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贵州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多彩贵州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6.53 6.1折 1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索晓霞,李菲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6155

出版时间2015-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1201126977

上书时间2024-08-18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索晓霞,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三级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贵州社会科学》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主要研究成果: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重量、省部级项目多项。先后有8项成果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4项成果获省级学会奖和其他奖;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李菲,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人类学博士后(出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人类学不错论坛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秘书长,台湾地区“中研院”访问学者,四川大学《文化遗产研究》辑刊副主编。

目录
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现代世界与文化自觉之后
原生态文化的社会诗学观念
“脸子”:屯堡文化的原生符号
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多彩贵州”: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品牌
论原生态民族文化
西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结构体系
黔东南苗族古代鬼文化生态
考古学视阈下的土司遗产:以海龙囤为中心
地方社会与当地变迁
台湾地区与日本的灾后重建与人类学的对话
台湾南岛民族的物体系研究:环境知识的角度
羌族下山的行动逻辑:一种身份认同视角下的生存策略选择
构建多民族共同体的“迪庆经验”及其启示
非洲博茨瓦纳叶伊人社会研究——以塞波帕村为例
传统村落立法探析
敬字信仰的形成与中国侗族社会的南、北分异
贵州彝族特色村寨的文化意蕴与现代打造
贵州侗族芦笙大赛的人类学思考——以从江县庆云乡芦笙大赛为个案
传统再造与文化生产
云南和顺地景中的国家象征民间化过程
大鸟部落的开心农场—谈部落灾后重建的调适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
傣族泼水节的神话、仪式与文化遗产
“家园遗产”:情境、主体、实践——基于台湾原住民及“社区营造”经验的探讨
贵州苗侗等族际间跨文化传播方式探究
旅游、文化与族群
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小黄侗族大歌为例
风土料理小旅行里的“人类学”
贵州生态博物馆遗产旅游研究
侗族大歌的文化特性探讨
基于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传统生态文化及其挖掘、保护和利用
春天的仪式
“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暨2014首届海峡两岸人类学青年论坛”论文综述
后记

内容摘要
2014年7月13日,“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靠前论坛暨首届海峡两岸人类学青年论坛”在贵州隆重举行,会议就原生态文化、传统与现代、遗产、旅游与文化再生产、地方社会与文化空间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本书集结了本次论坛的精华,分为会议综述、原生态文化、地方社会与当地变迁、传统再造与文化生产、旅游文化与族群五大部分,反映了当前学术前沿的较高水平。

精彩内容
原生态文化贵阳宣言 (2014年7月14日) 当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已成大趋势之时,中国西南的多彩贵州亮出了原生态文化的大旗,为多元和谐共生的人类发展指示了新的世纪路标。 “原生态”本意指科学研究意义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自然状态,而“原生态文化”的提出,旨在强调人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交叠,强调传统面向与未来面向之兼蓄,强调多元文化之对话与共存,因而具有促进人类发展的共同价值。在此意义上,原生态文化倡导—— 多样性的文化自由; 包容的文化共生; 平等的文化对话; 共有的文化赋权; 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 认识原生态文化需要兼顾历史和生命两个维度。在历史演进的脉络中,原生态文化可视为不同于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类型,亦可称为人类社会的“前现代文化”。在生命本原的视野下,原生态文化则更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真面貌、价值与意义。 自世界文明区域形成以来,人类的生存方式逐步走向文明化、精英化、国家化,乃至全球化的道路。这道路使人类一方面脱离本真,远离自然,另一方面使人类文化日渐面临过度同质化、一体化和无生命化的危机。全球化进程裹挟着消费主义、旅游工业与去地方化等现代病,入侵到包括中国社会在内的当代世界的每个角落,使得原生态文化意义之维的多元展开、永续发展与保护面临重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状况,如今在全球所谓“欠发达”地区、在第三世界的原住民乡野间寻找各种具有原生意义的文化样态,实际上是在力图寻求人类生命的本源活力,以期对人类文明的失落进行疗治和救助。在这个意义上,原生态文化的提出无疑是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智慧崛起的标志。 由中国学者首倡的原生态文化概念,以其重视“传统”及回归“本真”之取向,强调自然与人文生态相协调,关注基于地域空间的文化共生关系以及民族/族群文化的多样性特征等,而日益受到重视,具有极为厚重的学术内涵、现实意义和普适价值。贵州是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富集大省,贵州也是较早开始原生态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实践大省,贵州更是较早开展原生态文化研究的大省。早在2007年7月,由贵州省政府、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主办,贵州省黔东南州州委、州人民政府、贵州省民委、贵州省旅游局等部门协办,举办了首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原生态民族文化论坛”,此后,贵州在凯里举办了多次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 更有意义的是,2010年6月,在贵州凯里举行的第九届人类学不错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文化论坛上,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类学家,围绕着原生态文化在当代之蓬勃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对原生态文化与中国传统的践行、发展观与生态智慧等议题均提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观点和建议。 原生态文化生长于乡野民间,有着深厚的民众根基,是集体智慧和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一种不为人力所及的天工之美。它清新刚健,血脉旺盛,饱含天真烂漫的情致和跃动不已的生命力,推动了人们对当下文化观、科学观、发展观和现代性话语的深入反思。当我们将视野转向中国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元素时,可以看到,其诸多内涵与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至高追求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因此,如何重新激活蕴含本土智慧的原生态文化,从中寻找更为合理的、平衡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人们研究、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文化的动力。 2014年7月12~14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中国人类学者聚首贵阳“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再次聚焦原生态文化,展开对话与讨论,深感原生态的贵州不仅是中国的名片,也是世界的亮点,还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兹宣言如下: ,立足本土传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重新树立起基于本土智慧和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机制。 第二,回向民间,从乡野中寻找具有鲜活生机的精神资源,唤起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敬意。 第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其传承人是原生态文化的实践者,尊重共同体的知识产权,改善文化持有人的生存状态。 第四,在全球化浪潮下激活地方社会的文化创造力与活态文化基因,构建民族或族群认同与凝聚的内涵和底蕴。 人类文化经历了从原生态走向现代化的大转型,当前正处于从文化同质化重新回归文化多样性的关键节点。如何摆脱全球化的裹挟,扎根民族传统,倡导、弘扬、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文化的理念,是一个关系人类文化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对此等大事,全球的人类学者、各学科的学者,以及所有关注原生态文化的人们,应共同携起手来,保护原生态文化! 2014年7月14日于中国贵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