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0.95
4.0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5499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126123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章 哲学之为穷理 001
§1.1 哲学是什么 001
§1.2 好道与说理 003
§1.3 行止与言说依乎道理 003
§1.4 哲学大致就是穷理 004
§1.5 默会道理与明述道理 005
§1.6 道理在言说中成形 007
§1.7 成形者与未成形者是同一个吗? 009
§1.8 因事说理和离事说理 009
§1.9 寓言 013
§1.10 拈花一笑 015
§1.11 讲出了什么道理? 016
§1.12 同一个道理的不同表述 017
§1.13 命题不是道理的绝对表述形式 017
§1.14 同一者可言说吗? 019
§1.15 烹小鲜与治大国 019
§1.16 道与术 020
§1.17 道的位置 022
§1.18 凿与虚 024
§1.19 “按道理说” 026
§1.20 大道立身 027
§1.21 道、理、道理 027
§1.22 道理、理、道、说理这些词怎样译成英文? 031
§1.23 道理不是自然规律 033
§1.24 所以然或前因后果 036
§1.25 机制还原 037
§1.26 思辨理论 039
§1.27 然与所以然 041
§1.28 哲学通过穷理达乎道 042
§1.29 穷理与常理 044
§1.30 自然理解 046
§1.31 非常之事与非常之理 047
§1.32 系统说理 049
§1.33 贯通 051
§1.34 建筑与网络 054
§1.35 体系需要生活世界的支撑 057
§1.36 统一思想就是没思想 059
§1.37 哲学作为对话 060
§1.38 初级反思与哲学之为治疗 063
§1.39 中西哲学的区别 066
第2章 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 069
§2.1 语言转向 069
§2.2 语言或概念 vs. 事质 071
§2.3 反形而上学 073
§2.4 “眼睛是什么?”有两层意思 078
§2.5 “语义学上的发现” 079
§2.6 语言中凝结着根本的道理 082
§2.7 在种种精神客体中,语言何以高标特立 082
§2.8 说话只是为了让人懂,行为不是这样 084
§2.9 哲学检视我们怎样说到世界 086
§2.10 唯语言能论证 087
§2.11 概念考察 087
§2.12 概念考察的日常缘起 089
§2.13 概念考察之为知 090
§2.14 概念与道理 092
§2.15 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094
§2.16 概念考察与语词分析 095
§2.17 日常语言作为证据的优越性 096
§2.18 概念考察之为“科学” 098
§2.19 不是“语言学转向” 101
第3章 “哲学语法” 105
§3.1 维特根斯坦使用“语法”一词的大致情况 105
§3.2 维特根斯坦论语法与逻辑的区别 106
§3.3 逻辑/语法 vs. 经验的两分与“中间地带” 109
§3.4 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同 112
§3.5 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异 114
§3.6 研究者论两者的区别 116
§3.7 形而上学与语法任意性 119
§3.8 任意性的限制,自治性 123
§3.9 工具与实践的自治性 127
§3.10 复杂工具 128
§3.11 对应与“负责” 129
§3.12 自然事实的不同角色 132
§3.13 使用者与研究者 137
§3.14 游戏规则 139
§3.15 “规则”,烹饪与象棋 142
§3.16 “用法”,棋规与棋理 145
§3.17 约定与道理相交织 148
§3.18 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1) 152
§3.19 规则与道理 153
§3.20 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2) 155
§3.21 “深层语法” 157
§3.22 哲学语法与普遍道理 160
§3.23 本章小结 162
第4章 论理词与论理 165
§4.1 长篇论理 165
§4.2 论理词 166
§4.3 故事与论理 170
§4.4 移植词 174
§4.5 大多数现代汉语论理词是移植词 177
§4.6 移植词的汉化 178
§4.7 移植词带来的困扰 179
§4.8 移植词与“中国哲学” 180
§4.9 论理词作为论题名称 184
§4.10 两个层级间的跳跃 186
§4.11 论理词用来明确标识两分 187
§4.12 论理用法更准确吗? 188
§4.13 新概念与旧语词 190
§4.14 新概念和旧词原来的含义是怎样联系的? 192
§4.15 真义,“**” 194
§4.16 改变本义或不改变本义 196
§4.17 “本真术语” 197
§4.18 被考察的语词和用来考察的语词 199
§4.19 语词考察和用语词来论理 201
§4.20 科学术语 202
§4.21 语词的理论负载 203
§4.22 论理词与日常语言 205
§4.23 语词“真义”与唯一理论 207
§4.24 一定要用论理词论理吗? 208
第5章 感知与语言分析 211
§5.1 休谟与“感官感知” 211
§5.2 感觉资料理论 212
§5.3 语言分析方法 214
§5.4 应对语言分析攻势 215
§5.5 “日常语言作为起点” 218
§5.6 “过度概括”和“简单两分” 222
§5.7 自然语词与概括层次 225
§5.8 概括与说理 226
§5.9 两分与分类 230
§5.10 我们看见的是什么? 234
§5.11 感知、“感官感知”、“五官” 236
§5.12 五官之觉 vs. 内感知 237
§5.13 视觉 vs. 触觉 240
§5.14 感觉语词的错综联系 242
§5.15 看上去与实际所是 245
§5.16 证据—结论模式 248
§5.17 生理—心理感知理论与感觉资料理论 250
§5.18 看见图案的周边情况 256
第6章 亲知与观念 261
§6.1 有感之知 261
§6.2 亲知的丰富性 263
§6.3 浅知深知 264
§6.4 two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265
§6.5 知道与理解 266
§6.6 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 269
§6.7 笼统所知 272
§6.8 观念与观念体系 272
§6.9 缘虚假的观念行动 275
§6.10 何不跟着感觉走? 277
§6.11 观念批判 278
§6.12 观念批判与概念考察 280
第7章 看法与论证 283
§7.1 μετὰ λóγου ἀληθῆ δόξαν ἐπιστήμην εἶναι 283
§7.2 说理—论证,证实,证明 285
§7.3 为什么要带有说理—论证? 288
§7.4 抬杠 289
§7.5 论证只是装饰? 289
§7.6 没有事先看法的推论 290
§7.7 从自明者开始推论 292
§7.8 树上十只麻雀 293
§7.9 形式推论与框架 296
§7.10 直觉 298
§7.11 灵感 301
§7.12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304
§7.13 看法与偏好 308
§7.14 看法的厚度 310
§7.15 论证的结构不是看法的结构 312
§7.16 假如《静静的顿河》是外星人所著 313
§7.17 不被说服与终极理据 316
§7.18 改变他人主张的诸多途径 317
§7.19 口服与心服 318
§7.20 论证求取所以然 321
§7.21 威胁、欺骗、利益之争 323
§7.22 不愤不启 324
§7.23 申辩式说理 327
§7.24 理据要多普遍? 328
第8章 普遍性:同与通 331
§8.1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关心普遍性 331
§8.2 Universal和General 332
§8.3 理性的普遍性和经验的普遍性 332
§8.4 相对主义 335
§8.5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336
§8.6 抽象普遍性 338
§8.7 关系共相 339
§8.8 稳定的共同点 340
§8.9 “内在规律” 341
§8.10 人必有一死 343
§8.11 普适性 345
§8.12 英语没有骈文 346
§8.13 翻译同一性 348
§8.14 从相通而不是相同来理解普遍性 350
§8.15 普遍性之为特殊性的注脚 351
§8.16 典范与本质 354
第9章 事情本身与事实 357
§9.1 事实概念处在近代思考的核心 357
§9.2 事情与事实 358
§9.3 Happening 361
§9.4 树林与木材 362
§9.5 全部事实与相关事实 363
§9.6 复杂事实与原子事实 365
§9.7 从金星到星星不是确定事实 367
§9.8 事实的“分解” 367
§9.9 假象与事实 369
§9.10 确定事实的办法多种多样 371
§9.11 “终极不可怀疑的事实”和“没有事实” 372
§9.12 有待解释的事实 373
§9.13 突兀事实与平淡事实的相互转换 375
§9.14 事实是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 375
§9.15 同一个事实的不同说法 377
§9.16 是不是同一个事实的边缘情况 378
§9.17 事实独立是指不依附于特定立场 379
§9.18 雪和白有联系 379
§9.19 概念联系就是事物的一般联系 380
§9.20 确立一个事实属于哪种一般事实 381
§9.21 经验推理百密一疏,还需要证据 381
§9.22 事实对理论中立 382
§9.23 事实在情境中说话 382
§9.24 事实的说话方式 383
§9.25 减少语义联系 387
§9.26 转向事实的说话方式不是“换个说法” 389
§9.27 “成绩差”和“70分”哪个给出更多信息? 390
§9.28 印象有时比事实还重要 392
§9.29 理论上行与事实下行 393
§9.30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395
§9.31 判断不是偏好 396
§9.32 工具性价值与价值本身 397
§9.33 墨迹作为赤裸裸的事实 399
§9.34 价值中立 400
§9.35 所知与知者相连 401
§9.36 社会科学 403
§9.37 穷理尽性 405
本书所引著作名称缩写表 410
内容摘要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这让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观念的舞台上,演出着五花八门的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消说消费主义。唱都在唱,但没有互相聆听,热闹之余,我们这个时代始终没有培育起厚重的意义。在没有保证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
主编推荐
★ 陈嘉映直面“哲学”的系统之作
★ 哲学是什么?怎样做哲学?
★ “用现代汉语写出很好的哲学,自然就有了中国哲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