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与缺席 十九世纪欧洲水彩画家评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72.02
5.8折
¥
2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雷勇斌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432057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2664073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雷勇斌,四川峨眉人,先后毕业于四川美院附中和鲁迅美术学院,现任职于四川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水彩艺委会副主任,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曾获"重庆市第二届青年文化新人”荣誉称号。
目录
约翰·塞尔·科特曼
约翰·瓦利
奥兰多·诺里
朱塞佩·奥雷利
菲利波·英杜尼
尼古拉斯·波科克
詹姆斯·查尔斯·普拉菲尔
约西亚·伍德·温珀
艾尔弗雷德·埃杰顿·库珀
乔治·古德温·基尔本
克莱芒·奥古斯特·安德里厄
约瑟夫·克莱顿·克拉克
欧诺雷·维克托兰·杜米埃
内容摘要
水彩画的诞生和发展,是西方艺术史不可忽略的重要版块,曾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它的兴衰演进都由成千上万的水彩画家推动前行,包括处于风口浪尖的绘画大师,也有默默无闻的艺术耕耘者……在历史悄然无声的选择和沉淀中,诸多与大师同行的水彩画家们被淡忘,甚至缺席在历史的笔墨中,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被蒙上无情的尘埃以致光芒暗淡,逐渐没落。本书选取了欧洲十九世纪与大师平行或缺席于大众视野的十三位重要水彩画家,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其创作风格与艺术观念,归类在风景、战争、政治和贵族四类题材范畴作类比研究,还原十九世纪欧洲水彩艺术的局部面貌。
本书对广大艺术工作者学习水彩画理论及十九世纪欧洲水彩画历史开启了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视角,也可供有志于从事美术史及水彩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参考。
精彩内容
一、十八世纪的困境
1769年,随着纺织业技术革新,英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爆发不仅促进了当时整个英国的工业发展,还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但是很快,改革浪潮遇到一个巨大的阻碍——1789年法国大革命,给当时正处在变革边缘的英国思想界带来了猝不及防的冲击,引发了英国政府内部激进派和保守派的激烈冲突。此后的几十年,英国对内要解决党派之争,对外要进行反法战争。长年的战争和政治内耗使得社会形势动荡不安,贫苦的无产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渴望一场针对保守陈旧的封建阶级的革命。而这时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启蒙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深入人心,人们迫切地想要挣脱封建统治的束缚,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英国文艺界诞生了许多对法国大革命抱有热情的著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如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8.4—1822.7.8)等人。而在绘画领域,肖像画受到了上流贵族阶级的热烈追捧,成为用来炫耀资本和高贵地位的奢侈品,其中最被追捧的是英国国宝级画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1.10—1764.10.26)。进入十九世纪,风景画则取代了肖像画,成为英国社会的新宠,约翰·塞尔·科特曼旅行写生的水彩风景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水彩风景画繁荣发展。
二、理想蒙尘的一生
1782年5月16日,约翰·塞尔·科特曼(John Sell Cotman,1782.5.16—1842.7.24)出生于英国诺威奇(Norwich),是一位富裕丝绸商人的长子。童年时期,他在诺维奇文法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启蒙教育。科特曼的父亲希望把他培养成一名继承家业的绅士,但他本人却一直想要从事艺术行业。科特曼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绘画天赋,他着迷于在乡间漫步写生,诺威奇秀美的田园风光滋养了他对绘画的热爱,这种童年时代的记忆图像一直影响着他,并渗透进他一生的绘画风格里。
1798年,他随家人搬到了伦敦,受到了布莱德韦尔(Bridewell)和伯利恒医院(Bethlehem Hospital)热爱艺术的医生托马斯·蒙罗(Thomas Monro)的赞助。在蒙罗医生用于艺术家聚会的房子里,他遇到了当时正处于英国艺术圈中央的透纳(J.M.W.Turner)、彼得·德温特(Peter De Wint)和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此时的科特曼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和绘画训练,但他凭借着机敏和展现的绘画才能,很快就被大家所喜爱,并被纳入了这个圈子,甚至还加入了吉尔丁的素描俱乐部。这个时期他的绘画技巧开始变得成熟且精湛。
五年后,在英国水彩风景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5.14—1788.8.2)和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家的影响下,他与老约翰·克罗姆(John Crome,Sr.,1768.12.22—1821.4.22)在1803年创立了“诺威奇画派”。诺威奇画派的艺术家喜欢以古典、理想的范式来描绘当地的风景,他们不仅在绘画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建筑和雕刻领域均有所发展,他们的绘画为英国风景画走向鼎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803—1805年,诺威奇画派刚成立的两年间,科特曼在约克郡创作的《格莱塔桥》(Greta Bridge)一举成名。从这幅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科特曼早期艺术生涯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喜欢把整幅画面用鲜明的大块色彩切割开,用不同体积的块面表达明暗和边缘,再在精确形状的内部堆积出丰富的层次和微妙的光线。1806年年末,科特曼离开伦敦,回到了诺威奇进行创作,并定期在诺威奇艺术家协会展出作品。
1812年,他移居到雅茅斯(Yarmouth),在这里开始了长期的考古绘图员工作。科特曼在三次访问诺曼底,并对当地的历史古迹进行了考察之后,与友人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4.23—1851.12.19)合作出版了《诺曼底的建筑古迹》(Architectural Antiquities of Normandy)图集。第一卷出版于1811年,其他几卷分别在1817年、1819年和1822年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并不顺利,公众对他的画作并不买账。在1823年之后的几年,他经常往返于雅茅斯的南镇(Southtown Yarmouth)与诺威奇之问,在雅茅斯与友人道森.特纳(Dawson Turner)进行专业上的交流,并定期回到诺威奇授课。
1826年,他回到诺威奇时,他的作品不被当时人们所赏识,再加上他所从事的繁重教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还会束缚他的创作,这些繁杂琐事使他一度抑郁。从一封写于1829年6月26日的信件中,可以发现他陷入忧郁的情绪之中,信中他这样写道:“我对生活的看法已经完全崩溃了,我的思想和身体在反复不断地下沉,每件事都使人疲倦,甚至没有成功的希望,因此精神的丧失等同于绝望。”在生活的烦琐与现实的残酷之下,一位满怀理想与热爱的画家在艺术道路上无法得到肯定与认同,这种为理想背负的痛苦消磨着他的心智。另一封来自他的孩子的信件中,对于科特曼的心理状况有更悲惨的描述:“为什么爸爸脸上的笑容带着自责和恐惧,他正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