响。通过比较,阐明了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干,佛教和道教则是中国传统社会影响为深广泛的两大宗教,并且佛教与道教在融合了儒学的某些元素后,渐次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研究三教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这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与精髓,对于发掘和弘扬中国思想文化的优秀内涵,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当代文化建设,都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作者简介

洪修平,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多年来对儒、佛、道三教融合、发展问题作了细致而深的研究。



目录

绪论1
儒家篇
章儒家思想家与儒家思想文化23
节先秦儒家思想家与先秦儒学24
一、 孔子仁学的建立25
二、 孟子的“性善论”与“天人合一”思想30
三、 荀子的“礼论”与“知论”35
第二节汉唐儒家思想家与汉唐儒学37
一、 董仲舒的神学化儒学思想39
二、 韩愈与李翱的性情论42
三、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天论50
第三节宋明理学家的新儒学思想58
一、 周敦颐、邵雍、张载的思想及其特色59
二、 程朱的理学新说67
三、 陆王的心学体系74
第四节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家与儒学基调的转变80
一、 明末清初智识主义的兴起与儒学基调的转变81
二、 从李贽到戴震88
第二章儒家思想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98
节儒家思想家与中国传统伦理98
一、 “圣性”与圣人人格99
二、 礼乐文化与伦理本位104
三、 儒家的道德修养论111
第二节儒家思想家与中国传统心性论115
一、 早期儒家的人性论116
二、 心性论与本体论的交涉119
第三节儒家思想家与中国教育思想125
一、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126
二、 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131
三、 宋明时期的教育思想135
第四节儒家思想家与中国王道政治142
一、 为政以德与民本主义143
二、 从内圣到外王149
三、 宋明的书院与乡约156
第三章儒家思想与中国思想文化之基164
节儒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165
一、 中国思想文化的人文精神165
二、 儒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170
第二节儒家思想与中国思想文化178
一、 儒家仁德文明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179
二、 德性伦理、 内在超越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质183
三、 儒家传统与中国思想文化的走向189佛教篇
章中国佛教思想家与佛教的中国化197
节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开始197
一、 道安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贡献198
二、 慧远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贡献201
三、 僧肇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203
四、 竺道生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208
第二节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上)211
一、 智的佛学思想与天台宗的形成212
二、 道绰、 善导与净土宗的形成214
三、 法藏、 澄观的佛学思想与华严宗的形成发展216
第三节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下)219
一、 玄奘、 窥基与法相唯识宗的形成219
二、 神秀、 惠能与禅宗的形成发展225
三、 宗喀巴与藏传佛教改革231第二章中国佛教思想家与中国佛学238
节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238
一、 佛教心性本体论讨论的主要问题239
二、 中国佛教心性论范式的比较245
三、 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的基本特征253
第二节中国佛学的思维特点262
一、 吉藏与中道思维262
二、 一心三观与三谛圆融267
三、 相即相入与唯心回转271
第三节中国佛教道德修养论277
一、 天台宗的道德修养论277
二、 华严宗的道德修养论280
三、 禅宗的道德修养论284第三章佛教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288
节中国佛学对儒家思想的影响与渗透288
一、 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与宋明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289
二、 中国佛教思想与宋明理学的人性论293
三、 中国佛教心性解脱论与儒家道德修养论298
第二节中国佛教思想对道教思想的影响302
一、 中国佛学与道教心性论的历史形成302
二、 中国佛学与道教道体论307
三、 中国佛学与道教道性论310
四、 中国佛学与道教内丹学315
第三节中国佛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 320
一、 佛教因明逻辑320
二、 佛教思维方式322
三、 佛教人生观325
四、 佛教生死观与命运观330
五、 佛教伦理观334道家道教篇
章道家思想家与道家思想343
节先秦秦汉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43
一、 老子与道家学派的创立344
二、 庄子与道家思想的发展347
三、 稷下道家与汉初黄老之学352
第二节玄学家与魏晋玄学358
一、 何晏、 王弼与正始之音359
二、 阮籍、 嵇康与竹林风度363
三、 裴、 郭象与元康之学367
第三节道家思想家与道家的思想品格369
一、 宇宙的思者与道家哲学370
二、 文化的清流与道家精神376第二章道家思想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79
节开放的胸襟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379
一、 文化源头活水与文化主脉的形成380
二、 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外来文化的融通383
第二节玄远的品格与文化的哲思和精神386
一、 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干构成387
二、 传统文学艺术的精神韵质391
三、 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393第三章道教思想家与道教文化395
节道教思想家与道教的形成发展395
一、 道教的创教与早期道派396
二、 葛洪神仙道教与南北朝道教改革400
三、 隋唐道教思想家与道教的兴盛发展406
四、 钟吕金丹道与张伯端金丹派南宗412
五、 南宋金元道教与王重阳全真道416
第二节道教思想家与道教的信仰理论和实践420
一、 道教思想家对道教信仰理论的发展420
二、 道教思想家对道教宗教实践的推动426第四章道教思想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434
节对传统文化演进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434
一、 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建构435
二、 生命超越观的凸显及其文化意义442
第二节对民间社会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影响445
一、 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影响446
二、 自然的探求与古代的科学技术451结语:道家道教的现代意义与价值461
主要参考文献464

 


【前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