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 别让小淘气变成烦 尚秀云 978757020724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 别让小淘气变成烦 尚秀云 9787570207244

28.5 6.3折 45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尚秀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07244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30477493

上书时间2024-09-26

行走的文化艺术图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尚秀云,北京市女法官协会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原刑二庭副庭长、资深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她是我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审判的法官,从1987年至今,她公正、高效地审结了近千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经她审判的缓刑少年中,有26人考上了包括清华、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的大专院校,有3人考取了研究生,有7人因确有突出的悔改表现被减刑。许多被她那母亲般的情怀所感化、教育过的失足少年,都发自内心地称呼她为“法官妈妈”。
她曾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模范”等荣誉称号,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英模天平奖章”、少年审判工作“终身成就奖”并荣立一等功。她是电影《法官妈妈》的生活原型。

目录
第一章?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一、父母相爱,孩子心里才会充满爱 003
二、家庭和睦,孩子人格才健全 009
三、善待孩子,孩子才会善待他人 015
四、多一些关心,孩子才不会迷失 022

第二章?爱是一门学问 
一、爱要有尺度: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031
二、爱要讲原则:大是大非不容混淆 038
三、爱不是纵容:社会不会为你的溺爱买单 044
四、爱不能缺位:父母的爱不可替代 050
五、省心的孩子也需要关爱 056

第三章?成长不可忽视的细节 
一、有了责任感,未来之路才长远 067
二、内心强大,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076
三、学会合作,才能双赢 085
四、有所畏惧,才不会做傻事 091
五、经得住诱惑,才能拥有大格局 096
六、敬畏生命,才能平安长大 101

第四章?法律意识是最好的武装 
一、虚拟世界不是法外之地 109
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114
三、不可忽视的“第一次” 119
四、十件好事无法抵消一件坏事 124
五、不被假象迷惑 131

第五章?性教育要跟上性觉醒 
一、提早的青春期,滞后的性教育 139
二、性道德教育,为孩子撑起保护伞 145
三、不做引狼入室的“小红帽” 151
四、要善良,但决不做无知羔羊 155

第六章?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一、要有一颗善待他人的心 161
二、告诉孩子,财不可外露 167
三、生活不是真空,善良会被利用 170
四、聪明的父母,让孩子学会自救 173
五、孩子和谁交往,父母了如指掌 178

第七章?有些事情不能做 
一、好孩子,夜晚要回家 187
二、旷课是走下坡路的开始 191
三、酗酒何止伤身体 197
四、别把吸烟当成酷 202
五、别把刀具当玩具 207
六、别拿青春“赌”明天 212

??跋

内容摘要
民间有种说法:孩子小时候越淘气,长大以后越有出息。可是很多家长却不知道,淘气也要有个“度”,“度”把握不好,性质就变了。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她在几十年审理少年犯罪的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往往是一些被家长忽略的小事,却在无意间触犯了法律,引发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为孩子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
本书从几千个真实案例中选取了最典型的35个案例故事,告诉家长和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同时,作者也针对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为困惑无助的父母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解决办法和教育方法。在作者眼中,没有挽救不了的孩子,只要父母多一些耐心,掌握科学的方法,孩子的未来就会不同。此外,针对当下关于孩子如何自我保护的热点问题,本书中也有科学、详细的建议。

精彩内容
善待孩子,孩子才会善待他人严父的望子成龙赵成是一个16岁的男孩。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小时候活泼好动,父母都很疼爱他。赵成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从小对赵成寄予厚望,尤其对他的学习成绩要求很严格。
然而,赵成上了中学,特别是升入初中二年级后,变得越来越顽皮、逆反,爱搞一些恶作剧,常常损坏学校公物,要父母出面道歉赔偿。因为贪玩不爱学习,他的成绩也开始下滑,考试经常不及格。
赵成的父亲身材高大、性格暴躁,他笃信“不打不成材”的观念,一见赵成的学习成绩下降,又经常闯祸,打心眼里恨铁不成钢,便经常对他打骂、罚站或者不让他吃饭。甚至在亲友、邻居面前也毫不避讳,骂他是“榆木脑袋”“无可救药”。久而久之,赵成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一落千丈,他在父亲的辱骂、殴打下愈发不思进取、无心学习,仿佛在用行动印证着父亲对自己的责骂—我就是个“榆木脑袋”“无可救药”。
因为赵成的学习成绩不好,每次排名都给班集体拉后腿,老师们都不喜欢赵成,特别是班主任,更不待见他。有一次,班里的同学丢了钱,丢钱的时候只有赵成和另外几个同学在场,而赵成是其中成绩最差的,老师便武断地认为学习好的同学干不出这种事,只有平时调皮、学习又不好的同学才会偷东西,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赵成是不是他偷的钱。赵成十分委屈,不想说话,老师就用猜疑的眼光盯着他,把他看成贼。
在这次盘问后,同学们都不愿意和赵成交往了,连平时的铁哥们也开始有意疏远他。赵成用拔掉老师自行车的气门芯来进行报复,恰巧被老师碰上,老师当即把赵成的父亲叫到学校来,而爱面子的父亲在听了老师告状后,不分青红皂白就狠狠地给了赵成一耳光。赵成因此很恨这个老师,更恨他的父亲。他想,为什么父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只顾自己的面子而不顾儿子的尊严?自己明明没有偷钱却因学习成绩不好被无端冤枉,学习不好难道就能和贼画等号吗?他想不通,再也不想见到老师和父亲。
又一次期中考试后,赵成的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父亲知道后又将他暴打了一顿。赵成挨打后心里愤愤不平,一心想要反抗报复,便离家出走了。后来,赵成与在网吧认识的刘康(男,16岁)一起,带着从黑市上买来的尖刀,趁着清晨农贸市场的商贩进货的机会,在胡同的僻静处徘徊,寻找作案目标。随着车轮声由远及近,二人突然从胡同里冲出来,拦住小贩的去路,赵成掏出尖刀抵住小贩的喉咙进行威胁,刘康趁机搜身,将小贩进货用的2500元钱和随身携带的一部三星手机(经鉴定价值人民币1200余元)强行抢走。最终,赵成因涉嫌犯抢劫罪被起诉至法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可是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耐心地说服教育,而是笃信“不打不成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造成孩子与父母情绪对立、互不信任。有的孩子在心理上不喜欢父母,就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获取“同情”“温暖”,以致逐渐形成粗暴和攻击性强的性格。甚至像案例中的赵成那样,用以身试法的方式来报复父亲。为什么赵成会用抢劫小贩的方式来报复父亲呢?原来,赵成的父亲是某单位的保卫干部,赵成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他故意屡次在父亲管辖的区域里作案,目的就是破坏父亲的名声,让父亲的工作出问题,受到领导的批评。赵成自幼饱受父亲打骂之苦。在他心里,弱小的自己无法对抗高大的父亲,于是只能通过影响父亲工作的方式,借单位领导对父亲的处罚来实施报复、发泄怨气。
保护自尊心,就是给孩子进取的动力据了解,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特别是来自打骂家庭的孩子,一般都经历过娇宠—打骂—姑息的教育“三部曲”,最后以家长的教育失败告终。
第一阶段—娇宠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天真可爱,即使有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也不及时矫正,甚至觉得好玩,通常一笑了之。例如散步时父母碰见邻居,让孩子称呼长辈为“猴哥”“八戒”以此戏谑;有时孩子不尊重爷爷,把爷爷叫作“大肚蝈蝈”,爷爷不制止还开怀大笑,称为“孙子疗法”①。殊不知,孩子此类不文明行为如果不断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尊重他人的不良行为。据了解赵成幼年时就是因为长辈对他很娇宠,一定程度上促成他顽劣的个性,长大之后他才会在应对父亲打骂时选择通过犯罪来实施报复。
第二阶段—打骂
小时候对孩子放纵迁就的结果,就是容易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无天的“小霸王”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活动范围扩大,“小霸王”开始在小伙伴中横行霸道,家长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不时要向人家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这时,家长才意识到再不加以管束,确实不行了。但他们采取的方法往往不是耐心劝说,而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这种方法对付小一些的孩子或许还见效。因为孩子小,简单幼稚,对父母的依附性强,在家长的严厉管教下还能够收敛自己。但实际上,这种收敛并不是打心眼里的心服口服,而是不得已的屈从。面对这种假象,家长觉得自己管教的目的达到了,也不进一步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其实,孩子的逆反心理正是在这个年龄段,在一次次的粗暴压制下形成和强化的。
赵成的父母如果能够就学业问题与赵成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以正确的方式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及时督促孩子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发现成绩退步就一味打骂,企图用棍棒打出优秀的儿子,那么赵成想必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最终触犯法律。
第三阶段—姑息孩子上中学后,伙伴多了,交际范围广了,体力和胆量也逐渐增加了。小伙伴们在一起互相交流,见识也就自然丰富起来,对家长的粗暴教育也产生了自己的应对办法,即实在忍不了就跑,“朋友们”互相提供食宿。孩子几天不回家,家长就惊恐万分,惶惶不安,呼天喊地地到处寻找。一旦找到孩子,就开始妥协,由此进入了第三阶段—姑息,说什么也不敢再打了,以防孩子再次出走。这时,孩子成了胜利者,家长的一再退让使孩子更加得寸进尺,肆无忌惮。
故事中的赵成就是这样。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之所以会走到抢劫的地步,是因为父亲粗暴的打骂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激化了他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还有老师无端的怀疑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得他再也不想走进那个学校。孩子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受到家长抚养的同时也受到家长的制约。因此很多时候孩子在受到委屈时,并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来发泄自己的情感,而这种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孩子就很可能通过违法甚至犯罪的手段来进行反抗,来表达他们心中强烈的不满。打骂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能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给予孩子有益的建议,而且也侵犯了孩子的人身权利,在棍棒中打散了亲情,打出了怨恨。如果说故事中是这位父亲把他的儿子逼上了犯罪道路,也是不足为过的。
反过来说,如果当初老师能够换一种处理方式,不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当面怀疑指责赵成偷了钱,而是给真正拿钱的同学一个改错的机会,让他在一定期限内,将钱放到教室的某个地方,也许就能将丢失的钱找回来,赵成也就不会被无端冤枉;在赵成实施报复行为后,假如他的父亲能够让老师查清事实,而不是当众殴打孩子,伤害赵成的自尊心,也许赵成抢劫的事就不会发生。
不管什么理由和什么情况,父母打骂体罚孩子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打骂是自己的自由,殊不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就有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这一项。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稍不顺心就任意打骂,这是违背法律规定的。
从教育角度看,打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打骂不碍事,实际上孩子的心灵对大人的评价和态度是很敏感的,不尊重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人进取向上的重要动力,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同样有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如同保护植物的生长点一样重要。一个在打骂声中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创伤,不能明辨是非,甚至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和压抑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欢乐,进取心受挫,继而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
科学的教育方法应当是为孩子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要把孩子看成家里的小主人,用平等商量的态度对孩子提出要求。有的家长常常以教育者自居,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对话,比如有的家长自己不读书、不看报,却命令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就会不服气,心想:你自己都不学习,有什么资格叫我好好学习?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出现问题也要分析原因、逐步解决,不能随意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教育方式。有研究表明,童年经常遭到父母打骂的孩子,更容易胆小、自卑,在心理上造成创伤、留下阴影,往往容易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面对生活,造成潜在的反社会倾向。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孩子身上“出气”,可以暂时让孩子听话,但是会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滥用体罚或变相体罚还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从而学会“以暴制暴”。审判实践发现:在15名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4名孩子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对孩子动辄拳脚相加。可见,孩子性格和行为的曲线,总是围绕着家长性格和行为的轴线上下波动的。因此,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是十分有害的。
爱要有尺度:溺爱不是真正的爱钱龙的故事有一对姓钱的夫妇,30多岁才生了一个可爱的大儿子,夫妻俩喜出望外,如获至宝。他们给孩子起了个皇帝的名字,叫“钱龙”,并且真的把儿子当成皇帝来养育,甚至可笑地把儿子穿的衣服叫“御袍”,吃的饭叫“御膳”,把教孩子的老师叫作“太师”,把给孩子看病的医生叫作“御医”,让孩子自称“朕”。他们对儿子宠得没边儿,要五块给十块,要五十给一百,真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钱龙在父母的一味宠惯下长大,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乖张和无法无天的性格。在家里总是说一不二,即便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一定要父母满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干的事,就一定得干;我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得到,所有人都要围着我转”。
钱龙虽然脑瓜很灵,但是却不好好学习,自由散漫,不完成作业,课上顶撞老师,还扰乱课堂秩序,不仅让同学都得听他的,还要求老师也按他的意愿做,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小淘气”。进入青春期后,他变得更加叛逆,把头发染成红色,烫成“斑马式”,一心追求奇装异服,并且养成了吃喝玩乐、肆意挥霍的毛病。初中才念了两年,他便辍学在家,学会了吸烟、酗酒,还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出入网吧,16岁就交上了女朋友。
交了女朋友后,钱龙需要更多的钱来供他挥霍。终于,一贯宠溺他、对他有求必应的父母,也没有能力来承担他变本加厉的非分要求了。“没有钱,就去抢!”向来“没有得不到的东西”的钱龙,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冒出了抢劫的歪念头。
一天晚上,正赶上钱龙手头没钱了,恰好在路上遇到一位下夜班独行回家的女护士。钱龙对她进行殴打,抢走了人民币2000余元和挎包里的财物,并致其轻微伤。事主报案后,钱龙于当晚被抓获归案,后因涉嫌犯抢劫罪被起诉至法院。
钱龙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被害人,毁了自己的前程,也给家人带来了痛苦。他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而他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将在监狱里度过。
钱龙的故事虽然有点儿可笑,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他有完整的家庭和非常爱他的父母,而且父母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陪伴他的成长。其次,他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也舍得在他身上花钱。再次,他享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倾全家之力让他上重点小学、中学。这些,按说都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积极因素,可是怎么到了钱龙这儿,好事变坏事,成了导致他违法犯罪的有害因素了呢?我想,这其中的原因,都是由于钱龙的父母没有把握好爱的“度”,以致将“爱”变成了“害”。
爱孩子也要有理有节
钱龙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对于他的父母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当头一棒,好端端的一个孩子,怎么会突然之间变成了抢劫犯呢?但钱龙从最初的“小淘气”变成“大麻烦”,有一个变化过程:小时候在家里没规矩,上学后在学校不遵守纪律,长大后到社会上目无国法。这一切都是由于父母对他缺少理智、没有限度的溺爱造成的,这种溺爱,使他的性格出现了问题。
防止走歪路,要从“小”抓起首先,把孩子当皇帝来养育,会让孩子自以为是“凌驾于万人之上”的统治者。虽然家长心甘情愿为孩子做牛做马,但他们却忽视了,这种宠惯在孩子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却是“可以唯我独尊,不受任何约束,世界都要围着我转”的种子。
其次,有的家长认为,把钱花在孩子身上,把心放在孩子身上,就是爱孩子了。由于把孩子当皇帝来养育,所以从不吝啬在孩子身上花钱,给孩子买昂贵的高档食品、名牌衣物。但家长是否想过,这会让孩子形成非分享受、奢侈、讲吃穿、爱虚荣的坏习惯呢?
再次,由于把孩子当皇帝来养育,许多本应当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做的事,家长全部“包办代替”,对孩子百般呵护,怕孩子哭,怕孩子累。但家长却从没想过,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剥夺—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在这种呵护下,孩子会像温室里的花朵,身心孱弱,经不起风霜和挫折,只会变得懒惰、无能。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是不知道娇惯孩子不好,但由于“舐犊情深”的天性和对溺爱的危害缺乏理性认识,他们没有抓住依恋期这个孩子人格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同时也不懂得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在容忍和放纵中一次次被强化,以至于最致严重的后果。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小”抓起。钱龙虽然在16周岁后犯罪,但问题并不是进入青春期后才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产生于幼儿时期,是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的缺陷造成的。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一方面要从小时候抓起,幼儿时期正是开始学知识、长见识的时期,也正是思想活跃但是非观念模糊的时期,容易接受好的东西,也容易被坏的东西所侵蚀。从这个时期开始,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加强是非观念的教育,就可以从源头截流,防止孩子在长大后引发“大麻烦”。另一方面,要从小事、小处抓起。即从孩子那些细小的、轻微的不良行为抓起,以免“小淘气”变成“大麻烦”。
亲情加规则,才是真正的爱那么应当怎样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当是亲情加规则。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终身幸福着想,从小培养其善良的性格和规则意识,这才是真正的爱、科学的爱。根据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研究①,为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适当的物质抚养固然重要,但是仅有物质抚养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从孩子小时候起,父母就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教育孩子:(一)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对其进行挫折教育。
李玫瑾教授认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孩子性格的培养发生于六周岁以前,主要由父母实施。②在孩子刚学会说话、执意哭闹时,父母要有意地对他说“不”!找个他任性的事情,狠下心来,看着他,让他哭个痛快。要注意“四不做”:第一不要骂他;第二不要打他;第三不要在他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第四不要走开,要陪伴在他身边,给孩子一个父母还是爱他的态度—以无声静观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哭闹没有任何用处,家长说不行的事,你再闹也没用!这是有意识地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一个人的愿望是要受到约束的,很多事情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此外,六岁之前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教育,让孩子学会“等待”,在期待中获得满足,不要孩子一提要求立刻就去满足他。方法是有意带他去商店,看完一个玩具不要当天买回,要让他知道:这买玩具的钱相当于家庭什么样的开支。若要购买,需要等爹妈上班挣钱,需要家里节省开支,计划后才能买回。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珍惜,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钱龙的故事里,其父母从未对他说过“不”,致使他长大后不计后果,肆意妄为;同时,由于缺少延迟满足教育,使得钱龙长大后不懂珍惜,随欲望而动。
(二)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
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的,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苦和甜、顺利和挫折、轻松和劳累。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爱,同时还需要经受点苦与累的锻炼。要让孩子明白美好的东西不能只是坐着“伸手要”,而应当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吃“苦”受“累”,经受挫折,也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可以培养孩子许多优良的品质,让孩子锻炼得自信坚强。
(三)爱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爱。
现在,独生子女大都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中成长的。有的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的关怀和疼爱,却不注意启发孩子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认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差一点儿都不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更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一位母亲曾经告诉我一件非常令人伤心的小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她带四岁的儿子到公园游玩时,儿子说渴了,母亲让儿子坐在树荫下等,自己顶着烈日跑到附近小卖部买来一瓶可乐。孩子喝了一半交给了母亲,母亲以为孩子不喝了,就想自己先解解渴,一会儿再买新的。没想到,刚喝了一口,儿子一巴掌就把瓶子打掉在地上,大声喊叫:“这是我的,不让你喝。”这位母亲当时就愣了,眼泪差点流下来。她非常伤心和不解,自己对儿子无微不至地疼爱和照顾,可为什么儿子对自己的妈妈却这样自私无情!我帮她分析后告诉她:这正是你对儿子一味单向地施爱,却没有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形成的后果。一味地关爱孩子而不教育孩子关爱他人,就会使孩子形成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懂得爱父母,不知道关心他人。
因此,情感教育要早抓,父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使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产生同情心和体贴情。
科学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是爱与教育、爱与规矩的结合。从小进行这种“决定终生的性格培养”,孩子长大后才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以及遵纪守法的个性品德。
爱不是纵容:社会不会为你的溺爱买单小霸王养成记韩辉(男,16岁)是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他是家里孙辈中唯一的男孩。在他幼小的时候,两边的老人都喜欢得不得了。在爷爷家没住上几天,姥姥就来电话催着让过去,为这个双方还闹过不愉快。韩辉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工作特别忙。他们想,还不如固定下来,爷爷家住一个星期,姥爷家住一个星期。就这样,韩辉在四位老人的宠爱中一天天长大。
在姥姥家里,韩辉说一不二,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姥姥姥爷外加三个姨,都宠着他,想方设法地哄他高兴。大姨的手表放在柜子上,韩辉拿过来用小锤子一砸就坏了。大姨刚想批评他几句,姥姥马上把话头接了过来:“你那个破电子表也不值几个钱,砸就砸了。”看见外孙害怕的小样,姥姥一把搂到怀里:“看我外孙子砸得有多准,一锤子一个!”有姥姥撑腰,韩辉变得有恃无恐起来,三个姨的手表都被他砸坏过。
到了奶奶家,韩辉更是有恃无恐。奶奶的针线筐里放着一把小锥子,韩辉看着有意思,拿起锥子就扎奶奶的手。奶奶不生气,反而说:“看我孙子,扎得还挺准。”韩辉受到这样的鼓励,觉得挺好玩,又举起了锥子,奶奶只是嗔怪地说了句:“好孙子,行了,奶奶知道你扎得准,我给你拿巧克力去。”上初中后,韩辉回到了父母身边。父母早已发现儿子有不良行为,准备接回家后严加管教。但他们很快发现,一旦错过了孩子的最佳管教时机,再想管教就很难,特别是从小养成的坏毛病,更是积重难返。比如,韩辉要洗脚,张口就喊:“妈妈,洗脚水!”妈妈想,他的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还是一点一点改吧,就把洗脚水给他端来了。他把脚往水里一伸,觉得有点热,一脚就把盆子踢翻了;同样,如果水凉他也会一脚把盆子踢翻。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也就是说几句,顶多给两巴掌,韩辉一哭一闹也就完事了。
让父母感到欣慰的是,韩辉天资聪明,学习成绩还不错,考上了重点中学。他身高1.82米,还善于长跑,在区里的运动会上也取得过名次。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