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24
4.6折
¥
29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章海荣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39139
出版时间2004-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元
货号10042709
上书时间2024-09-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绪论追寻古人足迹,回溯文化源头
一、迁徙的足迹
二、神话的启示
三、智者的业绩
第一章旅游文化学学科和核心理论
第一节旅游文化学的理论构成及学科归属
一、旅游文化定义及其思考
二、以文化交流为核心的体系构成
三、非定居的优选趋同的旅游生活
四、休闲、游憩与旅游一体的学科
[阅读材料l-l美国有名大学旅游学研究和专业归属]
第二节旅游文化学的支撑学科
一、旅游学文化内涵的学科化研究
二、文化社会学对目的地的文化研究
三、专注于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流学
第二章旅游主体是一定文化的负载者
第一节人是文化的产物
一、人类起源和文化起源同步
二、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创造的变量
三、区域性文化特征与民族性格
第二节主体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品味
一、主体的文化身份与人格个性
二、东西南北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阅读材料2-1中原文化,忠义厚道]
三、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
[阅读材料2-2为旅游的生活]
第三章旅游地生态文化系统:村落与市镇
第一节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村落文化
一、村落文化的起源
二、村落聚居地的一般特征
三、村落文化举例:徽州与黔东南
第二节文化、文化丛和文化区域
一、文化与文化创造
二、文化层与文化丛体
三、文化圈与文化区域
第三节市镇起源与繁荣的商贸文化
一、商业、手工业兴市
二、开放带动了移民
三、河运促进了商贸
四、繁华商贸誉满九州
案例思考1江南古镇,碧波中的一叶
一、石桥廊棚水中游
二、粉墙黛瓦居家人
三、水乡明珠永留存
第四章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第一节城市的文化生态系统和早期城市
一、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
「阅读材料4-1北京的门,又多又大又雄奇」
二、西方早期城市的历史观察
[阅读材料4-2城堡山中世纪的布达佩斯]
第二节城市形象的改造与观赏
一、旧城与新区,城市形象的评价
二、生态与通达,城市形象的感悟
三、城市景观与空间序列的美
第三节城市的个性和文化特色
一、感悟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
二、北京、香港、巴黎和纽约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品位
案例思考2中国民居与北京四合院
一、我国各地民居择英
二、四合院,中国民居建筑的代表
三、北京四合院与胡同游览
第五章人际直面交往与文化传播
第一节旅游,当代民间跨文化交流活动
一、跨文化交流与当代世界旅游大趋势
二、旅游,在异质文化中的交往
[阅读材料5-1我在原始部落走婚]
第二节旅游跨文化扩散与涵化法则
一、旅游带动的文化扩散
二、文化涵化和涵化因素
三、文化涵化的一般优势法则
第三节旅游跨文化整合与转型
一、旅游跨文化整合
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转型
三、旅游主体文化身份的转型
案例思考3民族旅游和旅游民族
一、他乡期待:旅游启程前的“异者幻像”
二、现场观赏:展演互动中的身份转移
三、村寨旅游:客人进门后的日常变异
四、分析与结论
第六章旅游文化震惊和文化冲突
第一节旅游交往中主体的文化震惊
一、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二、旅游者的文化震惊
三、文化震惊产生后的障碍
「阅读材料6一1感受萨乌那」
第二节文化震惊的原因与理解
一、文化震惊的心理探索
二、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论
三、对跨文化的理解和适应
[阅读材料6-2一位文化学者的意大利之旅」
第三节旅游在我国民族地区产生的影响
一、利弊影响的分析和关注
二、超容量接待引发的文化冲突
[阅读材料6-3权力边缘的曼春满]
综论当代休闲消费:演绎文化的产品
一、当代文化消费趋势
[阅读材料综一五环球嘉年华登陆上海」
二、休闲文化与休闲生活
三、走向后现代的文化消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追寻古人足迹,回溯文化源头,人类自从文明史源初走来,从没停止过追寻和拓展生活空间场所的脚步。旅游不仅体现出社会和家园疆界的突破,同时意味着民众对异乡的知识的认知。《旅游文化学》除绪论与综论外共分六章,论述了旅游文化学学科的理论、旅游的主体——一定文化的负载者、旅游地生态文化系统、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人际交往与文化传播、旅游文化震惊和文化冲突等。《旅游文化学》的特点是配合案例,同时提供阅读材料及文化链结,使全书更通俗、更完整。
《旅游文化学》适合各大专院校旅游等专业师生,广大旅游爱好者。
主编推荐
复旦博学现代旅游学教材系列。
追寻古人足迹,回溯文化源头,人类自从文明史源初走来,从没停止过追寻和拓展生活空间场所的脚步。旅游不仅体现出社会和家园疆界的突破,同时意味着民众对异乡的知识的认知。本书除绪论与综论外共分六章,论述了旅游文化学学科的理论、旅游的主体——一定文化的负载者、旅游地生态文化系统、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人际交往与文化传播、旅游文化震惊和文化冲突等。本书的特点是配合案例,同时提供阅读材料及文化链结,使全书更通俗、更完整。
本书适合各大专院校旅游等专业师生,广大旅游爱好者。
媒体评论
序
人是“动物”
——章海荣先生《旅游文化学》序
人是动物。这话无论从物理学或人类学来说都是对的。人的本质就在行动。“树挪即死,人动则活”。中国的古话也很早就叙说过这样的道理。
依据人类学的现行说法,人类祖先很早在非洲发源。后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向四方扩散,成为如今广布优选的物类。以此推测,早期的人类移动,主要受自然界的食物牵引,范围限于资源数量、种群规模和获食能力。一般来说,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特定的人群和个体大多会有较为稳定的生活区域。除非生态环境发生剧变,人类不会轻易作出长距离空间转移的决定,尤其不会到生计艰难的地方去。
后来人类发明了驯化植物和动物的方法,从而不仅改变了食物来源并也转变了自身,即分别演变出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和以放牧为业的牧民等不同“族群”。在新演化出来的生存方式里,农民开荒种地,春播秋成,精耕细作,乐业安居。这种农耕类型的群体,多依大河流域繁衍,念土思家,重守成,轻迁徙。在东亚内陆,经过漫长岁月的陶冶承继,形成了费孝通所言之“土地捆绑”的文明,而在大漠草地,牧民们居无定所,跟随自己赖以为生的牛羊,逐水草而行,无论日常活动的半径还是总体移动的空间,都大大胜于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过农牧民之外,人类还演化出另一种靠海为生的类型。他们或下海捕鱼,或出洋贸易。而相比之下,后者的游历范围显然又超过了草地牧民。
中国的文化,自秦汉以后便越发以农耕为主,并滋生出“我为中心、四方荒野”的心界。秦始皇大筑长城,分割了城墙内外农、牧两种类型。墙外的游牧部落,平时在各自的冬、夏草场生息,战时则彼此联盟,纵马驰奔,游动在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显着自由自在、游动不拘的习性。长城里面的农民,不但受着土地的捆绑,还遭到中央集权的诸多控制,越来越丧失人作为“动物”种类的迁居自由和行走天性。到了明清时代,政府不但在全国强化编户管辖,甚至在各地遍设关卡,强令不得不跨地经营的民间商贾,必须先向官方领取印照,验证放行;在西南地区甚至规定马贩出行“伙伴不得过十人”,违者惩办。在这种封建专制的治理下,乡土民众日益习惯于画地为牢,“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久而久之,便深信“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古训确切无疑。这样的传统严重制约了中国民众的眼界和知识来源,使其对外界的认识受制于书本描绘与官方宣传,以至于在对人类世界的了解上,长期局限于故乡本土和“自以为中”的东亚一隅。
幸好就在中国文化的脉络中,还有庄子“逍遥游”精神和玄奘、徐霞客式的“行万里路”实践,才为封建专制的“捆绑文化”,注入了恢复人之行走自由的一线生机。近代以后,从下南洋发展的沿海村民开始,直到赴东洋求变和到西洋留学的书生文人,走出国门的一批批有胆之士进一步冲破本土藩篱,把国人眼光带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开启了连通世界的优选之旅。自此,非但在原本铁板一块的社会结构里出现了南来北往的全民流动,甚至长期沉眠于“华夏中心”梦魇的整个中国,都可说像艘摇摇晃晃的老船一样,被推入了与四方交通的漫漫旅途。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