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6.99 6.9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国秀,闫云君,周善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47715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844147
上书时间2024-10-04
动物学是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以及农林、环境、海洋、医学院校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但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等院校动物学的教学学时普遍压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均有较大幅度的调整。为适应动物学教学改革新的发展形势,我们编写了《动物学》这本教材,它具有以下特点。
1. 配有数字课程,且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各章节配置有教学课件(PPT 28个)、视频讲解(视频合计46学时)、练习题(选择题、判断题合计992题),读者可通过PC端登录或手机端扫描二维码来获取(见线上作业及资源网的使用说明),任课老师还可根据学员线上作业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2. 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全书以动物的演化为脉络,着重介绍各主要门、纲的特征和代表性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特征、生殖发育特点以及与人或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适当介绍了现代动物学发展的新进展。
3. 图文并茂,深浅适当。在力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的同时,尽量用图表、文字等对各章节进行归纳小结,在介绍完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后,采用比较法,沿着动物进化路线,分别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使之更加适合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
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人员及单位有:王国秀、张洪茂、周青春、吴华、刘家武、艾辉、徐芬(华中师范大学),闫云君(华中科技大学),周善义(广西师范大学),范丽仙(云南师范大学),曹文波(郑州大学),侯建军、顾勇、张润锋(湖北师范学院)、张小谷(九江学院),杨明生、黄孝湘(湖北工程学院),李桂芬(玉林师范学院),韦仕珍(河池学院),查玉平(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陈晓婷、林依帆、邵婷婷等在读研究生在书稿的文字勘校、插图处理和数字化课程剪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意!
限于编者的学识和眼界,书中仍难免有不当或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1章 绪论(1)
1.1 动物学的概念、含义(1)
1.1.1 动物学的定义(1)
1.1.2 动物学的范围、分支和任务(1)
1.1.3 动物界分类的基本知识(1)
1.2 动物学的发展史(4)
1.2.1 动物学的发展历程概述(4)
1.2.2 当代动物学的特点和展望(6)
1.3 动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7)
1.3.1 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7)
1.3.2 动物学和生物学其他学科间的关系(8)
1.3.3 动物学与进化、发育的关系(8)
1.4 动物学的实践意义(8)
1.4.1 动物学与农业(9)
1.4.2 动物学与医学、制药业(9)
1.4.3 动物学与工业、环保(9)
1.4.4 动物学与社会和法律(10)
第2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1)
2.1 动物的细胞(11)
2.1.1 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11)
2.1.2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11)
2.1.3 细胞的结构(12)
2.1.4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15)
2.2 动物组织(18)
2.2.1 上皮组织(19)
2.2.2 结缔组织(19)
2.2.3 肌肉组织(19)
2.2.4 神经组织(19)
2.3 动物的器官和系统(20)
2.3.1 器官和系统的概念(20)
2.3.2 动物体的统一整体性(20)
第3章 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22)
3.1 动物的繁殖(22)
3.1.1 动物的无性繁殖(22)
3.1.2 动物的有性繁殖(22)
3.1.3 动物的世代交替(23)
3.2 动物的个体发育(23)
3.2.1 胚前发育(24)
3.2.2 胚胎发育(24)
3.2.3 胚后发育(29)
3.3 生物发生律(29)
第4章原生动物门(31)
4.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31)
4.1.1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31)
4.1.2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33)
4.2 原生动物的多样性(37)
4.2.1 鞭毛纲(37)
4.2.2 肉足纲(41)
4.2.3 孢子纲(43)
4.2.4 纤毛纲(45)
4.3 原生动物的生态(47)
4.4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47)
第5章 海绵动物门(51)
5.1 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51)
5.1.1 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51)
5.1.2 体壁(皮层、胃层及中胶层)(52)
5.1.3 骨骼(53)
5.1.4 水沟系(53)
5.1.5 生理(55)
5.1.6 生殖与发育(55)
5.2 海绵动物的多样性(57)
5.3 海绵动物的生态(57)
5.4 海绵动物与人类(58)
第6章 腔肠动物门(60)
6.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60)
6.1.1 代表动物——水螅(60)
6.1.2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64)
6.2 腔肠动物的多样性(65)
6.2.1 水螅纲(66)
6.2.2 钵水母纲(67)
6.2.3 珊瑚纲(68)
6.3 腔肠动物的生态(珊瑚礁/岛及其自然保护区)(71)
6.4 腔肠动物与人类(72)
第7章 扁形动物门(74)
7.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74)
7.1.1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74)
7.1.2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77)
7.2 扁形动物的多样性(79)
7.2.1 涡虫纲(80)
7.2.2 吸虫纲(80)
7.2.3 绦虫纲(84)
第8章 假体腔动物(88)
8.1 假体腔动物简述和主要特点(88)
8.2 线虫动物门(89)
8.2.1 代表动物——人蛔虫(89)
8.2.2 代表动物——秀丽线虫(93)
8.2.3 线虫动物门的分类(95)
8.3 线形动物门(99)
8.4 轮虫动物门(100)
8.5 腹毛动物门(101)
8.6 假体腔动物与人类(103)
第9章 环节动物门(105)
9.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105)
9.1.1 代表动物——环毛蚓(105)
9.1.2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09)
9.2 环节动物的多样性(112)
9.2.1 多毛纲(112)
9.2.2 寡毛纲(113)
9.2.3 蛭纲(113)
9.3 环节动物的生态(115)
9.3.1 多毛纲的生态(115)
9.3.2 寡毛纲的生态(116)
9.3.3 蛭纲的生态(116)
9.4 环节动物与人类(117)
9.4.1 环节动物的利用价值(117)
9.4.2 环节动物对人类的危害(118)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120)
10.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120)
10.1.1 代表动物——河蚌(120)
10.1.2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24)
10.2 软体动物的多样性(127)
10.2.1 双神经纲(128)
10.2.2 腹足纲(129)
10.2.3 掘足纲(134)
10.2.4 瓣鳃纲(136)
10.2.5 头足纲(137)
10.2.6 软体动物的多样性比较(143)
10.3 软体动物的生态(144)
10.3.1 软体动物的分布(144)
10.3.2 软体动物的生活类型(145)
10.3.3 软体动物的食性与取食方式(145)
10.4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45)
第11章 节肢动物门(149)
11.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149)
11.1.1 代表动物——中华稻蝗(149)
11.1.2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54)
11.2 节肢动物的多样性(156)
11.2.1 三叶虫亚门(156)
11.2.2 甲壳亚门(157)
11.2.3 螯肢亚门(163)
11.2.4 多足亚门(167)
11.2.5 六足亚门(169)
11.3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88)
11.3.1 节肢动物的有益方面(188)
11.3.2 节肢动物的有害方面(191)
11.4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育(193)
第12章 棘皮动物门(195)
12.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195)
12.1.1 代表动物——海星和海参(195)
12.1.2 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200)
12.2 棘皮动物的多样性(200)
12.2.1 海星纲(200)
12.2.2 蛇尾纲(201)
12.2.3 海胆纲(201)
12.2.4 海参纲(202)
12.2.5 海百合纲(202)
12.3 棘皮动物的生态(204)
12.4 棘皮动物与人类(204)
第13章 半索动物门(206)
13.1 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206)
13.2 半索动物的多样性(207)
13.3 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207)
13.4 半索动物的生态(208)
第14章 无脊椎动物门类的比较和演化(209)
14.1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209)
14.1.1 无脊椎动物一般构造的比较(209)
14.1.2 动物器官系统的比较(211)
14.2 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树(215)
第15章 脊索动物门(217)
15.1 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217)
15.2 脊索动物的主要类群(218)
15.2.1 尾索动物亚门(218)
15.2.2 头索动物亚门(219)
15.2.3 脊椎动物亚门(222)
第16章 圆口纲(224)
16.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224)
16.1.1 代表动物——七鳃鳗(224)
16.1.2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227)
16.2 圆口纲的多样性(227)
16.2.1 七鳃鳗目(227)
16.2.2 盲鳗目(228)
第17章 鱼纲(229)
17.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229)
17.1.1 代表动物——鲫鱼(229)
17.1.2 鱼纲的主要特征(233)
17.1.3 鱼纲分类的主要依据(233)
17.2 鱼纲的多样性(236)
17.2.1 软骨鱼类(236)
17.2.2 硬骨鱼类(239)
17.3 鱼类的生态(247)
17.3.1 鱼类的繁殖(247)
17.3.2 鱼类的洄游(248)
17.4 鱼类的经济意义(249)
第18章 两栖纲(251)
18.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251)
18.1.1 代表动物——黑斑蛙(251)
18.1.2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260)
18.2 两栖纲的多样性(260)
18.2.1 无足目(260)
18.2.2 有尾目(261)
18.2.3 无尾目(262)
18.3 两栖纲的生态(264)
18.4 两栖纲与人类(265)
第19章 爬行纲(267)
19.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267)
19.1.1 代表动物——中国石龙子(267)
19.1.2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277)
19.2 爬行纲的多样性(277)
19.2.1 龟鳖目(278)
19.2.2 喙头目(279)
19.2.3 有鳞目(279)
19.2.4 鳄目(283)
19.3 爬行类的生态(283)
19.4 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284)
19.4.1 爬行类资源及其利用(284)
19.4.2 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及防治(284)
第20章 鸟纲(288)
20.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288)
20.1.1 代表动物——家鸽(288)
20.1.2 鸟纲的主要特征(294)
20.2 鸟纲的多样性(294)
20.2.1 平胸总目(294)
20.2.2 企鹅总目(295)
20.2.3 突胸总目(295)
20.3 鸟纲的生态(299)
20.3.1 鸟类的繁殖(299)
20.3.2 鸟类的迁徙(301)
20.4 鸟纲与人类(301)
20.4.1 为人类生活提供产品(301)
20.4.2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302)
20.4.3 狩猎与观赏(302)
20.4.4 对人类形成危害(302)
第21章 哺乳纲(304)
21.1 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304)
21.1.1 代表动物——家兔(304)
21.1.2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324)
21.2 哺乳纲的多样性(325)
21.2.1 原兽亚纲(325)
21.2.2 后兽亚纲(326)
21.2.3 真兽亚纲(326)
21.3 哺乳纲的生态(339)
21.3.1 哺乳动物的栖息类型(339)
21.3.2 哺乳动物的食性(339)
21.3.3 哺乳动物的回声定位(340)
21.3.4 哺乳动物的冬眠(341)
21.3.5 哺乳动物的迁徙和洄游(341)
21.3.6 哺乳动物的生殖(342)
21.4 哺乳纲与人类(342)
21.4.1 有益的方面(342)
21.4.2 有害的方面(343)
第22章 脊索动物总结(346)
22.1 脊椎动物主要器官的比较解剖(347)
22.1.1 皮肤系统(347)
22.1.2 骨骼系统(349)
22.1.3 肌肉系统(353)
22.1.4 消化系统(354)
22.1.5 呼吸系统(356)
22.1.6 循环系统(357)
22.1.7 排泄系统(359)
22.1.8 生殖系统(361)
22.1.9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361)
22.1.10 内分泌系统(363)
22.2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364)
22.2.1 脊索动物的起源及演化概述(364)
22.2.2 各类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366)
第23章 动物的分布与区系(376)
23.1 动物地理学(376)
23.1.1 动物地理学简介(376)
23.1.2 动物地理学研究简史(376)
23.1.3 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377)
23.2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378)
23.2.1 古北区(界)(378)
23.2.2 新北区(界)(378)
23.2.3 古热带区(界)(378)
23.2.4 新热带区(界)(379)
23.2.5 东洋区(界)(379)
23.2.6 澳新区(界)(379)
23.3 中国动物地理区系(379)
23.3.1 东北亚界(380)
23.3.2 中亚亚界(380)
23.3.3 东洋界(381)
参考文献(38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