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微藻利用技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能源微藻利用技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9.01 6.1折 80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忠铭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6374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1202164687

上书时间2024-07-12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忠铭,男,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生物质能生化转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科技大学和暨南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在辽宁省能源研究所开始从事生物质能源和能源化工的研究。2005年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展生物柴油和微藻能源的研究工作,2006年2月至2007年9月在韩国能源研究所完成了废油脂生物柴油的规模化生产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二等奖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申请16项。已在在佛山三水建立了1万平方培养面积密闭开放结合的微藻培养和微藻生物柴油生产示范工程,正在开展微藻能源转化联产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农业废水和沼液生产鱼粉强化营养微藻的技术开发。

目录
章概述

1.1能源微藻简介

1.1.1微藻概述

1.1.2能源微藻的开发潜力

1.1.3能源微藻的主要利用形式

1.2微藻生物能源的机遇与挑战

1.2.1开发微藻生物能源的意义

1.2.2国内外微藻生物能源发展现状

1.2.3微藻生物能源产业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能源微藻的选育

2.1能源微藻的种类

2.2能源微藻的分离方法

2.2.1微管分离法

2.2.2固体培养基分离法

2.2.3水滴分离法

2.2.4系列稀释法

2.3能源微藻的选育方法

2.3.1诱变育种

2.3.2细胞融合育种

2.3.3基因工程育种

参考文献

第3章能源微藻的培养

3.1能源微藻的营养方式

3.1.1自养

3.1.2异养

3.1.3混合营养

3.2能源微藻的生物反应器

3.2.1开放式生物反应器

3.2.2封闭式生物反应器

3.3能源微藻的规模化培养

3.3.1能源微藻规模化培养影响因子

3.3.2规模化培养技术

参考文献

第4章能源微藻的采收

4.1能源微藻的采收方法

4.1.1沉降法

4.1.2离心法

4.1.3过滤法

4.1.4浮选法

4.1.5絮凝法

4.1.6其他方法

4.2能源微藻的干燥方法

4.2.1冷冻干燥

4.2.2喷雾干燥

4.2.3烘干

4.2.4晒干

参考文献

第5章微藻生物能源的炼制

5.1微藻生物柴油

5.1.1油脂提取

5.1.2微藻生物柴油的制备

5.2燃料乙醇

5.2.1微藻的碳水化合物

5.2.2藻体细胞预处理

5.2.3发酵

5.2.4藻类生产燃料乙醇的固有缺陷

5.3其他能源形式

5.3.1微藻制氢

5.3.2微藻制生物油

参考文献

第6章能源微藻的综合利用

6.1微藻多糖

6.1.1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6.1.2多糖的来源

6.1.3微藻多糖及其功能特性

6.1.4微藻多糖的应用及展望

6.2多不饱和脂肪酸

6.2.1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

6.2.2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6.2.3微藻多不饱和脂肪酸

6.2.4微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应用与展望

6.3微藻色素

6.3.1虾青素的来源

6.3.2虾青素的功能

6.3.3微藻虾青素的应用与展望

6.4微藻其他高附加值产品

6.5残渣综合利用

6.6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微藻生物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7.1成本核算

7.1.1预设的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

7.1.2微藻生物质生产成本核算

7.1.3微藻培养工艺优化

7.1.4微藻采收工艺优化

7.1.5微藻破壁工艺优化

7.1.6微藻生物柴油成本分析

7.1.7微藻燃料醇及附加值产品的工艺优化

7.2国内外的能源微藻企业

7.2.1国际上微藻能源企业

7.2.2国内微藻能源公司

7.3微藻生物能源研究展望

7.3.1微藻生物柴油

7.3.2微藻燃料乙醇

7.3.3微藻废水培养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为“现代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在简要介绍了能源微藻的基础上,分析了微藻生物能源的机遇与挑战,并重点介绍了能源微藻的选育、培养、采收,以及微藻生物能源的炼制、能源微藻的综合利用,很后总结了能源微藻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藻类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主编推荐
1.优选性,本书所介绍的技术符合我国可持续、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
2.专业性,本书反映了能源微藻领域创新性成果和我国的优选技术。
3.参考性,本书可为生物能源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研究思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