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路上的光阴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小康路上的光阴故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16 3.1折 3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海波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0310654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1202238503

上书时间2024-07-11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人生独立识字始 讲述:王秀萍

窦银贵与李丁香 讲述:窦银贵 李丁香 采访:黄 珊

我爱北京天安门 讲述:蔡佩仪

一个全国劳模的进京路 讲述:宿天和 采访:梁新民

永不褪色的照片 讲述:王桂珍 芦培晶 闫春荣 采访:黄 珊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讲述:黄汉寿 采访:黄 珊

学习无线电知识从娃娃抓起 讲述:杨开国

冰上好年华 讲述:武之乃 采访:胡晓燕

建筑公司女机械工 讲述:岳春青

解放鞋 讲述:张会珍

修一条铁路到北京 讲述:王乐意

街上流行“的确良” 讲述:珍 尔

打家具 讲述:李克明

在公园谈一天恋爱 讲述:张会珍

筒子楼里一家亲 讲述:翟桂芳 采访:黄海波

上学记 讲述:范德峰

高考之路 讲述:姜 勇 采访:雷永莉

彩虹九姑娘 讲述:武浩全 采访:雷永莉

“下海”426天 讲述:尚庆华

我是一名“五大生” 讲述:吴保元

取票证 讲述:李克明

正月十五做花灯 讲述:左 遂

双休日 讲述:赵春玲

我与迪拜的故事 讲述:李 明

儿子的“游戏”生活 讲述:段宝成 采访:邢晓梅

一机在手,要啥都有 讲述:李庆源 采访:赵春玲

卡拉永远OK 讲述:王映东

自驾游遍中国 讲述:蔡启晋 采访:黄海波

家住城中村 讲述:王 辉

巴士风景 讲述:赵春玲

一个家庭的照明史 讲述:李克明

骑行在自行车王国 讲述:张秀芝

包容万象 讲述:黄 珊

购,购,Let’s 购 讲述:彭 亮

 


【书摘与插画】

人生独立识字始

 

讲述:王秀萍

 

【背景】1952年5月24日,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无数人唱着《夫妻识字》,走进扫盲班的课堂。

 

 

从扫盲班毕业了

 

 1953年秋天,在父亲的支持下,母亲和院里的姐妹一同去离家不远的十二完小(现太原市坝陵桥小学)报名,正式成了扫盲班的学生。

 母亲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鹤壁市一个叫王家辿的小山村,从小家里穷上不起学,跟姥姥、姥爷一样没文化,靠务农为生。解放后,母亲加入了村里在大庙办的免费识字班学习,姑娘们兴高采烈地学识字,但纺棉线的活儿放不下,所以上课时还得带着纺车和棉花,识字班只坚持了不长时间便解散了。母亲还想再学,经识字班老师介绍又去了离家几十里外的学校上学。母亲靠自己大弟修山洞挣的些许微薄工资勉强学了一个冬天,又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了。

 1953年,经亲戚介绍,母亲与回乡探亲的父亲相识结婚,离开家乡来到山西太原,住进坝陵桥附近的单位宿舍大院。劳作惯了的母亲不愿无所事事闲坐家中,就积极参与街道居委会的工作,还去派出所帮忙做一些事情。在工作中,每当遇到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她就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想要拿起书本进学校读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而国家建设百废待兴,需要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于是,党和政府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扫盲运动,办起了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工厂、农村、军营、街道都兴起了学文化的热潮。这一运动给无数像我母亲一样渴望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的人带来了希望。母亲报名的十二完小,白天是普通小学,晚上是成人夜校,学习时间在晚上八点到十点。她的班里近二十人全是女生,大部分都有了家室。每天傍晚得提前把家务安排妥当,才又赶着点去夜校上课。教她们的老师有两位,主要讲语文和算术,以及政策、法规等基本常识。老师们对成人学生非常有耐心,遇到特殊情况还额外照顾,比如我母亲就是名特殊学生,她在读夜校的两年多时间里,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经历了孕育我的过程。可以说我也参加过扫盲班的学习,是个不露面的学生。

 扫盲班用的课本叫速成课本,结合当时的现实条件,通俗易懂。在老师的教授下,她们学习了汉语拼音、汉字的认读写、组词造句和家信、便条的写法,还认识了数字,学会了加减乘除等运算。虽然错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每天的学习时间也极为有限,但这些大龄女学生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认真听讲,互帮互学,力求弄懂每个知识点和难题,回家后努力完成好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她们如饥似渴地学文化,目的很简单,就是尽快地学会读书、写字,甩掉文盲帽,像男人们一样走出家门,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独立自主,挣钱养家。

凭着这股激情,1956年初,我满周岁时,母亲和班里同学全部以合格成绩拿到了扫盲班毕业证书。当天,她们邀请两位老师和全班同学一块儿去柳巷和平照相馆拍摄了毕业合影留念。

 

 

看到母亲珍藏的这张照片和结业证书背后的成绩单,我问母亲:“妈,你当年那么用功,考试成绩应该优异才对啊。”母亲回答:“还不是因为你拖后腿呀,你从小体弱多病又爱哭闹,我怎能安下心来好好学呢。”这张证书拿得可真不容易!

 

 

木样车间里的女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值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好多单位都需要新人。1956年6月,母亲拿着她的扫盲毕业证和户口簿去市劳动局报名,参加了劳动局统一组织的文化考试(考试内容为语文、数学、政治三门)。待发榜时,市劳动局门口人山人海,人们蜂拥向前,在榜上寻找自己的名字。母亲运气不错,被山西机器厂这个拥有几千号人的大型国营企业录用了。当时也有不少因达不到要求落榜的人,如母亲认识的一位朋友因为超龄,进厂没能当上学徒工,只好干了搬运。

被录用后,母亲为了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工作中,专门把姥姥从老家接到太原照顾我。进了厂,母亲先被分到化验室,但她很快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难以胜任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便向领导提出难处,之后,被分派到了木样车间。

木样车间那批招进14位青工,其中有8位女工(3位已成家,其中2位有孩子)。做木样是机器制造的首道工序,属于重体力劳动,同时技术性也很强,曾经都是男人在做。从8位女工进车间开始,这一格局被改变了。在老师傅的指导与带领下,她们从磨刀、拉锯、推刨、刷胶等练基本功开始,逐渐学会了看复杂的机器零件图纸,并按照图纸的设计要求把零件图绘制到木头上,*后再用各种刀具和器具制做成木样机器零件模型,经检验工验收合格才算完成工作。木样零件形态各异、大小不同,大的长达十几米,小的还不到半尺大,每个样件都有工时要求,完成任务以所用工时计算,提前完成有超额工时奖励,母亲手快,总能提前完成任务。这是细木工活,三年出徒,工匠级别分为八级,全车间仅有2位八级工匠。当时母亲虽然有孩子拖累,但她性格倔强不服输,干活泼辣能吃苦,胆大心细敢上手,跟师傅学会了操作刨床、元床、电锯等大型机械,三年后同伙伴们一起出徒被定为二级工。出徒后,车间里的16人(其中有2位外单位派来学习的女青工)一块儿去五一照像馆拍摄了学友留念。

母亲在岗位上勤恳踏实,对工作尽心尽责,领导让她担任了大组的工具保管员和卫生委员(负责车间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她还几次被工友们评选为车间先进人员。她积极要求进步,于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女党员之一。七十年代初,由于身患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她关节疼痛变形,不能再做木样工作,只好听从医生的建议调换工种,去技术科当了晒图工,还担任了晒图室组长,直到1980年因病提前退休。

 

她总是那样乐观前行

 

从母亲的经历来看,上夜校读书学文化是她人生路上的重要一步。这张毕业证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也为她在家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从一名大字不识几个的村姑到进城参加工作当了工人,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进步。母亲从扫盲班结业后,父亲便不再替她读写家信了,遇到这些事都让她自己写自己读,以增强巩固她所学的知识。平时我们姐弟的学习,父亲指导得多些,母亲也时常会对我们讲没有文化的难处,教育我们珍惜幸福时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六十年代,母亲用她的劳动所得从先锋商场买回一台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红星牌收音机,并亲手做了个三角架钉在墙上,把收音机摆上去。从那以后,我们全家人就常常围坐在一起收听节目,知晓时事,并按时对表。我和弟弟*喜欢听“小喇叭”节目中的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每当电波中传出“哒滴哒,哒滴哒,哒滴哒哒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声音,我和弟弟的心里别提多快活了。只见淘气的弟弟双手扶着桌子腿,探着身子,撅着小屁股,随着欢快的节奏,左右晃动着他的小脑袋瓜,那小样儿可爱极了。

母亲下班后常会顺道给我和弟弟们买些好吃的零食解馋,比如我*爱吃的麻花就是从那时开始喜欢上的。休息日,母亲会领着我们去书店选购小人书,一买还不止一两本,各种故事都有。捧着新买的小人书,被母亲领着走回家,心情别提多畅快了,用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来形容也不为过。很可惜,后来经过孩子们互相传阅和多次搬家破损丢失,留下的小人书也没几本了。

茶余饭后,母亲时常与父亲谈论国家大事和社会见闻。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不解和问题,她也会和父亲探讨如何处理与解决。根据母亲的述说,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基础上,父亲在业余时间创作出了近九万字的中篇小说《巨变》,真实反映了五十年代木样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小说于196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从小到大,我守在母亲的身边时间*久,母亲的好多言行举止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她懂得知识的重要性,相信有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优秀,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被淘汰。她爱看中国历史和名人传记,读过《红岩》《林海雪原》《红楼梦》等大部头小说。平时也爱看报纸杂志,家里订了《太原晚报》《太原电视报》《家庭医生》等报刊,她都要戴上老花镜来认真翻阅。她常常一边看一边念,不时也有读错的字,听到后我会纠正,她总会虚心接受,但多数时候下次依旧读错。比如摄影读作聂影,排斥读作排挤,尸体读作户体等,常常听得我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她还喜欢介绍祖国名胜古迹一类的书。遗憾的是,因极度晕车,母亲只在退休后与姥姥在父亲的陪伴下去过一趟首都北京,此后再没出过远门。为了满足母亲的爱好,弥补她的遗憾,我们家人不管谁去哪儿游玩,都会专门买些当地的旅游书籍和特产给母亲,一见到这些,她就会开心得像个孩子。

 前两年,八十多岁的母亲还学会了玩平板电脑,会用这一智能设备看照片,欣赏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她*爱看的一部电视剧是《王宝钏与薛平贵》,看了足足不下百遍。跟她聊天,不一会儿话题就被她扯到这部剧中。知恩图报、善良贤惠、对爱情忠贞不渝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恨透了剧中嫌贫爱富、为达私利残害忠良,*后只落得个身败名裂可耻下场的几个反面人物。听母亲讲得次数多了,我们也都能把剧情背下来了。只要老母亲高兴,我们会陪她一次次看,会听她一遍遍讲。受父母的影响,我和弟弟虽然都没读过大学(大弟上过省团校,算个大专生),但我们也喜欢读书看报,努力从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来不断充实自己,像母亲一样在人生路上勇敢前行,乐观向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