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6.2 4.9折 ¥ 28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72362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0元
货号1202805735
上书时间2024-07-12
卷首语
郑 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是重灾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抗疫防疫也成为美术界的重大现实题材。短时间内,出现了不少好作品,呈现出爆发之势。如庞茂琨的油画三联画《永恒与短暂》、范勃的装置作品《如影》、井士剑的大型版画系列《生态纪——摇曳的时代》、焦兴涛等人的雕塑《冬去春来》、付继红等人的版画《静静的方舱》等。
创作的激情与灵感能相互震荡,而时代与个人的作用亦相辅相成。既称年度作品,就有着及时报道的现场特点,可以收集到第一手的鲜活资料,包括作者本人的陈述,就是评述的话语也在当下。有些作品主题看似与疫情无关,但有情感及语境的关联。如丘挺的水墨画《山外之山中》,以寥廓苍茫的大视野与大空间,触及天地人的存在;谭平的抽象画《场域绘画》系列,大片黑色暗示特定时空中生命在场的体验。二者都与2020年作者的切身感受相关。王家增的装置作品《物的褶皱》系列和颜海蓉的拼贴作品《生长·环绕》,利用材料的物质特性,通过内心那份细腻的感觉,牵扯出形而上的思考。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看法,而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揭示的是观看视角的差异。高世强组织一场实验性影像行为,推出了空间影像装置《山水:唐诗辞典》。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人的思维和想象可以穿越时间。艺术的实验是探知未知,与科学无异,但自然的诡异常常超乎人的想象。
选择10件作品,既有年度的时间规定,又有超乎时间的要求,即前卫性。我们不只面向现在,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时间的指向性,是《年鉴》编纂工作的内在要求。
就未来而言,往往是媒介的更新引发技术革命,由新的视觉经验促成审美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又一场美术革命。因为如今我们对美术的定义还停留在造型领域,数字技术与新媒介正在不断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2020 年美术的焦点问题,就在科技与艺术,以及大众审美教育。孔新苗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将艺术推到了一个临界点,“未来已来”。随着大众审美的扩展消解了艺术自律的可能,风格与手法乃至艺术的品质逐渐被忽略,图像的识别与读解成为随机性的文化消费,将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视觉与文化的相关层面上。而且,受众反客为主。大众诉求与大众的观看推动了传播媒介的进一步介入,也带来了影像的流行,虚拟空间与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的展陈方式。美术创作与审美教育、精英与大众的问题,以另一种方式被提出,如 2020 年的“网红展”。现实中的问题频繁出现,令理论界目不暇接,无法接应。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各个学科边界开放,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绝对的状态不存在了,主体问题也一样。学术上,“跨学科”“跨文化” 成了热词,什么都“时尚化”了。美术本体遭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美术史学研究更加如此。这已经不是方法论问题,也不是多元化的现象,而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美学、艺术学、美术学,作为学科存在的知识系统,也面临着新的替变,或者说是范式的更新。
因此,我们组织一些焦点问题及专题讨论,或有关学科现状的报道时,发现作者的话语亦难以聚焦,常常离散,生发些许枝节。也许有写作方面的原因,但与讨论的对象是否也有关联?对象自身的意义不甚明确,论述者何以把握?这些专题文章不是年度盘点,重在年度热点,也会在理论上拉扯些论据,体现作者思考的状态。
在中国,我们向前看的同时也会向后看,在传统和未来之间建立相继的关系。这在2020 年大量的展览项目中可见一斑。美术展览提供的信息量很大,美术博物馆的建设也相当迅速,尤其是民间资本投入、艺术市场的走向、策展人的文化理念,都在发挥作用。虽然展览大小不等,不少作品还是被时尚左右,但也可以看到一些迹象,比如对地方文化的重视,从单纯的画廊展览转向综合性的博物馆收藏,地方的文化建设加强了,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湖南博物馆在 2020 年 1 月 15 日举办的“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展览,因传统的人物画生活中的特殊语境,如宗庙、祠堂、厅堂等与祭祀、 信仰及礼仪相关,含有不同时期的社会观念,观念流转,样式变迁,语言各异,被读解的内容依然十分丰富;上海博物馆在 2020 年 5 月 26 日举办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集中 15 家国内文博单位的文物,有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书画艺术等,“视通古今,守正创新”;广州美术学院在 2020 年 10 月 25 日举办的“新风入南国——新中国广东美术中的珠三角水乡建设”展览,地域特点尤为突出,也有时代特征。上述展览都在以图读史,图像成为大众阅读的便捷工具,既了解历史,也审视现实。
《年鉴》中信息量较为密集的是年度展览和学术文摘,无论怎样,还是经过编辑的眼与手,而照单全收的则是展览总目与文献索引,这是留给读者的一片天地。资料检索是《年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提供线索,如何选择则取决于读者个人。没有选择无所谓效力,但需要有可供选择的余地。本《年鉴》兼顾了两者,注重读者的权利。
2022 年 3 月 28 日
《中国美术年鉴2020》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主编郑工,副主编刘学明、吴爽、黄琳,本年鉴分设8个栏目, 分别为年度焦点、年度作品、年度展览、学术文摘、专题讨论、学科报道、文献索引、年度纪实。每个栏目都侧重于年度的重点问题,强调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时下性及敏锐度,为学界提供较为全面、且重点突出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绘画研究所。1954年,为更好地传承和宏扬民族艺术遗产,中国绘画研究所更名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20世纪80年代初,美术研究所曾创办《美术史论》和《中国美术报》,科研人员在美术基础理论、原始美术、宗教美术、石窟与陵墓艺术、古代绘画与书法篆刻、民间美术、漫画史论、20世纪油画、陶瓷及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领域的研究都获得喜人成绩。期间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如12卷本《中国美术史》、14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0卷本《20世纪外国美术丛书》、《色彩的中国绘画》等都已出版并获得奖项。20余年来,由美术研究所策划主办的一系列重要学术活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 论
3 2020中国美术发展报告/刘学明
年度焦点
29 在临界点,回看艺术与科学关系话语及望新愿景/孔新苗
41 观众、本雅明与美育:网红展的分析视域 /屈 波
52 论青年艺术与“内卷”
—— 从经验、态度、策略谈起/ 王春辰 胡祎祺
60 后疫情时代的新乡村主义:再启“艺术 乡村”的社会实验/王天祥
66 走向更好的博物馆和走向更好的人类
——回溯 2020年博物馆的人文基因与思考力/陈 真
年度作品
77 《永恒与短暂》/庞茂琨
83 《生态纪——摇曳的时代》/井士剑
88 《如影》/范 勃
92 《冬去春来》/焦兴涛 申晓南 龚吉伟等
97 《山外之山中》/丘 挺
100 《场域绘画》系列/谭 平
104 《物的褶皱》系列/王家增
109 《生长·环绕》/颜海蓉
113 《山水:唐诗辞典》/高世强
119 《静静的方舱》/付继红 韦 嘉 舒 莎 臧 亮
年度展览
127 综合展览
161专题展览(含个人展览)
220 2020年度展览总目
学术文摘
289 美术史学研究
289 (1)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
304 (2)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
316 (3)中国书法史研究
318 (4)外国美术史研究
327 (5)艺术设计史研究
330 (6)美术史学史研究(含方法论研究)
336 美术理论研究
336 (1)美术原理论研究
340 (2)美术创作理论研究
342 (3)美术批评理论研究
345 (4)艺术设计理论研究
346 (5)视觉文化理论研究
348 (6)交叉学科理论研究
专题讨论
353 走向文化治理的学校美育及其视觉文化转向/刘佳帅
363 美术史研究方法热点及历史回溯 /赵 丹
376 2020年中国抗疫美术现象述评 /苏 丹
学科报道
391 2020年中国画理论探研与创作实践评述 /陈青青
397 2020年中国油画实践与理论研究综述 /王 越
404 2020年版画实践与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何禹珩
411 2020年雕塑创作与理论热点透视/李朝霞
419 2020年中国设计 /刘 佳
437 2020年美术史学研究综述 /于广华
447 2020年美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黄 琳
453 2020年中国艺术社会学研究述评 /曾槟文 陆 豪
460 乡村振兴情境下的功能阐释与资源转化探索
——2020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图像与视觉艺术研究综述/安丽哲
468 2020年当代艺术与综合材料创作简述 /林宸胄
475 文献索引/吴 爽
527 年度纪实/崔晓蕾
《中国美术年鉴2020》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书稿分为8个部分, 分别为年度焦点、年度作品、年度展览、学术文摘、专题讨论、学科报道、文献索引、年度纪实。年度焦点部分重点介绍了2020年内美术界发生的焦点事件;年度作品部分精选10位艺术家的10件/组作品,对其进行了介绍和品评;年度展览部分针对部分展览进行了介绍,并将一年内的展览进行了列表;学术文摘部分是对一年内美术界部分重点文章的摘要概括;专题讨论部分则是针对某一关键词和主题进行了讨论;学科报道部分从各学科的视角探讨了美术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发展问题,为学界提供较为全面、且重点突出的第一手资料。年度纪实部分总结归纳了美术界一年内发生的重要事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