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8.88 6.3折 30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麦迪森 著;伍晓鹰、马德斌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3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2-05

书古名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英]麦迪森 著;伍晓鹰、马德斌 译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3
  • 版次 1
  • ISBN 9787208054424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09页
  • 字数 25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有着独特的视野和深度。它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过去一千年中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作者的结论是,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恢复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经济地位。
  本书应用OECD国家所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和技术,对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作者在比较经济史方面有着大量的著作,也是OECD发展中心四部畅销书的作者。对于所有希望了解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的读者,这是一本必读书。
【作者简介】
  安格斯·麦迪森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心的荣誉退休教授。他曾在1953-1978年间担任OECD和OEEC(OECD的前身)多个高级职务。他也是巴西、加纳、希腊、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政府的经济顾问。他迄今在国际经济比较和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表现的领域发表了20多本专著,并且建立了世界性的研究网络。安格斯·麦迪森现为英国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成员以及剑桥大学塞尔温学院的荣誉院士。
【目录】
中译者前言
序言
致谢
前言
作者第二版序言
概括与结论
第一章中华帝国的集约与粗放式增长
第二章经济衰退与列强欺辱,1820-1949年
第三章新中国充满活力的发展过程
第四章问题与前景:展望2003-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附录A中国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和农村副业的经济表现,1933-1995年
附录B中国工业经济表现:1913-2003年
附录C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规模
附录D中国的人口与就业
附录E对外贸易
附录F中国拼音和威妥玛-贾尔斯拼音法中的人物与地方名称
图表目录
正文图表
表1.1中华帝国的朝代及首都
表1.2中国、欧洲、印度、日本及全世界人口的粗略比较估计,公元1-2003年
表1.3中国及欧洲人均GDP水平,公元1-1700年
表1.4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土地使用和人口,1993年
表1.5a分朝代有记载的水利灌溉工程
表1.5b灌溉面积,14001995年
表1.6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952年
表1.7罗兹曼关于中国唐朝中期至清朝晚期的城市及人口估计
表1.8德弗里估计的欧洲城市人口,公元1000-1800年
图1.1中国人口,公元元年至2030年
表2.1欧洲、中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地区的经济水平比较,1700-2003年
表2.2a世界GDP分布,1700-2003年
表2.2b全世界GDP增长率,1700-2003年
表2.2c全世界人均GDP增长率,1700-2003年
表2.3按省份分组的中国人口变动,1819-1953年
表2.4中国、印度和日本的人均出口额,1850-2003年
表2.5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的中国GDP结构,1890-1952年
表2.6铁路营业里程,1870一1995年
表2.7外国在中国直接投资存量,1902-1936年
表2.8中国贸易中的主要商品,1937年
编年表 中国从国际孤立中崛起:1949-2001编年史表
表3.1中国主要经济部门GDP增长率,18902003年
表3.2中国GDP结构,1890-2003年
表3.3中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地位,1890-2003年
表3.4比较14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1913-2003年
表3.5比较14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人口、能源消费量和出口额,2003/2006年
表3.6中国的出生率统计、劳动投入和教育水平,1952-2003年
表3.7中国各级学校入学人数,20世纪30年代至2005年
表3.810个国家和地区在15-64岁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1950-1992年
表3.9关于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基本经济增长核算的结果,1952-2003年
表3.10中国分部门经济增长的表现,1952-2003年
表3.11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52-2003年
表3.12农户参与各类社会主义农业组织的程度,1950-1958年
表3.13中国农业经济表现的特点,1933-2003年
表3.14中国四个时期的种植业、畜牧业的投入、产出和TFP变化,1952-1994年
表3.15文冠中对中国农业三个时期的投入、产出和TFP变化的估计,1952-1987年
表3.16中国、日本、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种植业的比较经济表现,1933-1994年
表3.17中国人口与就业人数的城乡分布,1952-2005年
表3.18中国按所有制划分的农村小型企业的经济表现,1978-1996年
表3.19中国农村小企业的分部门指标,1995年
表3.20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济表现,1952-2003年
表3.21按所有制划分的中国工业经济表现,1952-1996年
表3.22中国、日本、苏联/俄罗斯、美国的制造业经济表现,1952一1994年
表3.23比较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增长表现,1929-2003年
表3.24比较7个国家和地区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1929-2003年
表3.25中国出口贸易表现,1870-2003年
表3.26中国商品贸易对象的地区分布,1952-2005年
表3.27中国主要贸易品,2005年
表3.28中国政府收入与支出的规模与结构,1952-2005年
图3.1 比较中国和4个大国的GDP规模,1952-2003年
图3.2中国GDP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1952-2003年
图3.3中国农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变化,1952-2003年
图3.4中国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1952-2003年
表4.1aGDP增长表现的比较: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美国,1990-2030年
表4.1b人均GDP增长表现的比较: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美国,1990-一2030年
表4.2能源集约度和碳排放水平:中国、美国以及世界,1973-2030年
表4.3世界经济的增长表现及预测,1952-2030年
表4.4世界及其主要地区和国家的人均GDP,1952-2030年
表4.5世界及其主要地区和国家的GDP增长,1952-2030年
表4.6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比重,1700-2003年
图4.1比较中国和美国的GDP规模,1700-2030年
附录图表
表A.1中国官方投入产出  表估计的农业经济表现,1987年
表A.2官方估计的中国农业经济表现,1952-1995年
表A.3麦迪森估计的中国农业经济表现,1933-1994年若干基准年份
表A.4中国种植业、畜牧业的投入、总产值、增加值水平的估计,19331994年若干基准年份
表A.5关于中国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估计,1933-1994年期间若干基准年份
表A.6关于中国林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估计,1933-1994年期间若干基准年份
表A.7中国农村副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估计,19331994年期间若干基准年份
表A.8中国农业的传统与现代投入,1933-1995年期间若干基准年份
表A.9中国年末牲畜存栏量和肉类产量,1933-1995年期间若干基准年份
表A.10中国农业的土地使用,1933-1995年期间若干基准年份
表A.11中国与美国1987年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出和购买力平价(PPP)的比较
表A.121987年《中国投入产出  表》中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及副业的投入产出指标
表A.13《美国投入产出  表》中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以及农业服务业,1987年
表A.14中国与美国农场农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比较,1933-1994年期间若干基准年份
表A.1513国种植业、畜牧业的比较经济表现,1975年
表A.168国化肥使用集约度,1993/1994年
表A.17中国1994年:农产品产值、产量、价格的详细情况
表A.18中国1987年:农产品产值、产量、价格的详细情况
表A.19中国1975年:农产品产值、产量、价格的详细情况
表A.20对中国种植业和畜牧业总产值的详细推算,1952-1978年
表A.21对中国1933-1975年种植业和畜牧业总产值的详细推算
表A.22a中国主要农产品1987年价格
表A.22b中国主要农产品1987年价格
表A.22c1987年中国不同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
表A.23美国1987年:农产品产值、产量、价格的详细情况
表A.24中美两国农业购买力平价估计中的产品匹配,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
表A.25美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业服务业就业人数,1933-1994年若干基准年份
表A.26美国农业总增加值,1933-1992年若干基准年份
表B.1伍晓鹰估计的工业分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和产出结构,1952-2003年
表B.2伍晓鹰对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新估计,1952-2003年
表B.3刘大中和叶孔嘉关于中国工业增加值的估计,1933-1957年
表B.4中国工业的投入产出特征,1987年
表C.1中国分部门国内生产总值,18901952年若干基准年份
表C.2中国的GDP、人口以及人均GDP的长期表现和预测,1-2030年
表C.3麦迪森一伍晓鹰对中国主要经济部门GDP的估计,1952-2003年
表C.4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GDP以及人均GDP,1952-2003年
表C.5官方估计的中国主要经济部门GDP,1952-2003年
表C.6麦迪森对“非物质服务业”的就业和产出估计,1952-2003年
表C.7中国的投资和GDP,官方估计数和调整后的估计数,1952-2003年
表C.8中国非住宅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以及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1952-2003年
图C.1比较官方和麦迪森估计的GDP规模,1952-2003年
表D.1中国人口,公元1-2030年
表D.2中国澳门、香港、台湾的人口,1850-2030年
表D.3按照旧分类标准的中国分经济部门就业人数,1952-2003年
表D.4a中国按照新行业分类的部门就业人数,1978~2(?02年
表D.4b中国国有部门按照新行业分类的部门就业人数,19782005年
表D.5刘大中一叶孔嘉估计的部门就业人数,1933-1957年
表D.6比较国家统计局和调整后的刘大中一叶孔嘉就业估计,1952-1957年
表E.1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商品贸易额,1850-1938年
表E.2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商品进出口贸易额,1950-2006年
表E.3中国货币汇率,1870-2005年
表E.4中国出口指数,1867-2003年
表F.1中国的帝国统治者和近代领导人,1368-1949年
表F.2中国行政区的威妥玛一贾尔斯拼法以及2005年分省(自治区、直辖市)GDP与人口情况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