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与方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与方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12 4.2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韬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84858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976630

上书时间2024-07-11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韬,1982年生,汉族,浙江大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系副主任。
自2006年以来一直从事聚落人居环境更新营建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重量与省部级课题,其中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乡村聚落有机更新的机制与方法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研究》,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项目《农村住房建设基础性调查研究》等。同时,在北京建筑大学任职期间主要从事本土化空间设计相关教学研究工作,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项,并作为主创设计师和指导教师获多项乡村人居环境相关设计奖项。

目录
1绪论
1.1 我国乡村发展背景
1.1.1 国内乡村发展状况
1.1.2 国外乡村发展的经验启示
1.1.3 我国乡村建设现存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客体认知下的乡村聚落客体研究
1.2.2 主体认知下的乡村聚落客体研究
1.2.3 整体认知下的乡村聚落本体研究
1.2.4 乡村聚落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与视角选择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5.3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乡村营建的解读与诠释
2.1 乡村的基本认识
2.1.1 乡村的本意
2.1.2 乡村演进的特征
2.1.3 乡村营建的参与者
2.2 两种作用的方式
2.2.1 自组织作用下的乡村聚落
2.2.2 他组织作用下的乡村聚落
2.2.3 共存的必然性与转化的可能性
2.3 两种力量的博弈
2.3.1 自发建造与统筹规划的立场差异
2.3.2 价值资源享有时权力的不对等
2.3.3 时效性与持续性更替作用
2.4 村民主体立场的明确
2.4.1 关于乡村——是村民生活的家园,而不是政治运动的试验场
2.4.2 关于营建——是村民的权益体现,而不是建筑师的自我实现
2.4.3 关于村民——是乡村的核心主体,而不是被牺牲的局部
2.5 本章小结
3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认知的发展框架——认知发展理论
3.1.1 建构主义与认知发展理论
3.1.2 图式、同化与调节
3.1.3 认知发展的框架建立
3.2 认知的演化动力——协同学
3.2.1 自组织理论与协同学
3.2.2 竞争、协同、序参量
3.2.3 认知演化的动力特性
3.3 认知的交互途径——传播学
3.3.1 传播学
3.3.2 传播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
3.3.3 认知交换的传播机制
3.4 认知的物化基础——文化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
3.4.1 文化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阐释
3.4.2 认知与环境的关联——地方感、地方认同、地方依恋
3.4.3 认知物化的存在方式
3.5 本章小结
4乡村聚落营建与村民主体认知图式
4.1 生态认知图式与人地关系
4.1.1 传统乡村的生态构建观
4.1.2 人地关系变迁中的环境态度
4.1.3 人、地、居的制衡
4.2 社会认知图式与作用要素
4.2.1 乡土意识与农耕文化
4.2.2 社会变迁中认知的变更动因
4.2.3 认知变更下文化的增殖与异化
4.3 空间认知图式与聚落形态
4.3.1 生态环境制约下的聚落空间
4.3.2 社会环境影响下的聚落空间
4.3.3 建成环境作用下的空间认知
4.4 乡村聚落营建的发生机制
4.4.1 混合生长的聚落风貌
4.4.2 原型自律的居住形态
4.4.3 低技高效的建造方式
4.4.4 微观诱发下的宏观涌现
4.5 本章小结
5基于村民主体认知的乡村聚落营建策略
5.1 乡村聚落的生态自然构建策略
5.1.1 “共生”环境观的延续
5.1.2 适宜性生态技术的发展
5.1.3 生态景观评价的落实
5.1.4 观念传播主动性的强化
5.2 乡村聚落的社会人文营造策略
5.2.1 文化形态的分层应对
5.2.2 乡土景观的认知与利用
5.2.3 地方产业的交互促进
5.2.4 价值取向的包容整合
5.3 乡村聚落空间营建策略
5.3.1 空间结构的真实性还原——由感知到感悟
5.3.2 建筑形态的创造性延续——由摒弃到接纳
5.3.3 营建过程的适应性干预——由生成到生长
5.3.4 表达方式的乡土性融合
5.4 乡村聚落营建的实施原则
5.4.1 整体性原则——整体联动、协同并进
5.4.2 开放性原则——开放构架、公众参与
5.4.3 渐进性原则——模式引导、初步建造
5.4.4 主体性原则——面向主体、激励互助
5.5 本章小结
6实证研究——浙江长兴塔上乡村聚落营建方法
6.1 案例选取与研究视角
6.1.1 案例选取的背景
6.1.2 营建目标的明确
6.1.3 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营建方法
6.2 场所信息的把握与村民主体意愿调查
6.2.1 场内影响要素的提取
6.2.2 建成环境现状的把握
6.2.3 村民主体意愿调查
6.3 建立生态、产业与人居共生的聚落格局
6.3.1 “山、水、田”生态脉络的延续
6.3.2 产业布局及用地功能的调整
6.3.3 社区微循环空间网络的建立
6.4 乡土建筑的承袭与改良
6.4.1 整体形态的统一把控
6.4.2 单体构成的局部协调
6.4.3 生态适宜性技术的创新融入
6.5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总结与提升
7.1.1 从强势作为到谦卑无为
7.1.2 从他者想象到身份认同
7.1.3 从乡土自发到文化自觉
7.1.4 从形态重写到场所誊写
7.1.5 从建筑创作到社会行动
7.2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乡村人居环境一直是社会与学界的重要关注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营建”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价值意义愈发凸显。乡村聚落的营建不仅在于物质环境的更新迭代,非物质要素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融入其中的行为主体,他们直接影响着营建的开展与实施,重要性不言而喻。《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和方法/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丛书》通过多维视角对主体认知的作用机制进行综合考量,将人本关怀提升至研究的重要层面,试图以一种包容的方式凝练其中的普遍意义、特征与规律。同时,以此为基础展开有关主体与客体、认知与存在、真实与想象的相关探讨,在中观与微观层面“以小见大”的构建乡村聚落的营建策略与方法,为从事乡村聚落研究的相关学者、投身乡村建设实践的相关从业者以及广大关注乡村人居环境的有识之士提供有益参考,以期对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